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ra
Zora

黎明破曉

浦城街19號的死亡與再生:老建築是危老都更還是金錢籌碼?

(编辑过)
隨著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與都市更新條例的催促執行下,台灣自身定義的文化資產價值正在微古蹟(公有)與古董建築(私有)的矛盾下快速消失,而產生老建築多樣性發酵的城市使用與循環也將被破壞殆盡。
一、   前言

根據台北市政府的數據表示,都市更新案件量持續上漲至民國107年後逐漸被「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取代,計至111年底達成都更危老新建建照占比達50%(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20),建築全面容積獎勵時代已來臨。「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與速重建條例」獎助所有申請者重建建物,且其給予的容積獎勵最高1.4倍並免稅捐;最弔詭的是以台灣發展脈絡來看,容積獎勵的目的是為了換取公共設施用地,但危老條例卻不需共同負擔公共設施用地,而是無償得到容積獎勵。

依據營建署統計,危老重建平均每月的申請案件量呈現指數型成長,107年每月平均為11件,108年每月平均為36件,109年統計至4月底每月平均則為112件,每年案件量均為前一年3倍以上,今年4月申請量更暴增到260件,顯見民眾對危老重建需求十分強烈。(中華民國內政部,2020)

台北市平均40年以上的建築物高達30萬戶(張欽發,2020),在危老條例的鼓勵下此年齡範圍的建築物急速消失,且越高房價的區域危老都更的意願越熱烈,很明顯危老條例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編制出來的房地產業振興制度。政府像是百貨公司週年慶大大方方撒下大把容積獎勵作為贈品促進消費的同時,人民失去的是城市的多樣性及歷史脈絡的傳承。

本文以作者有自身使用經驗及接觸的台北市大安區浦城街19號建築為例,此建築位於人口稠密且人文薈萃的台北師範大學校區附近,鄰近師大路及師大夜市,位於捷運台電大樓站與古亭捷運站之間,位於生活便利、機能豐富的地點。由此民房建築的開始與結束過程來觀看台灣政策及民間使用的變化,並以民房建築反映的生活變遷及政策施行結果可見變形的都市更新進行下,老建築成為民間利益操弄的籌碼,忽視了老建築的真正價值與歷史脈絡傳承的意義。本文會從政策、城市、生活等面向反思及批判現行法令與實施狀況的問題。

圖1、浦城街外觀,可見各樓層不同使用的多樣性 。 資料來源:謝岱汝拍攝。
二、   台北市大安區浦城街19號的發展及消逝

(一)浦城街19號的過去

位於浦城街19號的民房建築,是房東蘇先生從出生開始居住的房子,在接受作者訪問時蘇先生提到這棟建築物的相關歷史:

浦城街19號大約建立於民國初期,是我父親在日據時代買的地。原本為平房,在民國54年改建為現有建築。我出生於民國42年,年約3歲時開始居住在這裡。這棟房子一樓一半為家用,我跟父母及阿嬤同住於此;另一半為父親做煤炭生意,放置煤炭儲存用,煤炭都從中部造橋、竹東、竹南一帶運來;一樓的小地下室為阿嬤做酒、鹹冬瓜、豆腐乳的倉庫使用;二三樓及頂樓部分(Tcore)隔為宿舍使用。我在28歲時結婚,民國73年二樓其中兩間宿舍改為我與妻子的主臥房,二三樓的宿舍,大約使用到民國100年左右結束。頂樓除了曬衣服,我阿嬤在世時,也經常作為曬豆矢,釀醬油的地方。

浦城街19號建築在民國100年後,停止使用了幾年,原因並不清楚,並在民國106年再度開始進行租賃。

圖2,浦城街19號二樓民國70~100年平面圖 資料來源:作者繪製。
圖3,空著時的浦城街19號。 照片來源: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圖4,屋頂。圖5,樓梯。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二)浦城街19號的現在

浦城街19號於民國106年由房東蘇先生開始招租,至民國107年,由雲母聚藝有限公司及古爵誌建築師事務所各自承租二樓及三樓的空間,房東則繼續住在一樓,另一半邊則堆置雜物及放置房東經營有機農場的蔬菜水果。

圖6、圖7,二樓的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照片來源: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圖8 二樓雲母聚藝有限公司平面圖 資 料來源: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圖9、圖10,三樓的古爵誌建築師事務所(現已搬遷)。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三)浦城街19號的近未來

