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Chen
Lily Chen

我用文字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的種種感受,唯有靜下來好好寫些什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像自己,已經不必再有任何心理狀態的偽裝。 也歡迎來追蹤我的方格子帳號:https://vocus.cc/user/5be04756fd89780001719c13

人因工程與我

這篇算是我的碩班生活回憶錄吧!篇幅有點長。許久沒上來這裡,希望大家一切都好。

憶起自己與待了一年半的研究實驗室如何相遇?,就想起當初堅信不移對於「幸福科學研究」的初衷,然而,從那段日子慢慢走來,我才發現幸福得來不易且如同養育襁褓必須含辛茹苦啊!。我們的實驗室以「人因工程」(ergonomics) 為主要研究領域,「人因工程」即是大眾較常聽到的「人體工學」,因為其應用及研究的領域相當廣泛,所以人們企圖用各種更貼切的方式來命名它,像是研究人對環境的精神層面認知一般稱為:「human factors」,而著重於研究環境對於人的物理影響則成為:「ergonomics」。我心中始終認為「人因工程」這是一門帶領人類邁向幸福未來的研究,那個樣的未來可能如同科幻片般是便利、舒適、具有美感與效率,抑或者甚至超過越我們對於美好的期待!

人因工程到底在研究些什麼呢?其實它包羅萬象,甚至並且與我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舉凡與人所使用的物件或所在的環境均人有互動的器物、環境都能以人因的角度尋求更符合人生理及心理特性去進行改善或設計,因此,人因工程能夠增進人類的安全與健康,並創造其對生活的滿足感!


研究生不挫不勇

我們研究室以人因工程為主要研究領域,內容應用亦相關應用相當活潑,我們實驗室裡每位研究生均發展著自己不同興趣的研究主題,例如:失智症照護行動裝置之評估與軟體開發、腳眼協調策略對於足部定位績效之影響……等,當然其中也包含了我自己相當感興趣而向老師提議的熟齡女性消費者對於胸罩設計偏好之調查研究。

外界傳言,在我們研究室中有個高帥又年輕的男子,他不苟言笑、沉著穩重且非常能夠傾聽與溝通,這名神秘的人物即是我們的指導教授。我們老師曾經到日本做過研究,不知道是否為巧合,我總覺得他與我印象中的日本學者不謀而合,由內而生的堅毅、嚴肅、細膩且拘謹!研究室的大夥常喜歡偷偷觀察他,並揣測他說某話或做某事的背後深意,這種樂趣成了我們額外的研究範疇或休閒活動!我們曾經試著說則笑話或者在教師卡上做些娛樂效果企圖博君一笑,但每每看見老師的反應都證實了我們的實驗結果不顯著。我想,老師是個性格內斂的人,即便內心可能有如熱浪波濤,他依然能夠不改神韻,但這些都只是出自於我的想像。


動機來自於對美好的想像


為什麼我會把胸罩研究主題置入碩班的生涯呢?在好幾個苦思的日子裡,數個想法與空白在我腦海裡流竄並爭寵,忽然間,一個靈光乍現的思緒如電流般穿過我的大腦,並且讓我開始認真看待它來,我深吸一口氣,「為著被束縛的氣息爭取自由,」。

有好幾年我似乎已經開始習慣胸前的不舒適感,依稀記得剛從女孩到女人的階段,我第一次接觸到胸罩產品時,我驚訝地覺得竟然那些「成熟」的女人可以一整天穿著它們,實在太不舒服了!甚至連後扣式的穿戴方式也是我練習了一陣子才上手,這樣不人性的設計卻幾乎是每位女人的必需品,我想這個議題與女人關係匪淺,身為女性研究者的我大概能為此奉獻一點心力,。於是我鼓足勇氣向老師報告我的粗略的構想,起初自己還在內心戲上演了好幾回彆扭的戲碼,為著老師是男性的身分感到不自在,沒想到第一次提案就被老師接受了。

「妳說那個『奶罩』啊!是真的會有實體樣本?然後真的找受測者穿嗎?」經常自嘲光頭的學長有些語調輕浮地笑說,正當我思忖著如何回答之際,老師率先開口了:有人率先為我出聲了:「什麼說法!請用尊重一點的稱呼!」學長扁著嘴壓抑地笑說:「那要怎麼講?」接著,我面帶微笑及期望自身略有專業地說:「應該叫『胸罩』,這個說法是源自於法國的Brassière,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以bra稱之為胸罩,而Brassière的原意是指嬰兒使用的圍嘴領巾,胸罩的命名則是因為歐洲貴族原先使用的緊身束衣太過於麻煩和不方便,所以後期改良使用兩條手巾製成胸衣,這也是胸罩的雛型和名稱由來。

