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Chen
Lily Chen

我用文字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的種種感受,唯有靜下來好好寫些什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像自己,已經不必再有任何心理狀態的偽裝。 也歡迎來追蹤我的方格子帳號:https://vocus.cc/user/5be04756fd89780001719c13

電影《馭風男孩》觀後感:教育的價值在於讓學生主動思考為何而學?


電影的開始為一名黑人男孩到井邊提水洗澡,在一片乾涸的非洲土地上「水」是珍貴的資源,「教育」和「糧食」當然也都是。這部電影的整體觀看感受對我而言相當平淡,爆發力則是在於後續我獨自一人安靜思考的時候。文章首段我想先說一些電影給我最直接的感受 — 例如感謝自己能有接受教育或者有東西吃,這兩者對生在台灣的我們而言或許相當稀鬆平常,但回想起來這些「小確幸」的確都是莫大的幸福,尤其是當我融入電影後,將自己的求學過程去對比電影中男主角—威廉‧坎寬巴(William Kamkwamba)沒錢繳學費被迫趕出學校的橋段,我真的覺得自己的學生時代真是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回憶起那些早八想賴床翹課的時光不禁令我有些羞愧,畢竟坎寬巴可是被趕出學校後,仍偷偷跑到學校偷聽上課,甚至還自己去圖書館查資料做研究,而當時的他只有14歲左右,他對學習的強烈動機讓我開始思考「為了什麼而學」或許比僅是花時間在學習更重要,前者付出了腦力和時間,後者也許只是花了時間,兩者之間的成效一比就差了許多。

電影的故事內容是改編自真實故事,聽到這樣的說法有沒有讓人有更想看的衝動呢!我自己對於這種以真實故事為出發的劇情總是更容易入戲,因為那些電影中的血淚必非杜撰,光是這點就足以令我致敬。坎寬巴的家鄉在非洲的馬拉威,在他那個年代,當地以務農為主要經濟來源,而坎寬巴的家庭即是以種玉米維生,然而,因為當時馬拉威還缺乏農業灌溉技術,所以收成完全是「靠天吃飯」,正也因此若遇到大旱就會面臨糧食危機。好巧不巧,正巧就在坎寬巴輟學的那一年,馬拉威發生了嚴重的乾旱,土地乾到寸草不生,人民為了求生開始打劫搶食,甚至餓死路邊,所有人都幾乎失去了希望,逃的逃,死的死,除了祈求上蒼降雨似乎已別無他法。

就在這個看似最絕望且痛苦萬分的節骨眼上,電影出現了「希望」,這也是我覺得電影和威廉‧坎寬巴人生故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 「永遠不要放棄去相信還有希望存在」,雖然說起來有點老套,但是,這不就是最真實的人生寫照嗎?我們不也都是在有點灰、有點黑的人生路上,不斷為自己去發現和創造希望的嗎?接著我想把《馭風男孩》後續的故事發展繼續說下去(文章內容會有劇透,若不喜被雷,閱讀到此差不多就可以停止囉)。

前面有提到坎寬巴被趕出學校後仍獨自跑去讀書館做研究,而他所研究的東西 — 「發電機」即是後來拯救他們村莊的關鍵。起初坎寬巴看到學校老師的腳踏車頭燈因為腳踏車的軸承轉動進而發現了發電機可以藉由外在動能發電,這種現象讓他聯想到先前讀過的一本《使用能源》書籍中有介紹到美國利用風車發電,這個觸發點讓他有了來為村莊製作風車的想法,然而,這樣的念頭卻在當時完全沒接觸過風力發電的馬拉威村莊受到人們的嘲笑,甚至為此坎寬巴還和父親產生了劇烈的衝突。

不過,別擔心就像大多數有著 Happy Ending 的電影一樣,《馭風男孩》既然是改編自真實人物自傳,那麼,這位主角後來肯定成為了成功人士。沒錯!後來的劇情走向正是坎寬巴憑藉著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勇敢態度完成了使用風力來發電的灌溉抽水技術,進而解決了村莊因大旱而毫無農作收成的困境。同時,也因著這樣的事蹟,坎寬巴的師長為其申請到了繼續求學的機會,才沒讓這樣的人才受到埋沒。

透過這部電影我看見了許多社會議題,包含貧窮、飢餓、教育及親子教養,電影的細節之處都值得思考人性和人生。當我藉由這部電影反觀著當今的台灣教育,我覺得即便歷經了多次教改,教學現場的老師們也都卯足全力入融入翻轉教育概念,但是,目前的台灣教育現況,依然是諸多莘莘學子為龐大升學壓力接受著填鴨式教育,這樣的現象不完全是被師長逼迫,而是學生們也找不到讀書的方法,更沒時間去真正思考念書的動機,責任不完全是學校的,有時是整個社會的環境壓迫,並非學生們不想不主動思考,我覺得整個社會應當負起帶動人民思考的能量,並讓人們去了解為何而學,比學了什麼更重要!因為每個人注定要走不同的路,唯有了解自己學習的動機,才能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


如果您喜愛我的文章內容,還希望您不吝幫我拍拍手或提供支持。自勉著能持續創作出有趣或有用的好文分享給各位,謝謝您的閱讀。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