約於民國108年開始,浦城街19號(圖11)在蘇先生與建設公司的洽談發展下,配合「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的法令在民國109送審通過,建築物已於民國111年3月拆除(圖12),開始進行都市更新,預計新建為10層樓以上的集合住宅(圖13)。

圖11,浦城街19號拆除前。圖12,浦城街19號拆除後。圖13,預計興建模擬圖。 照片來源:作者及謝岱汝拍攝及製作。
三、浦城街19號的建築結構特色與新型態空間使用發展

(一)舊的痕跡

浦城街的建築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次結構為一樓左半邊的木構造及整棟外牆的牆面加強磚造(圖14)。二、三樓的磨石子(圖15)材質施作於地板與踢腳部分,地板與踢腳的顆粒大小及顏色有些不同以區別使用模式。二樓樓梯入口處的牆面壁紙為地主蘇先生結婚時,主臥房特別裝飾的壁紙形式,整棟只有此處有壁紙(圖20)(壁紙年齡約40年)。

民國80年到100年外租宿舍使用三夾板(梅立阿邦)及木頭骨架(嘎尬)搭成;整棟建築物北側及南側使用木窗(圖16),東側則隨著時間汰換成鋁窗,西側陽台約於民國50-80年作成花磚外牆(時間不可考),但約於民國79年後拆除做陽台外推,改成三面梯形牆面的鋁窗。

民國106年在建築物內側打掉部分牆裝設電梯。頂樓內部樓梯區域還留存著滾壁花(ㄅㄧㄚˋ灰)(圖16),為日本傳入台灣的特殊工法,其花紋為台灣本土創造的形式。建築物內還有許多不同花色,現在已經不生產製作的花磚(圖18、19)。

圖14 磚牆、圖15 磨石子 、圖16 木窗。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圖17 壁花、圖18 舊磁磚、圖19 舊磁磚、圖20 壁紙 。 照片來源:作者拍攝。

(二)新的進入

雲母聚藝有限公司及位於古爵誌建築師事務所於民國107年透過雋永不動產公司租借浦城街19號二樓及三樓。浦城街19號建築開始乘載著三種不同的日常文化活動。雲母聚藝有限公司為二樓的租借場地空間,在經營的過程中成為容納著型表演、舞蹈藝術、瑜伽課程、公司培力講座、商業體驗活動、主題市集、廣告拍攝、電影場景租借等多樣豐富的實驗場域,是一個具有各種可能性及包容性的空間,在雲母劇藝有限公司的經營下,浦城街19號以點狀的地理形式讓各種人文進入並傳播給各個參與者,也吸引了許多對於老房子的愛好者。雲母聚藝有限公司主理人謝岱汝負責空間經營事務,合夥人王天保負責空間設計安排,訪問時王先生提到:

我希望能將空間的保持最大的空,來容納各種活動的使用,所以將收納櫃及化妝檯皆設計為移動式的。在地磚與流理臺材質的選用都以顏色簡單、不搶色的花磚及幾何形狀來妝點,希望能維持這棟老房子的特色之外,也加入自己的詮釋(圖21、22)。這棟房子本來就很美,牆上的壁紙原本工人要把它清除掉,我希望它留下來,它是這棟房子的一部分。
圖21、22 雲母空間的櫃體設計。 資料來源: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圖23、24、25 雲母空間的磁磚裝潢。 資料來源: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位於三樓的建築師事務所從事建築工作,因喜愛舊建築的特色而決定搬入使用。空間以少量且必須的裝修構成,並以較便宜且臨時性的材料像是以鷹架當作書架、以水管製作儲藏室擋門、入口處以挑高置頂的設計鐵門作為出入口特色。

圖26 儲藏室水管擋門、圖27 鷹架作為書架 資料來源:作者拍攝。
四、   因都市更新而促生的藝術活動與紀念計畫

(一)Open House Taipei

「2020 打開台北 | Open House Taipei」是一年一度串連全球四十餘個城市的國際城市空間體驗活動,取得英國倫敦官方授權,於民國109年11月28日至11月29日的48小時中,「免費開放」隱藏於大台北都市中的50個精彩空間。打開台北主動聯絡兩間公司,表示對浦城街19號建築空間很有興趣,因此浦城街19號以「雲母聚藝有限公司」及「古爵誌建築師事務所」的名義參與活動。