這回已經不是我第一首次獨立面對三幾個大男人報告我的研究,其實學長的回應也反映出一般人對女性內衣最直接的觀感,。面對這些反應我該如何大方且適切回應,也是一直以來我努力學習的方向地方。聽聞這類主題,當然也有人能用專業的態度以對,例如那位為我仗義執言者。他是我們實驗室的主持人,我的指導教授。

盧老師是個是個性格內斂、沉著穩重的人的人,看似嚴肅拘謹、不苟言笑,但是,他但相當重視傾聽與溝通。他鼓勵我嘗試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並提供開放的思考空間和引導,也提醒我在研究上要注重多方驗證,對於網路資料及文獻要適當存疑,如此方能在多方搜尋與閱讀過程中另有所獲,盧老師讓我對於做研究這件事的態度更加慎重,坦白說,在我過去的讀書歷程中還不曾如此苛刻地精益求精,猶記盧老師說過:「這是妳的研究,妳應該要比任何人包括我都還要清楚和了解」,這番話記憶猶新且潛移默化養成了我面對學習和困難的心態,這也是我從碩班畢業後帶走最珍貴的禮物。

研究室草創時期僅有三名成員,兩個學長,一個我,當然還包含我們Lab的老師,但其實真正做起胸罩研究時,我才明白並不是身為女人就會對胸罩瞭若指掌,我頂多只是多了一些穿戴的體驗。

研究胸罩有許多方式,走傳統人因的方向就是做人體計測,簡單來說就是用科學的方法量測人體的體型身材並建構資料庫,但這在實踐上仍有諸多地方需要克服,華人女性普遍較保守,像是談到裸身測量就會讓許多人卻步,而同時人體量測的樣本數又需要夠大,否則根本不具代表性,不過即便充滿挑戰,此點依然這是目前臺台灣胸罩廠商進行人因改善的努力的方向困境。華人女性普遍較保守,且若是倘若需要蒐集偏熟齡女性的樣本時又會,更加是困難重重,因為女性隨年齡增長,女性荷爾蒙亦隨之遞減,因此,乳房可能會外擴或下垂,當女性的自信因乳房外形不如年輕時美麗,她們參與裸身量測的意願就更低了。為此我開始思考如何不完全倚賴裸身量測亦可獲得女性對於胸罩設計偏好的內在需求,而「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就我所採用的研究方式是一套種能夠將人類感性(主觀感受)具體轉換為量化的方法,其中「Kansei」一詞源自於日文,原意為消費者對於某項產品的心裡感覺或意象稱之為「感性工學(Kansei Engineering)」

感性工學著重於探討人類的外在生理「感覺量」及內在心理「感受量」,前者指人們接受視、聽、嗅、味、觸等感官刺激後的立即性情緒反應,後者則為感官刺激後再經過記憶和認知比對後產生的想法,這類抽象的感受經常比感覺更強烈且是產品設計上最難與消費者溝通和塑造的部分,簡單來說,女性穿胸罩時的感受可能有舒適抑或不舒適,但她們可能不明白造成這種感覺的主要關鍵設計是胸罩產品的哪個環節?以胸罩產品來說,包括肩帶、和鋼圈的設計、布料選擇等經常,是女性穿著時感到舒適與否的幾項關鍵,例如可能是來自寬版肩帶設計進而能夠減輕肩膀負擔,這種較為直覺式的推論還似乎不至於太抽象,但如果說女性在穿戴胸罩後感到美麗是來自於鋼圈的設計的創造,這點就值得細細著墨探討,。而我的研究工作就是找到影響女性穿戴胸罩的主要感受之關鍵設計因子,並把主觀的感受覺轉化成工程設計參數!

穿戴胸罩涉及的感受包含視覺、觸覺及視觸複合感受,這些感受以感性語彙來描述可包羅萬象,例如穿戴胸罩後感受到「集中的」、「舒適的」、「美麗的」等,而這些抽象的形容詞彙最後則會轉化並對應在研究之初所欲探討的幾項關鍵設計因子,例如「罩杯款式」、「鋼圈設計」、「剪裁方式」、「肩帶設計」、「扣環方式」、「蕾絲表現」等。


道不同亦可相謀

既然講人因工程那麼肯定與「人」脫離不了關係,我的實驗著重於探討女性在選購胸罩產品時所觸發的抽象感受,因此,實驗設計依據女性在消費胸罩產品時的情境劃分為五階段,從網路選購(靜態視覺)、型錄瀏覽(靜態視覺)、至店舖選購之實體視覺與視觸複合感受及試穿所觸及之膚覺體感都要仿真來一遍,這些實驗階段為了控制溫濕度所帶給人感受上的影響,故在一間具有溫溼度控制的實驗室進行,並在每個實驗階段完畢後藉由問卷量表調查女性在這些消費流程中的感受程度強弱 ,問卷上方具有多組雙極感性語彙,例如:「粗糙的─細緻的」或「悶熱的─透氣的」……等,這各組的形容詞起初是藉由胸罩的廣告傳單、型錄、相關文獻、書冊、報紙、雜誌等蒐集,而後先刪除語彙中本身意義過於廣泛或使用頻率太低者,最後再經由來自語言、心理認知、服裝、內衣專業之專家嚴選認定適合描述體驗胸罩感受之語彙,我接著運用各領域專家篩選後的形容語彙調查研究參與者在各實驗階段中對於各件胸罩樣本的感受評價,再利用統計分析找出影響多位研究參與者的關鍵感受(例如「舒適性」、「穩定性」、「美感」、「修飾胸型」等)並與原先設定欲探討的胸罩設計元件做連結 。


