Zora
Zora

黎明破曉

[文資守護員培育計畫]系列講座 筆記

一、記憶的居所─傾聽來自文化資產的訊息。二、文化資產與地方感的連結。三、文化資產是我們的教室。四、文化資產經理人的一日。五、尋找有情人─文化資產的春天。六、文化資產的數位保存與轉譯應用

 【場次一:概念與議題】記憶的居所─傾聽來自文化資產的訊息

講者: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 王新衡
櫟竹文化設計整合有限公司主持人 周德清

活動說明:
還記得前陣子「網紅淨山誤丟霞喀羅古道酒瓶」的新聞嗎?這個事件體現出一般大眾對文化資產的意識尚待加強,本次講座邀請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的王新衡教授,以及櫟竹文化設計整合有限公司主持人周德清,從近年台灣礦業遺址調查和活化的經驗出發,一起談談如何建立文資保存意識,和透過各種行動方案拉近人們與文化資產的距離,使文化資產有效的融入大眾生活並觸發守護的行列!

關鍵字: #礦業 #瑞芳 #平溪
(本場次為現場,筆者沒跟到嗚嗚~)


【場次二:概念與議題】文化資產與地方感的連結

關鍵字: #周益記 #英國 #文化資產 #永續經營 #區域活化

說明:
當地方發展遇上文化資產保存,是「是非題」? 還是「選擇題」?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歷史生活與多元記憶,隨著時間持續流動變化,融會交織成獨一無二的所在。而文化資產常常是能凝聚在地意識並找回屬於地方認同與特色的實體承載。本次講座邀請台灣永續旅行協會陳盈潔理事長,及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周友達理事長,將新竹市定古蹟「周益記」持續進行中的建物與地方文化保存行動,結合英國文化遺產「永續發展」的概念,探討文化資產的維護與推廣工作如何營造出新的地方感,成為區域活化的驅動力。
講者:台灣永續旅行協會理事長 陳盈潔
  • 永續旅遊&文化觀光:SDGS-永續城市
  • 真實感&地方感
  • GSTC-D(C)文化的永續發展,文化遺產轉譯的真實性,非物質性文化遺產
  • 旅遊與地方感知:「地方/場所」的自明性
  • 都市計畫領域:在地精神與傳統故事的保存
  • 旅遊觀光領域:旅遊目的地的真實性
  • 地方+文化=地方感,有形文化資產+生活故事
  • 心理層面的地方感: sense of place
  • 文化資產所產生的城市節點會形塑都市及社區的能量(能量?)EX金瓜石九份商圈、黃金博物園區籌備、景觀風貌維護
  • 有形文化資產:日本神社、日治時期木屐可走的階梯
  • 無形文化資產:戰俘營紀念會、媽祖活動
  • 生活的博物館:生活記憶+環境保存
社團法人台灣周益記文化遺產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周友達
  • 周益記是大正十年,就是民國十年建立,面臨老屋的危機:建築物沒有規範地景高度、屋頂形式、建材、顏色,油毛氈很容易壞不符合現代需求。
  •  常民文化資產:文化資產是同時要保存文化(故事、歷史、生活模式)與建築。
  • 家屋作為襲產的概念,可以延續常民故事、連結歷史生活痕跡(諸如當時的物資、物價、使用器具等等)。

【場次三:教育與學習】文化資產是我們的教室

關鍵字: #108課綱 #文資教育 #教案

說明:
文化產跨領域教育是近年來文資教育突破的方向,三位擁有「文化資產教育現地教學(on-site learning)課程」經驗的老師,透過一個個獨一無二的文資場域發展出高黏著度學習教案,活化文化資產現場與學科知識相對應的內容。讓學生親自走進現場,更認識文化資產的故事、觀察空間特色,更能深刻瞭解自己社區的特色。
國立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 榮芳杰(台灣吧顧問)講解:
  • 漫談歷史觀:每個古蹟都應該累積每個時代的人的生命經驗。舉例:孔廟(國定古蹟)
  • 所有的真歷史都是當代史:唯有對當下生活有所體驗,才有能力理解歷史。舉例:如果把孔廟改成補習班、花藝教室,就會失去古蹟過去歷史當下生命經驗的展現,失去了古蹟的脈絡,然而與當代人們沒有脈絡的交集,自然會覺得沒有意義或感覺。
  • 公眾史學的應用領域:舉例:斯卡羅,儘管有許多人討論劇中與史實不符的細節,卻也顯現了對於歷史的重視。
    斯卡羅族男子繡花帶(https://reurl.cc/OAkamr)
    斯卡羅族繡花檳榔袋(https://reurl.cc/9G5Anx)
    鯤首之城:17世紀荷治福爾摩沙的熱蘭遮堡壘與市鎮—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NCKU Museu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0Q3dSCGDeo)
  • 在歐洲文化資產是一種商業模式:文化資產產業是否能夠變成有市場的產業、養家活口的職業?舉例:暗黑旅遊-將監獄受刑人逃獄的過程及路線做成一個逃脫旅遊路線。
  • 文化資產教育 VS. 文化資產保存:如何讓文資教育從小做起?在幼稚園到國中會建議先當文化資產當成配角,以體驗的方式來培育;高中到大學的階段就建議可以談文化資產本身,直接的理解歷史與文化。
在地偏好工作室創辦人 林思駿 講解:
  • 城市與政治:希臘、羅馬曾爭論過誰才是正統的建築史、藝術史?文化資產其實具有許多政治性的考量與多股力量在運作。
  • 文化資產或一棟建築是非常複雜的東西(筆者稱之為集成狀態):城市是一個複雜的東西,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認識我們所居住的地方。