根據作者現場計算參觀人數,兩天的參觀人數都超過100人以上,且詢問參觀者及志工的個人背景不一,但參觀意圖都在於挖掘有特色的空間,想知道日常生活的台北長什麼樣子,也對於這棟建築即將消失感到可惜。而打開台北的主辦單位的期望就是透過串接專業者與常民由點狀出發,串連成帶狀、擴及至網狀的影響力,讓大家都有機會成為參與形塑台北建成環境的重要推手,從此活動可見民眾及專業者都相當關心生活的城市樣態,也與主辦單位的願景相符。在打開台北活動結束前,負責雲母空間設計的王天保先生進行關於新舊並存的建築空間案例講座向參與者分享,此舉也說明了在業者看到了都市更新的單一視角問題,並試圖在推廣更多的發展面向。

圖28 由左至右依序為二樓展覽一隅、三樓展覽一隅、頂樓壁花牆面。 照片來源:古爵誌建築師事務所提供、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二)響嚮無限計畫計畫

雲母聚藝有限公司的主理人謝岱汝、空間設計師王天保及事務所前員工邱士倫三人,共同策劃浦城街19號的結束活動,訪談了過去的使用者對於都更的感受,提出都更議題的質疑與討論,對於建築物再利用提案與拆除重建不同的想像—寵物友善民宿的方案,並在或活動中收集受訪者對於都更的不同想像(圖29)。在建築拆除前邀請周邊居民及過去的使用者參與老屋祈福送別會,以音樂及敲擊聲響的藝術展演,表現出老屋即將拆除的眾多情緒,讓曾經聚集於此的人們一同參與建築歷史的開始與結束(圖30)。


圖29 。 照片來源: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圖30 。 照片來源:雲母聚藝有限公司。
五、   從浦城街19號來觀看城市治理到庶民生活的問題與矛盾

(一)政策失靈的角度

台北市的都市更新從民國87年開始推行,至民國108年已修法10次。為了加速更新城市老舊區域,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106年推行了「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並於法令中第六條內明訂「本條例施行後一定期間內申請之重建計畫,得依下列規定再給予獎勵,不受前項獎勵後之建築容積規定上限之限制:一、施行後三年內:各該建築基地基準容積百分之十。」其容積獎勵值會逐年減少。而法令中第三條提到此法令下的建築物定義「為都市計畫範圍內非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指定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及紀念價值,且符合下列各款之一之合法建築物:屋齡三十年以上,經結構安全性能評估結果之建築物耐震能力未達一定標準,且改善不具效益或未設置昇降設備者。」筆者認為屋齡三十年以上的法令定義實在過於寬鬆,且結構安全性能評估並未在法令內明定,顯然有放寬標準促使都市更新速度加快的意圖,也撇除了結構補強或修建形態的方式。

另一方面,危老條例的使用原意是在於拉高舊建築重建或修建的民間力量,然而卻無意間造成了重建選擇的一面倒,選擇重建的原因不外乎是藉由不動產商品化賺取大量錢財致富。根據浦城街近期的建案行情(實價登錄比價王,無日期),平均一坪賣出價格為125萬,浦城街19號未來將蓋成十層樓的大廈,估算會有約511坪的樓地板面積,那麼所能賺取的利益為6億3875萬,根據台北市工程造價表規定一坪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價為53000元(台北市建築師公會,2014),就算扣掉營建成本也能淨賺5億。危老條例的推動與條件放寬反倒扭曲了政府當初為改善舊建築需求的一片美意,舊建築成了大把的銀子滿足人們的貪婪。

(二)城市機能不均的角度

根據「臺北市109-138年人口推估報告」指出,臺北市過去總人口最高峰在民國79年,達272.0萬人,於民國108年底降至 264.5萬人,未來人口將持續減少(初期人口減少的原因主要受社會遷出影響,民國121年起人口自然減少的量開始大於社會遷出的量,越往後差距越大)。以中推估預估,10年、20年、30年後之總人口數分別為242.4萬人、224.2萬人及203.1萬人(臺北市政府主計處及臺北市政府民政局,109 年 11 月)。然而台北市各地建案進行得如火如荼,清一色都是將低樓層住宅重建成高樓層住宅,台北市的空屋率有將近7%(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8),且人口停滯成長可看出已達飽和狀態,居住空間已經供過於求並打壞城市機能的平衡,台北市的城市空間可能走向類似於香港居住問題的窘境。