人生裡的諸多小幸運


在我印象中,研究最困難也是最趣味的其中一個環節,就是我必須找到12位熟齡女性來參與我的實驗研究 ,她們的年齡需介於50至59歲,會定義此年齡區間是因為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50歲為台灣女性平均邁入更年期的歲數,而勞動部統計則表示59歲是台灣女性平均退休的年齡,我要找尋的研究對象是對於胸罩產品仍具有穿戴需求,但其需求卻又有別於一般的年輕女性,她們因為女性荷爾蒙下降的緣故,可能對於胸罩產品衍生出不同的需求面向,然而,要找到願意參與的熟齡女性是我在研究生涯中無比艱辛的一段磨練,我覺得那是一段極其需要放下尊嚴的過程,厚著臉皮拜託別人一直不是我的強項,但當我被研究壓力逼著往前時,人的潛力和自認為的限制都會超越自身的預期。


「我真的很怕耶!妳應該不是詐騙集團吧!」我的第一位研究參與者語帶遲疑地這麼對我說,然而,她卻是後來替我引介最多參與者的人,我和每一位研究參與者的相遇都有著一小段故事,有時,是我找到她們,有時,則更像她們找到了我。那些令人玩味的片段記憶再次成為我研究之餘的調劑,曾經有位極其熱心的女士對我傳揚佛法,但當她得知我要做的是胸罩研究時,她卻妙語如珠地回了一句:「喔!那些我已經不需要了,我已經超脫了!」我無法意會,一時語塞。

當初為了找尋願意提供合適胸罩樣本的廠商,我幾乎寫了E-mail和打了電話給臺灣市面上所有的胸罩廠商,歷經了一段杳無音訊及我心惶惶的時日,終於待到了其中之一給我正面回應,那封寄來同意與我合作的信函宛如中了大獎的彩券,之所以會說是大獎是因為這間公司是臺灣目前唯一針對胸罩研究設立人因研究室的廠商。

起初與這間廠商接洽時,我十分訝異許多成員都是男性,人因實驗室的黃經理曾風趣地說:「女人都會很討厭我,但男人都會很喜歡我,因為我知道很多女人的秘密。」這讓我想起看過的一部片:《絕世好Bra》,顯然男性加入胸罩設計已經不是電影情節的戲碼,這真實存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電影中胸罩公司進行的研究在我看來其實與目前實際上廠商所做的研究頗為類似,除了招募各年齡層女性以馬丁量測器具進行人體及乳房測量外,更運用3D人體掃描儀建立人體數據資料庫 ,上述提及的馬丁量測及3D影像建模就是一般人因工程學中所探討的「人體計測學」,以胸罩產品來說,人體計測著重於人類本身體型對於胸罩產品的生理需求,而我的研究則以「感性工學」的方式了解女性對於胸罩的心理需求,兩者需相輔相成,故在產學合作中,我的研究以探討熟齡女性對於胸罩設計偏好的心理感受為方向,並把這些主觀的情感訴求轉換為可實際生產的胸罩設計參數,這部分也是廠商所感興趣的,日後亦能夠應用此技術把消費者調查中的抽象感受具象化為生產參數,如此,胸罩產品的設計方能更加全面地滿足女性的身心需求。


