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門研究員 KUN
偏門研究員 KUN

老靈魂一枚,多重身分。 談城市也論建築,說人物也講史話。

[城市]人文富有的「貧窟窮巷」?談高雄前金林投里

高樓環伺的林投里,是高雄前金區歷史悠久的聚落,因為城市發展政策缺乏檢討的歷史共業下,被限制建築行為,導致違建情形嚴重且維護低落,而遭冠上「貧民窟」的惡名。不過也因為這美麗的錯誤,留下前金難得的人文資產,可惜在現今城市進步的發展概念下,未來嶄新的巨大量體可能取代這座迷人街區。

高雄大城中小小的前金區,肇始於清國時代的前金庄,是由數個小村落所組成的平原地帶,包含前金、後金、林投圍、田寮等,居民大部分以務農維生,靠近河岸地帶則可見從事擺渡及捕魚的人士。隨著都市化發展,農田、水窟、漁塭盡數廢除並填土,一條條道路及一棟棟樓房取代田園風光,被重新繪在城市這塊大畫布上。

二號運河重劃前南岸的漁塭景觀 (資料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現今前金區的都市計畫,主要延續日本時代的路網系統及公共設施用地,戰後則有部分調整,依循著規劃方案發展,現代城市街區取代原有農村聚落的景觀,逐漸長成目前所見之樣貌。然而,有一處歷史悠久的林投圍聚落,卻在美麗的錯誤下,留下前金最後的清國時代遺跡,可惜現今在環伺高樓的進逼下,似乎也預告著此地未來即將消失的命運。

高樓環伺下最後的林投圍 (資料來源:陳思齊)

現今被叫做林投里的「林投圍」,三字完整描繪這裡最初可能的地景,昔日居民為防止盜匪侵入,在聚落外圍環植林投樹作為防禦,高雄其他地方也有類似概念的地名,像內圍、竹圍、籬子內、圍仔內等。早期林投圍的居民主要為徐姓、趙姓及楊姓宗族,大部分以務農維生,聚落內的合院多坐北朝南。

後來因為高雄州廳遷至前金,在1936年發布的都市計畫中,州廳周遭地區包含林投圍聚落皆被指定為官衙用地,這八個街廓預計作為官署或官舍興建的基地,戰後延續此一規劃,發布為機關用地,並增設道路分割。

1980年《高雄市都市計劃圖》中所見機關用地之分布 (資料來源: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不過隨著市區擴張及重心移轉,前金的機關用地因為無明顯需求而未開闢,甚至有些很早就做為商業使用,故爾後檢討細部計畫時,曾將部分機關用地變更為商業區。但林投圍聚落自1960年代就已提出撤除機關用地的意見,歷經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成立、高雄捷運橘線完工、高雄縣市合併,多年來都一直等不到官方徵收或變更計畫的動作,因此遲遲無法有效地發展

由於被劃為機關用地的緣故,林投里被限制建築行為,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多數住戶只能在既有的房舍旁增建空間。因為房屋老舊、缺乏管理,違建情形嚴重,加上人口外流導致維護低落,外界常因林投里的窳陋而將其視為貧民窟,卻沒有發現在鐵皮浪板搭建下,蘊含著前金發展豐富歷史的記憶寶庫。

林投里內有不少老古石砌築的傳統合院住宅

走進林投里的生旺巷,彷彿進入一座大型的城市迷宮,街廓有多達十三處的巷口銜接外圍道路,四通八達的路徑,外人初次走入總是容易失去方向感,或許會感到徬徨,但更多的是角落風景出其不意的驚喜。鱗次的房舍、蜿蜒的巷弄、零星的植栽,讓林投里充滿盎然的生活氣息,比起周遭死板的高樓大廈,這個遺世獨立的社區顯得有趣許多

宛如時光甬道般的生旺巷口

里內的傳統合院住宅以老古石疊砌牆面,斑駁的石塊,訴說著百萬年前壽山隆起的遠古歷史;古井是地下水資源豐富的證據,在自來水尚未普及的年代,井旁不僅是婦人洗滌物品、閒話家常的地方,據說以前魚販也會在此清理漁獲;許多牆面有活潑的彩繪妝點,是由曾擔任電影看板畫師的老里長趙評所繪製,在趙家老宅前還可以看到他的園藝造景及藝術創作。

漫步林投里其間,儘管眼中所見大多都是老舊事物,但這片經過歲月醞釀的場域,所散發出迷人且寧靜的氛圍,近年來也吸引不少小店進駐,延續街區的生命力。

林投里內的百年古井

被冠以落後地區之名的林投里,終於去年初在高雄市都市計畫發展委員會的檢討下,決議將公共設施保留地解編,並進行使用分區變更的作業,地方居民固然有機會更細緻地建設社區,但勢必會引來開發商人的覬覦。同時因為城中城事件發酵,許多面臨更新的老聚落,幾乎都走向夷平重建之途,林投里的歷史資產與居住權益可能將面對開發巨輪碾壓。

難道所謂城市的進步,就是蓋蓋大樓而已嗎?在高雄人口減少、空屋增多的情形下,前金需要的是幾棟嶄新巨大量體,還是一座精彩的人文街區?

林投里近年來有不少迷人的小店進駐

安全居住環境與完善的公共設施對於民眾生活而言固然重要,但改善空間並非只有推土機式的重建一途,老舊社區再發展的討論應該可以再稍微細緻一些。其實透過都市更新的整建與維護手法,更能在有限的經費及期程下,提升社區的環境品質、傳承多元的城市風景,並創造吸引人口移居的在地生活。

林投里是多數市民所不認識擁有豐富底蘊的前金角落之一 (資料來源:陳思齊)

林投里的下一步會是什麼呢?或者是說,前金的發展該怎麼看待這些地方寶藏?城市記憶的保存並非只是鄉愁式的懷舊,而是留下歷史的現場證據,在過於均質化的發展下,能有一方獨特天地來彰顯前金的個性,也可以藉由土地起源的深究,看看古今也想想未來。

日後是否有機會走向兼顧古老人文遺跡、現代生活需求、平民居住正義的再發展模式,仍考驗著市政府官員及眾多市民的智慧。


原文〈寓見河川左岸—前金的生產與生活〉收錄於高雄市文學館發行《高雄文學地方誌 #3》,擷取部分內文段落增補修改後再發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