(三)風土日常歷史的角度

Jane Jacobs(2019)之《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的「在城市多樣化的條件」中提出老建築之必要,認為一個地區的建築應該各色各樣,年代和狀況各不相同,應包括有適當比例的舊建築,否則街道和地區的發展會失去活力;建築的老化並不是失敗,只是需要整理;新舊建築混合的街區會吸引不同族群的人居住使用,達到混居及城市的多樣性,才能讓城市充滿活力(Jacobs, Jane,2019)。老建築的整建再利用,已有很多案例及推廣活動,像是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台北市文化局主導的老房子文化運動以及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推動的URS都市再生基地。

台灣當代混雜了不同歷史階段元素的街區風土,正是我們必須珍視的潛在文化襲產;它既是進行式的庶民生活,也蘊含了多重的歷史紀念性和豐富記憶,雖然內蘊了衝突,也有待改善,但並不是只能以現代堂皇紀念性來徹底取代的落後紋理。舊街區的老公寓結構強化、外觀拉皮重新設計、裝設電梯以利年長者行動、適度增加公寓之公共空間等,都是可行且已有實例的做法(王志弘,2013)。然而保存老建築的作法顯然拼不過都市更新剷除的速度,舊建築物直接的呈現風土日常歷史,被剷除後的將面對的是歷史證明的空缺及無辨識性的現代性建築,更加重當地居民對於社區認同感的喪失,趨向被同化、統一性的空間體驗,最終趨向沒有活力的城市。

六、結論:文不對題的危老都市更新

以浦城街19號為例,它已經乘載著經歷時間變遷後的不使用進駐,一層為居住及倉儲,二層為文化藝術產業,三層為設計相關產業,使師大街道更具活力及多樣性。浦城街19號見證了台灣的殖民歷史脈絡,殖民建築與當地文化融合後的特殊使用狀態呈現,成為了當地現代性的一環。傳統跟現代的交雜,西化或歐化的加入攪拌,造就了建築上混雜的現代性。然而在面臨危老都更時,台灣當地居民對於自身生活上對於殖民性的轉譯與反身性認同身在其中卻不自知,隨著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與都市更新條例的催促執行下,台灣自身定義的文化資產價值正在微古蹟(公有)與古董建築(私有)的矛盾下快速消失,而產生老建築多樣性發酵的城市使用與循環也將被破壞殆盡(圖31)。

都市更新的結果是政府改善環境還是民間取巧得利?老建築價值是在於其所得到的金錢多寡還是在歷史的發展下代表著經濟起飛至沒落的居民生活脈絡?政府政策該如何面對城市居住機能的供過於求?是繼續任其恣意失控還是尋得政府與民間共同的辦法?私人領域難以保有城市脈絡,如何讓地主角色覺察到建築對於城市脈絡的重要性與歷史的傳承該被保留下來?我們如何去影響擁有者的思考?都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圖31 拆除的浦城街19號內部。


參考文獻

Jacobs, Jane(2019)〈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二版) (吳鄭重譯)(pp.207-210),台北:聯經。

王志弘(2013)〈紀念性與風土的對話:新北市重陽重劃區的都市地景形構〉,《國家與社會》(pp.163-165)。

林芳如(2020)〈古爵誌建築師事務所 搬離前的告別紀念/打開台北×欣建築開箱〉,《欣傳媒》2020年11月13日,(https://reurl.cc/zZy5mk),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中華民國內政部(2020)〈危老重建推動成果豐碩 徐國勇:每年案件量呈指數增長〉,2020年5月9日,(https://reurl.cc/M07znW),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台北市都市更新處(2020)〈都更.安居在臺北〉,2020年1月7日,(https://reurl.cc/n1VYkv),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張欽發(2020)〈北市逾40年大齡房屋高達30萬戶 老屋交易占比高考驗防火安全〉,《鉅亨新聞》2020年4月28日,(https://reurl.cc/RrdkAz),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2014)〈修正「臺北市建造執照建築工程、雜項工作物、土地改良等工程造價表」(自103年2月1日實施)〉,2014年01月13日,(https://reurl.cc/e35kqm),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實價登錄比價王(無日期)〈展宜拾秋〉,(https://reurl.cc/41gNER),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台北市政府民政局(2020)〈臺北市109-138年人口推估報告〉,2020年11月,(https://reurl.cc/0pzW7M),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台北市政府主計處(2018)〈統計應用分析報告 臺北市空屋原因分析 臺北市政府主計處 劉瑞青 編號:107-16〉,2018年11月,(https://reurl.cc/vdnLVA),取用日期:2021年1月2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