發現自己也沒料想的美好,才是最豐碩的收穫


直到真正執行胸罩研究,我才明白,並不是身為女人就會對胸罩瞭若指掌,我頂多只是多了一些穿戴的體驗。在我個人看來,如果一位女性沒有穿戴過真正適合自己的胸罩,她並不會深度了解自己內心對於舒適與美感的渴望!不只一位研究參與者在實驗前與我大方分享類似的觀點,其中有位女性說:「我覺得市場的胸罩就很好穿,根本不用去買專櫃的,因為那些都是『專貴』。」她在講到最後兩個尾字時,還不忘切換成臺語加強語氣!然而,在她們觸摸甚至是試穿到特別針對熟齡女性挑選出的胸罩樣本時,出奇驚訝地說:「怎麼會這麼舒服,材質好好摸,穿起來都不會擠到肉耶!」、「這個沒鋼圈又沒襯墊,可是穿起來卻不會扁扁的 」、「這個肩帶好漂亮,好像在穿禮服,妳看這個肩帶可以露出來穿喔!」,諸如此類的讚嘆如同我第一次接觸到「好」胸罩的感覺,這些令人驚嘆的穿戴感受源自於材質的講究、縫紉技法及美感需求的具體表現手法(蕾絲設計、剪接方式等),而在我的研究及過去諸多國外文獻均獲得一個結論:熟齡女性認為一款好的胸罩是綜合性的多方面評估,其評定的內容包含胸罩的美觀性、舒適性及功能性(泛指胸罩能改善胸型之能力),以我的研究參與者及其所測定的胸罩樣本為例,她們最滿意的胸罩樣本兼具穿戴美感與舒適性,而其中的關鍵設計因子來自於鋼圈及蕾絲,以鋼圈設計來說,軟鋼圈或是記形鋼圈均能夠比一般鋼圈更能同時滿足女性對於穿戴胸罩的塑形需求及舒適感。我覺得選擇胸罩最重要的是親身去體驗和感受,找到適合自己穿戴的胸罩就是好Bra!

我想,身體會對我們誠實,當我們有機會穿上蒐集人體資料並針對女性不同年齡時期需求客製化的胸罩 時,親身體驗會讓我們的身體很不願意將就!女性在年輕時,對於胸罩的美觀性及功能性需求較為強烈,而後隨著年齡增長舒適性需求才逐漸變得顯著,甚至其需求程度有可能超越美感訴求,不過這都只是相形之下的取捨,女性最夢寐以求的胸罩不外乎是既美觀、舒適且功能性強,因此,這也是所有投入胸罩研究者所共同努力的方向。我的研究提供了廠商一套評定女性對於胸罩心理需求的預測模型,假如未來開發新款胸罩或要進行產品再設計時,廠商能夠以此套方法預測女性對於新款胸罩的接受度和滿意度。雖然這次的研究,還沒有機會與廠商共同以此方法為基準開發出新的胸罩產品,但是,在於過去國內諸多的胸罩研究中能夠突破以胸罩圖片樣本測試已算是一大進步,由於與廠商的合作,讓我的實驗設計何其幸運能以實體胸罩樣本進行感受評估,這不僅更貼近女性真實感受,也提供了更接近實際應用的價值。

遙想當初為了溫馨實驗環境重新佈置的溫濕控制室即將功成身退,心中難免有些不捨,畢竟在那曾經發生了許多故事,我與實驗室戰友在裡頭貼著大型壁報還有進行數次前測的深夜,以及研究參與者把我當成女兒對我袒裎相見而我臉紅心跳卻假裝鎮定的瞬間,這些曾經在當下常有奉命行事之感的瑣事,卻在回憶之後捨不得它們已經流逝的事實!在碩班的這些日子,我先是將自己徹底擊潰了,這才讓我在做研究中重新認識了自已,我放下了過去所有的成見和自以為是 ,原先所認知的經驗和學習並不足以成為我研究的強大後盾,我必須拋下對某些假設的偏見與預設立場才能在研究中扮演客觀的角色,因為體認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謙卑地去求證和請教!我覺得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在《徬徨少年時》所言甚是:「鳥奮力衝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先摧毀一個世界」,

而我就是那隻鳥,得先毀滅過去成就與束縛自己的種種,從研究中體悟到自己的渺小!有陣子我的身體狀況不太好,老師曾問我:「有什麼理由是讓妳一定要留在碩班唸完的嗎?」當時,藉由我心裡映射的眼神也許比說出的話語更加堅定,那個當下我哽咽地含糊說不清楚自己倒底為了唸碩班的初衷堅持什麼,但是,我說什麼也不願就這麼半途而廢了!這個問題,我現在又細細地想了一遍 ,我覺得就算當初只是抱持著自我實現的狂妄或無知,那麼唯有留下來,我才能擁抱和經歷這些!體驗過研究的苦痛、心酸與快樂,我才明白這些無可取代!回憶往事,一切如同在研究生涯中最低迷時,我偶然翻閱到的一句名言:「我發現,我所擁有的絕大多數資料,都不是一開始要找的,而是在找尋的過程中新發現的其他東西。」富蘭克林‧亞當斯此言,如同我的研究,亦如我的人生。


【原文刊載於《科學人》2018年/4月/194期-我的Lab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謝謝您在一日珍貴的時光中,撥空閱讀我的文章。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創作,請幫我點擊文章下方綠色的拍手按鈕,您的肯定將成為我的創作基金,鼓勵我持續創作。

假若您願意且有多的餘裕,亦可成為我的讚賞公民,或按下「支持作者」贊助我,感謝您支持創作有價,再此獻上誠摯的謝意!

我將於Matters上持續發布文章,期待我們能以文會友。祝福您日日好日,順心平安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