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Chen
Lily Chen

我用文字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的種種感受,唯有靜下來好好寫些什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像自己,已經不必再有任何心理狀態的偽裝。 也歡迎來追蹤我的方格子帳號:https://vocus.cc/user/5be04756fd89780001719c13

長大的成分是什麼呢?



遠離那個舒適圈,沒有了習慣的安逸,原先擅長的本領也派不上用場,每一件事情都很用心、很小心,但卻不知道為什麼還是搞砸了?曾經的那個在工作上迷失我很受挫,也很自責,好像把自己哭慌了,也把世界弄丟了!後來我才漸漸地體會—原來,長大是件會有點「不舒服」的事。


《少女革命》—「若蛋殼沒破的話,雛鳥將無法誕生而死去,吾等就是雛鳥、蛋則是世界,若是不打破世界之殼的話,吾等將無法誕生而死去,將世界之殼破壞吧!」這段話改寫自赫曼‧赫塞的《徬徨少年時》,原文為「鳥奮力衝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赫賽的小說中描述年輕的辛克萊追求自我成長的過程,而這些過程中如同我們大部分人的成長,我們經歷了苦痛、磨掉了許多稜角,我們面臨了試探和來自社會的總總誘惑......,最終我們將成為我們自己!為了這個得來不易的「自我」,我告訴自己:「必須更加珍惜,並持續探索,為了成為更完整的自我而努力不懈」。


然而,當時的我真的很好奇究竟什麼是「自我」呢?上網一查眾說紛紜,故如下摘自部份我吸收且能理解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提出「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概念。「本我」代表著在無意識形態下的思想,為人類最原始的的思緒程序,屬於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例如:飢餓、性慾、生氣等,本我是以生俱來的,本我謹遵循「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也就是說肚子餓了我們一定會想去找東西吃,以避免痛苦。而心理學上的「自我」,雖然各派學說用法不盡相同,但大部分仍指向「擁有個人意識」的部分。自我不完全是遵行「快樂原則」的,在自我中我們會在自身的思想上與外界環境上盡可能取得平衡。而佛洛依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這是一個人身處於現實社會規範與自身靈裡的一種調節與折衷。

最後來談論「超我」的部分,超我是受到「道德」所規範的,也就是說我們活在這世上所必須遵守的種種道德。舉例來說:一個小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因著「超我」的部分,他必須捨棄掉對母親的依戀(戀母情結),所以「超我」比較是站在「本我」的反對立場。然而「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構成了我們完整的人格。自我是永久存在的,但由於「本我」和「超我」幾乎永久對立,所以才需要「自我」從中進行調節。


看著這些有點小抽象的論述,我思忖著自己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是否也在這三種同時存在體內的力量間拉扯,我遇見的對手是自己,我必須挑戰的自己,一心想找到的那個人也是自己。我想「自我」是無需由別人或社會價值定義,我們只是尊心地想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著,僅有如此,別無所求。文末我想引用《徬徨少年時》:「覺醒的人只有一項任務,找到自我,固守自我,沿著自己的路向前走,不管它通向哪裡」!


長大的成分是什麼呢?我覺得長大的過程可能有時會有一點難過,會有一點不舒服,甚至有時我們會懷疑自己,但請別因此放棄繼續找尋自我的機會,請相信著有一天會遇見最堅強且柔軟的那個自己!我學習著如何長大,勇於挑戰面對,亦接受改變,看重取捨,更在脆弱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擁抱!如果一個人抓著太多東西就會沒有空間容納新的追求與發現,在長大這條路上我終於懂了:除了「拿」也要懂得「放」。「這不是『能不能』用,而是你『要不要』用。關鍵在『你』!因為能用的東西太多了,但你想用的可能只有一種」,這是整理書籍的內容,但也適用於人生,不適合的衣服、沒再翻開過的書籍、牽絆而變質的情感,這些都已經是我不再需要的,與該離開的放心道別,再接受適合自己的一切到來。


長大是什麼呢?當我寫完本文準備發布時,剛好遇見了@Sunline 的 《寫給S的,長大真的是件漫長的等待》,我想謝謝他用更溫柔的筆觸告訴我長大是什麼,原來有時願意聽比掙扎地急著想說更能認識自己,謝謝你的溫柔,謝謝你的文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