3. 新北市北新國小老師 黃彥慈 講解:

  • 教學現場:身為老師,一週約教課16堂。舉例「新竹火車站」,時鐘展現當年守時的規範、特別的巴洛克式風格窗型為當時日籍建築師所設計、車站外有個鐘塔,稱為窺頂型鐘塔....讓學生走進文化資產的場域。
  • 文化資產課程設計:設計好教案後讓大家來到場域內,探討:
  1. 「為什麼」—教學科知識、教文化資產
  2. 「如何做」—教室教學、現地教學
  3. 「做什麼」老師視角、學生視角
  • 課程案例:
  1. 大漢據點:單位換算(九0高砲諸元)、圓面積、閱讀理解(馬祖文學獎內容)、空間再利用。
  2. 城隍廟:城隍爺是管理陽間與陰間的神、工作是懲罰凶惡之人、去城隍廟怎麼參拜?
  3. 熱蘭遮城:安平古堡不是熱蘭遮城、過去到現在的空間利用會隨著政權轉移而改變,荷蘭時期為軍事貿易行政中心,接著駐居(王城);清領時期則是海關人員宿舍;中華民國時期則是觀光景點與歷史研究之用。

【場次四:經營與管理】文化資產經理人的一日

說明:
文化資產指定、修復後,最重要的便是妥善的再利用,活絡其空間生命是首要的工作。適當的「經營管理」往往是永續的關鍵;硬體維護、人力安排、活動策畫到資金收入,經營團隊是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精通!本次講座邀請三位文化館舍的經理人,針對館舍經營理念、硬體管理維護、軟體營運等分享。讓我們一起進入文化館舍不為人知的日常,了解這些館舍如何跟參觀者產生共鳴與連結,傳達場域的當代價值吧!
撫臺街洋樓營運長 王維潔
  1. 撫臺街洋樓,從2013年12月開始到現在差不多有八年。我們在管理什麼?
    文化資產不單單只是一棟房子,撫台街洋樓的價值由文資局定義為日治時期建築,風格罕見,帶有老虎窗、騎樓正面...僅此兩行,有點語焉不詳,沒有真的把價值本身表達出來。什麼叫做文化價值?要先知道文化資產的價值才知道到底要管什麼。不是用眼睛去觀察就可以看到文化資產的價值,不是建築優不優美就可以斷定文化資產的資格。不是google就可以知道,而是要進行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建築環境,年代的特殊性、使用者如何運用,撫台街洋樓曾是作為辦公室,而三井則是作為倉庫。撫臺街洋樓是台灣首批的街屋,使用石頭作建材,二樓是洗石子面,裡面是木構。
  2. 知道洋樓的故事之後怎麼轉化成經營的內涵?
    它從1985年就存在,爬梳撫臺街洋樓經歷的歷史,撫臺街洋樓也負起守護北門的責任,成為規劃探討「台北舊城及城門」等議題或動的地方。撫臺街洋樓也記錄了1910年來台經營土木營造業的「高石組」。1937年轉手代理日本產品「佐土源商會」;直至戰後曾短暫作為《人民導報》編輯部、天利水電行等;後為國防部軍物局所有,編列為眷屬宿舍使用。1997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09年由文化局委託民間單位經營,2012年底由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管理迄今。
    硬體課題A 透過修復再利用維繫古蹟價值—對策:修復再利用原則擬定,價值展現及公共服務化。修復歷程包括火災處理、調查研究、修復工程;再利用歷程包括委託老故事商號經營管理、委託世界公民協會經營管理、委託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營管理。
    硬體課題B 傳承百年營造技術的撫臺街洋樓—對策:重視1910年代物質及建築構造技術的特性。包括屋頂尖刻裝飾、老虎窗、複折式屋頂(馬薩頂)等等。
    硬體課題C 空間使用現況問題—對策:通盤考量修復再利用策略
  3. 誰可以做營運管理者?任何人都可以,需要每天跟古蹟相處,要將歷史變成觀眾能聽得懂的故事。
迪化街207博物館館長 華安綺

