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普壇
普普壇

想要證明偏鄉大學出人頭地的社會平等性。入學除了點農藥和堆肥味,未來很平等的茫茫。

八卦起家的媒體也做了付費牆,個人化的資訊服務在哪裡


遠因與現實:快畢業了,就業茫茫之中,突然覺得刷大量報導閱讀的習慣有點可笑。
感覺現代社會不缺資訊,缺的是觀點整理成適合入口的資訊餐點。
結果僅僅為了滿足好奇心,未來工作都還沒著落,卻要花每天數個小時吸收、消化、比對不同家資訊的內容。除了無力,更感覺到焦慮。(如:第3.項的問題)

近因、導火線:最近以八卦起家的蘋果日報,其網路論壇(邀稿)的部分架起了付費牆。
昨天也看到 @旋轉木馬的終端 討論:一篇報導的定價多少為合理?
今天看到法律推廣FB粉專分享一報導,問支持者,會不會因為這樣就辦會員?

大部分的留言為:「那可是蘋果」,傾向不會。

看到這些,新仇舊恨(X)、愛恨糾葛(O)整個湧上心頭。以此紀錄一下個人做為讀者,是如何在資訊付費的浪潮之中,心境節節敗退的。

另外懷著好奇:當為了遵守歐盟GDPR隱私法規等限制,FB因假新聞影響打選等背景下,最近熱議民眾的「數位足跡、數位人格行為資料」拿來賣錢投放廣告,但能不能反過來建高品質置個人化的資訊服務、促進不同觀點交流呢?(3.~6.項的疑問)

特別針對新聞收費的部分,以端傳媒的閱讀體驗為例整理一下,大致是:

1.客觀限制:免費的都看不完/不看了,付費牆之後呢?(我當時大二左右,時間很多,每天所有文章都刷,還是看不完,)

2.如 @旋轉木馬的終端 所說,只為了一篇所以付整個月月費,感覺有疙瘩。問題是按照經驗,我刷了一堆文章之後,特別觸動個人到想付錢的可能一個月一兩篇而已。(我曾因為焦點事件最先報導ISDS貿易仲裁制度而匯款支持)

如果改成付費牆,根本無從比較。單篇解鎖讀完才發現是雞肋,也可能降低長期購買意願。

3.類似平台整合的服務:我認為資訊這種東西可能推個人化服務比較有效。
資訊是要影響人的世界觀和現實決策的,但現在每天每篇報導感覺串不出脈絡(或自己串起來的成本太高)。雖然有些媒體會主動針對大事件整理和更新,但我相信,幾個月熱度過了之後,八成很少人會特別意識到這個專題再把它挖出來回顧。例如亞投行已經成為一般民眾腦中的歷史名詞。但明明一帶一路現況影響跟它密不可分。一帶一路至少是現在進行式吧?

我在NAFTA改成USMCA之後隨手比較了一些條款的差別,一位中年臉友因此建議我在學術發展。我想到的卻是:原來出社會之後,人的時間少到做這種整理,會讓人覺得神奇到建議他在學術發展嗎?

反過來說,若能綜觀新聞脈絡架構,例如2002杜哈談判之後貿易建構轉往各國FTA的這種理解"架構",我認為才是把新聞串起來加值,讓人有動力付費的誘因。

現代並不缺資訊,缺的是切入角度和理解的架構吧。這一點而言,普通付費文章也是。

4.個人化方向的想法:地圖化呈現的主題,再依照個人偏好加重推送用戶感興趣的話題。

其實就像Google Map的架構一樣,點開地圖、時間軸和地區/建築物之類的東西,把相關報導按主題整理好塞進去。這樣報導系統性的閱讀或查找,感覺像書/論文一樣。(基本款可能不收費?)

然後針對用戶特別感興趣的領域,再加強推送(收費服務)就好。

就像記事本末體改成編年體+地理地圖呈現的感覺。

這也能有效讓老報導的脈絡和價值因為和新報導連結,而有更多長尾效應吧(大概?
只是沒想過這個想法怎麼對一般付費文章調整。

5.我對報導的想像曾經是:提供基礎的共同訊息,有效率地讓觸及者聚焦、討論世界觀與新事件。

端傳媒的工作人員曾經聯繫我,問我能不能上台北開會員大會時討論。同時我感覺到不再年輕,沒時間看那麼多報導、也不是很有客觀的經濟與時間餘裕,從鄉下跑到台北參加這種感覺高大上族群的討論。後來基於上述1~5原因對我來說都漸漸不成立,付費牆成立後感覺又為了對會員負責,報導風格開始偏向中文使用者中產(同時間也有對岸政府開始壟斷調查報導的趨勢),無法處理我對報導的想像,就沒再續會員了。

對我來說,鎖著的資訊不是新聞。因為新聞應該負擔某種公共責任和公共傳播性。付費牆像是關起門來,裡面的人自己玩。這不也是新右派覺得建制派和其支持者,及對應媒體如NYT等在做的事嗎。關起門來自己循環。

6.價值:社群、同溫層,還是買榜產業與用戶資料交易

非新聞類的話,我感覺最有可能讓我掏錢的,大概只有學者或一些專家的剖析附帶的討論群吧。某些討論正反意見和不同觀點陳述,並且作者有條有理的回覆,加入這種社群生態系最讓我有付費意願。(第4.點其實也是打造一種認知更新、消息獲取的生態系統)

說實在的,FB同溫層版面中,常有些立場完全不同的人發出自己感受上的疑問。版主同溫層大多採不太友善的態度,我也不太敢按讚支持對方提出異議的勇氣。因為我的確也不贊成某些論點。但長期下來導致留言區的互動大都趨於同質。

如果有社群討論能維持上述類似自我推進、健康辯證的能力,那為了社群的活力和辯證的多元性,我就會願意付月費。

吐槽一下,這感覺變得像什麼高級俱樂部的模式一樣,只是變成中產階級和一些中下階級的資訊交流為主吧。

7.或許高品質的資訊和民主、交流等 在資訊爆炸而且大部分人沒有能力或時間篩選之下,退回菁英份子交流圈(如中古世紀貴族或現代科學家社群)是正常的吧。

而付費可能確保品質,也同時劃分接觸者。這大概是我做為社會民主主義者最灰心的時刻了。

最近實在被太多大事件賞巴掌,頭現在還在暈。對於我來說最可悲的是,自己可能馬上要成為沒時間看整理資訊,連暈都不用暈的人,而且大概沒辦法處理。

黑格爾說歷史已經終結,未來會鬥爭到自由平等為止。不知道他看到新右翼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實踐民主,要不要考慮生態系各類生物都會擴張到飽和的概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