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門研究員 KUN
偏門研究員 KUN

老靈魂一枚,多重身分。 談城市也論建築,說人物也講史話。

[史話]二二八事件的關鍵紀錄者——美國領事館

(编辑过)
美國駐臺北領事館不僅是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現場,同時也扮演著國民政府以外的重要紀錄者,許多留下來的檔案文獻,提供我們對於事件前因的理解,以及過程所見的另一方觀點,協助後人探討歷史的爭論議題,可說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1947年2月28日臺北市區已爆發衝突,因為發生多起外省人遭毆打的狀況,在北門附近的鐵路管理委員會宿舍由於謠傳可能會遭縱火,故有部分外省人前往不遠處的美國駐臺北領事館尋求避難,趁負責看守的人員短暫離開之際進入,看守人員返回時只能勉為其難依外事作業規定的條文,讓這些人留置,並致電向行政長官公署報告,由於公署人員力勸歸返,其中幾人於晚間返回,其餘則在領事館待到隔日上午。

美國領事館1950年升格為美國駐華大使館(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原本以為事件會很平靜地過去,孰知3月1日陳儀政府出動軍用卡車,以機關槍等裝達姆彈(Dumdum Bullet),打死部分抗議民眾,不久遭到驅散的抗議民眾轉而攻擊鐵路局(今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其中有數名員工為求避難,翻牆逃入領事館中,由於有抗議民眾丟擲石頭擊中圍牆,而被行政長官公署捏造為臺灣人攻擊領事館,同時表示美國人在官方當局的保護下十分安全。當時目睹一切的外交官葛超智曾指出,這是高桿的宣傳伎倆,企圖使國際報紙對臺灣人做出最不利的報導。

美國領事館不僅是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現場,同時也扮演著國民政府以外的重要紀錄者,許多留下來的檔案文獻提供我們對於事件前因的理解,以及過程所見的另一方觀點,協助後人探討歷史的爭論議題,可以說是非常關鍵的角色。

距離北門不遠的國稅局大樓原址為美國大使館

不過一般大家比較熟知的美國領事館,為中山北路上的光點臺北,不過這棟建築其實是日本時代啟用的「米國領事館」, 建於1925年,戰後陸續成為美國海軍武官處及大使官邸。而戰後美國復置的領事館,是位於現今中華路一段上財政部臺北國稅局之位置,原建築最初是臺灣運送荷役株式會社所有,後來該會社合併成臺灣運輸株式會社,成為臺北支店使用,同時也是臺灣運輸業組合的本部。

現今的光點臺北原為日本時代的米國領事館(資料來源:Lafayette Digital Repository)
臺灣運輸株式會社臺北支店原貌

1946年4月11日美國在臺北正式復置領事館,進駐原為臺灣運輸株式會社臺北支店的建築,後來因為使用動線的緣故,將主要入口改到北向的原建築側面,朝現今的忠孝西路二段,不僅隔起原本的車寄(門廊),還把二摟的迴廊外推成室內空間,有趣的是西側外推後的結果可能西曬嚴重,所以又在拱圈上加裝雨庇,開口處還可以看到冷氣機的蹤跡。

1962年間所見美國大使館外觀(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國民政府遷臺後,駐臺北領事館於1950年升格成美國駐華大使館,直到1979年與美國斷交後關閉,關閉時間點也十分巧合地落在2月28日。該建築於1989年拆除後,改建成現在財政部臺北國稅局的辦公大樓。而大使官邸則幸運留下,1997年指定為古蹟, 2000年由臺北市政府與臺積電文教基金會合作進行整修,竣成後定名為「臺北之家」,2002年臺北市政府以公辦民營方式將臺北之家委由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另取名為「光點臺北」。

光點臺北原為日本時代的米國領事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