館長很像一個媽媽、管家、家裡長輩營運家裡大小事的一個人,必須要有一定的穩定性,要把目標想做的事情一哥個貫徹。

  1. 給「營運」下個定義:維持日常的運作。
    fb更新、跟網友的聯繫等等是房子外發生的事情而發生在房子內的事情是
    A. 歷史建築活化:以建築為載體,透過辦理展覽和推廣活動,讓民眾參與其中。
    B. 經營理念:推廣老房子再利用及台灣生活文化。
    C. 館舍定位:社區型博物館
  2. 空間規劃思考:入口意象—露空玻璃讓民眾願意進來、展示空間—空間的完整性、工作動線—志工休憩與工作動線、民眾休憩—民眾需求與閱讀滯留。
  3. 展覽計畫:
    A.台灣生活文化為主題:建築、用具、人文歷史
    B.社區參與度: 3:7
    C.議題選擇:70歲的回憶,50歲的童年,30歲的聽說,10歲的電影畫面。
  4. 沒有館藏的博物館:維持活躍度、例行性清潔維護,需要總監、館長、行政、推廣教育、兼職、實習生、志工。

在古蹟管例這行,要永不習以為常。

臺北記憶倉庫經營團隊─景澤創意執行長 吳思儒

從北門到倉庫遇見三井:台北記憶倉庫(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於2016年配合西區門戶計畫實施,以遷移保存與異地重組方式向東搬遷51公尺,2018年11月正式對外亮相,並由景澤創意承接營運至今。

  1. 場館背景:北門周邊文化資產群,見證二戰後周邊產業歷程;見證商貿運輸從水路轉向陸運的歷程,反應當年鐵道配送物資需求。「台北記憶倉庫」地理位置臨近清代台北府城「北門」南接「艋舺」北接「大稻埕」位處台灣北部鐵路運輸軸線。
  2. 館舍定位:空間區位、歷史脈絡、自然山林
  3. 結合議題:在地文化、周邊產業、環境友善、永續資源、市集串連、音樂表演、環境調查(廣場鳥類調查)
  4. 近期:研發環境教育方案,目前嘗試倉庫形狀的雞蛋糕,又可以呈現建築空間樣貌,因此在研發可以吃的環境教育課程。

【場次五:動員與行動】尋找有情人──文化資產的春天

星濱山共創工作室創辦人 林書豪​
https://www.zhengbinart.com/about-us
  • 正濱漁港狀況:年輕人少,漁業消退。在地方做田調,一定會遇到漁工大哥、鐵工大哥、里長等等。一開始是進到漁業社區,再慢慢深入,發現社區發展很重要。
  • 永晝藝術季:藝術家不只是藝術家,可以讓很多專業者進入;各行各業都可以進來參與,觸及不同的面相。藝術家駐村一個月,要如何發展更多,要發展長期經營。
  • 展覽、走讀秘境、主題講座、實境遊戲、工作坊
  • 文化記憶:漁網—漁網包包、漁網工作坊、漁網吊燈。文化開始轉向產品化過程。土地上的優勢跟機會可以被發揮。
  • 空間活化:你有空間我想創業,進而連結社群關係。
  • 永晝海濱美術館:行銷完,然後呢?發展在地合作的廣域型展場、青年藝術家在地駐村創作、在地故事的記憶資料庫、創新的無人導覽機制、跨國連線的國際藝文交流。
  • 長期的發問:該怎麼讓藝術得已在街區永續生存?如何讓地方發展跟藝術共存?
水牛設計部落負責人 呂耀中​
  • 移栽物種的選擇、台七的濱海植物、施工的專業
  • 藝術、音像、空間、音樂、景觀、營造、活動、品牌
  • 雲林西岸四個鄉鎮
  • 土溝農村美術館、
  • 何謂永續發展之道?什麼是永續?1983年有環境發展委員會,有經濟因子、環境因子、社會因子,早年已被提出此概念。謝長廷在社區總體營造後提出六星計畫。從生命、生活、生態、生產去發展。
  • 學術理論與實務如何對話?專業者退場後如何在當地留下種子?社區設計師是參與和專業技術的主要提供者,他不是要為了人們做一個設計,而是要和人們一起做設計(山崎亮)。為什麼說參與跟專業技術重要?過於參考民眾的意見,是否也會出現過於民粹的狀態?
  • 專業者的角色為何?專業者其實是協調者,當一個案子要進行,通常會用參議式民主的方式,要讓居民看到文化本身的價值。
  • 戰略與戰術?公民參與的方式有很多,文化保存是一個戰略,戰術則是民族誌、社區報、訪談、田野調查、節慶、活動、地方文化館、社區資源地圖等等。沒有任何一種模式是好或不好的,只有是不適合。因疫情的關係,轉變戰略與戰術,將網路平台連結,將地方聲音傳達出去。
  • 根本之道?萬變不離其宗,「宗」是什麼?「社區總體營造」首重造人,其核心價值強調由下而上,社區自治的概念,透過大家共同參與之下營造美好生活為目標。名詞是什麼不重要,共同創造生活才是重要的。

