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o
kyo

back to basics 🌱 blog.kyomind.tw

我的閱讀與枉然

首先謝謝 @空心二胡 發起這個活動,讓我們可以光明正大地曬書!

已經讀了系列其中幾篇文章,發現大家並不僅僅侷限於最近看的書而已,而是各自有不同的著墨及發揮,圍繞著「書」這個核心元素,豐富彼此的閱讀視角,這樣的感覺非常好!

我則打算著重在對書與閱讀的個人思考,比如一年要看多少書才好?

標題名「我的閱讀與枉然」為致敬台灣推理小說作家——既晴——的短篇小說集《獻給愛情的犯罪》其中一篇。大學時期,推理小說陪我渡過了漫長的獨處時光。


我的閱讀啟蒙

我的閱讀啟蒙是在大學時期,和許多人相比有點晚。

我是臺北大學法律系畢業,之所以提這個,因為那時法律系還在台北市的「民生校區」上課,位置是捷運中山國中站附近,4年都是如此。直到畢業後,法學院才搬到現在的三峽。

地理位置與啟蒙關係不大,但對後續的灌溉與成長則有相當幫助。

我可以非常明確指出,是哪一本書啟發了我對閱讀的熱情,是葛拉威爾的《決斷2秒間》。

當時在雜誌上看到這本新書的內容節選:關於1983年美國蓋提美術館面對一座完好無缺的「安納維索斯少年立像」,館方聘請各路專家,判斷它究竟是真是假以決定是否買下的過程。讀起來很有短篇推理的刺激感。

為什麼是這本而不是別本?我想閱讀的「個性」就在於此:你怎麼樣開啟閱讀的旅程,或許也會決定你將成為怎麼樣的閱讀者。

現在想起來,這本書的主軸,那種把大量知識經驗積厚薄發於一瞬的力量,大概就是我對閱讀的渴望。

一開始提到地理位置,因為校區附近就有全台唯二的「三民書局」,足足4層樓的賣書空間,成了我逃避現實的小天地。而不算遠處的行天宮玄空圖書館,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借書的唯一選擇。

我對閱讀的看法:先找到第一桶金

關讀與我的關係為何?對我的價值為何?相信是很多人包括我不時會自問的。

可以為充實精神世界而讀,也可以為增進理解力而讀。閱讀的意義是個大命題,而我想說的是一個相對小——但非常重要的——先決問題:

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相信,在閱讀的密林裡,我已找到了方向?

對此,我非常贊同郝明義在《越讀者》中提出的「閱讀的第一桶金」理論,書中是這麼說的:

閱讀在你擁有你的「第一桶金」之前,不論你如何「博」,可能只是散漫;如何「專」,可能只是狹隘,都算不得數的。
沒有開出第一條路,沒有賺到第一桶金之前,你所有關於閱讀的熱情,只是假象;你所有關於閱讀的力量,只是虛幻。

這些描述難免讓人感到幾分刺眼,不過就我學習法律、程式,以及於閱讀的經驗看來,事實恐怕就是如此。

不管是法律還是程式,我都經歷過耗費大量時間心力卻徒勞無功的摸索期,而且還不算短。而閱讀,摸索期就更加漫長了。

大學時期看最多的是心理學和日本推理,不過那些都只能算是一種精神的慰藉。畢業退伍後,在國考的壓力下,很少看法律以外的書籍,這樣的狀態在工作後也未見明顯改善,閱讀彷彿離我愈來愈遙遠了。

在很長的時間裡,我作為一個狹隘而散漫的閱讀者,過一天算一天。

我相信,對某些人而言,閱讀的狀態就是人生的狀態。

直到今年,我好像又重拾起了對閱讀的熱情,而且是從寫作之後才發生的事,或許寫作與閱讀真是天生的一對吧!

你問我找到閱讀的第一桶金了嗎?希望今年結束前我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對書的想望

我沒有拍我的書櫃,因為沒有,以後可能也不會有,至少不會有太大的書櫃。

不過我還是有安置書本的地方,一處在床頭收納櫃上,用書架固定,大概30本,一處在床尾的地上,堆起來,大概20本。其餘都在iPad裡,Kobo加Readmoo加多看(小米集團)加亞馬遜大概200本,都是中文書(簡體或繁體),稱得上是電子書的小型愛好者。

雖然也很喜歡買書,但大部分的書我都不想留在身邊。我希望它們變成我的一部分:知識體系,價值觀,技藝,以各式各樣的形式存在於腦海裡。而不僅止於眼前的書本上,或iPad的記憶體。

講點務實的吧!今年至今讀了21本書(程式類不算),包括7本半途而廢。第一本的完成日期是1/29,印證了前面所說,由寫作驅動的閱讀熱情——我認為的寫作起點是1/24在Medium上發表的學習計畫一篇。

最近,更喜歡去圖書館借書,顯然借書更合乎我提到的讀書哲學。全部書中有一半從圖書管借來。借來一讀而決定放棄時,心裡總不禁暗自慶幸:還好我沒買!

圖書館的書不能劃記,我都一邊讀一邊貼便條紙,以利後續筆記。有些書對你非常重要,這類的書我就不會用借的。我借書的標準是:值得一看但無須擁有。

一年要看多少書才好?是一個頗為熱門的議題。有人覺得貴精不貴多,有人覺得以量取勝更有效率,我也來說說我的看法。

我目前的「模型」是:一年最好「接觸」100本有興趣的書,經過初步的籂選後,取得其中的50本細讀。但還沒完,50本中應該要有「三分之一」是讀了之後覺得不適合而決定捨棄的。畢竟即使經過籂選,到手上的書單依舊很難100%都適合自己。

你可能覺得三分之一太多了,但我仍建議捨棄的量最好達一定比例,至少我是這樣要求自己。

也就是「有意識地捨棄」。

如果取得的書全部都好好讀完了,雖然能稱得上是用功的讀者,但可能也意謂浪費了太多時間。而時間是很寶貴的。

小結:作為一個閱讀者

優秀的閱讀者,也必然是優秀的傾聽者。

就像《如何閱讀一本書》說的,閱讀是一場和作者的對話。作者想表達的,都寫在書裡了,你所要做的,是動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接住」作者希望你了解的看法與心情。

這是一個非常主動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裡,為了和作者「更有效地溝通」,你不得不問自己一些關於書中事物的問題,可能是故事情節或論點立場,然後靠自己找出問題的答案——這通常不會太順利。

如此反覆,從而你變成了一個思考與感受更敏銳的人,這和跑步、運動增進了健康與體力,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這也是我們作為閱讀者的自豪。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