【場次六:數位技術與傳播】文化資產的數位保存與轉譯應用

說明:
今日的文化資產保存,已告別過去真空式收藏、古董般僵化不動的觀念,也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張張照片。事實上「文化資產」一直都在,是很貼近我們日常的生活,在古蹟裡喝下午茶、在歷史聚落中購物、文創產品的設計靈感來自於國寶、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的桌遊……。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現在,如何與時俱進運用數位媒體,開啟與新世代的對話,拓展多元可能性,創造更多歷史文化的新體驗,也是面對文化資產的重要課題。
本次講座由南藝大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袁子賢老師主持,邀請在虎尾眷村進行深度文化路徑開發及數位記錄的「文化保溫瓶」創辦人李依倪,以及透過鏡頭記錄嘉義朴子風貌的逗點創意設計整合工作室編導蔡順仁,一起來聊聊數位世代的文化收存與轉譯。在人人皆有手機、處處都需要網路的今天,我們可以如何利用數位技術來認識、記錄、活化文化資產呢?

#數位保存 #數位技術 #轉譯

講者: 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袁子賢

〈文化記憶與數位轉譯─以國家文化記憶庫為例〉​

  1. 文化是什麼?文化重要嗎?
    2018年文化政策白皮書,說明文化總是默默的守在我們身邊,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它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我們擁有共同的文化和記憶,文化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共同記憶還有情感。文化也不斷地在流失,舊的文化會被新的文化取代,文化是我們隱形的文化資產。文化資產正在面臨危機狀態,因為文化資產的大火問題,凸顯了數位保存的重要性,未來如果要再修復才能有足夠的資訊做基礎。 EX:歐洲數位圖書館Europeana(以文化改變世界)、豐田地方文化資料庫、國家文化記憶庫
  2. 國家文化記憶庫,是什麼?是一場公民運動:
  • 台灣文化DNA資料庫,催生「茶金」、「斯卡羅」、「華燈初上」、「返校」等更多原生文化內容,發展當代文化實驗場。
  • 物件資料公共化、研究詮釋公民化、知識認同地方化
  • 瀕危文化記憶與記憶的保存:陳錫煌布袋戲、廟宇剪黏工藝、淡水魚撈魚法、微笑唸歌團、小西園布袋戲
  • 文化內容策進院:從文化內容到文化轉譯—天橋上的魔術師,轉譯需要故事、轉譯需要創意,沈浸式劇場、繪本、影集都是呈現的方式


講者:逗點創意設計整合工作室編導 蔡順仁

〈庶民觀點與行動─從雲林社區奧斯卡到朴子數位漫步〉​

  • 社區影像能做什麼?挖掘與強調地方感、自我認識,推動生產、教育、展演等面向。
  • 建立雲端社區影像資料庫—從社區奧斯卡活動建立雲林社區影響資料庫
  • 建立社團交流討論,跨縣市共學互助,自主映演推廣社區民眾影像作品(防空洞影展)
  • 培育影像種子教師/在地影像志工
  • 朴子數位漫步計畫4.0—將口傳歷史、文獻資料、網路在地文史資料與真實生活結合,活在譜子的歷史之中,並繼續把地文史「活下去」。舉辦讀書會、學堂、講座分享、文化體驗行程,連結更多外部資源來延伸文史發展,進一步走到東石逐漸進行口述歷史計畫。
  • 社區影像記憶保存是最無害的做法,也可轉變成其他「平台」
  • 文史不能脫離庶民,轉譯不可沒有行動
文化保溫瓶創辦人 李依倪

〈文化內容轉譯與科技運用-以虎尾眷村為例〉​

  • 文化轉譯建立文化自信
  • 虎尾眷村的故事以漫畫及動畫呈現,將老照片放入漫畫場景,對白也加入真實的說話口吻。
  • 虎尾飛行場地圖、神風特攻隊的飛行訓練、生雞蛋拌飯是從日軍檔案拼湊出來的細節,將墜機事件納入故事中,眷村真實地景的水塔也劃入漫畫中。
  • 轉譯了文化,我們還能做什麼?青銀再創文化平台。內容是以單一據點進行眷味餐車行動、辦理文化素材工作坊及漫畫大賽,釋放話語權與詮釋權;舉辦「眼見為憑」導覽,將科技結合展覽主題,並設計文化導覽路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