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書維
顧書維

前社區主任,曾留學英倫,主修國際關係,現於國際顧問公司任職,寫文章以自娛娛人。電郵:kooshuwai@gmail.com

【Mr. Jones ── 敢於挑戰普立茲獎得主的獨立「黑記」】

近年香港新聞自由面對重擊,政府帶頭漠視新聞專業,警察更以「黑記」大罵前線記者,並對採訪中的記者大噴胡椒噴霧,喝令其跪下,極盡侮辱之能事。

政權打壓傳媒,從不新鮮,歷史中俯拾皆是;傳媒不畏強權,報導真相,履行天職,同樣是永恆抗爭。波蘭導演Agnieszka Holland的作品《Mr. Jones》,正是訴說這樣的歷史故事。

電影主角是威爾斯年輕記者Gareth Jones,語言天才,精通法文、德文、俄羅斯文,成功採訪過希特勒,也曾任首相David Lloyd George的外交顧問。他對蘇聯農業集體化頗有研究,卻從資料中發現史太林的「五年計劃」經濟快速增長疑點重重,農業發展的數字有點不對勁,心生疑竇,再加上身在莫斯科記者朋友Paul Kleb報料之下,以獨立記者的身分前往蘇聯一探究竟,調查真實情況。

到埗後卻發覺西方記者被蘇共政權軟禁在首都莫斯科,每天過著歌舞昇平的快樂生活,失去意志,報料朋友卻「意外身亡」,政府鷹犬鬼影幢幢,無處不在,但本著尋真精神,Gareth Jones偽造文書,潛入烏克蘭,卻赫然發覺饑民無處不在,人民為丁點糧食大打出手,普遍人以樹皮維生,更出現人吃人的慘劇,整個烏克蘭恍如人間煉獄。

Gareth Jones後來被蘇共拘捕,並以六名在蘇英國工程師的性命要脅,威迫他回國後噤聲。但他回到倫敦後,眼見英國人不愁衣食的景象,與過去經歷形成強烈對比,無法忘懷在烏克蘭目睹的一切,決定第一手報導揭露饑荒浩劫,挑戰曾以蘇聯五年計劃系列報導榮獲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紐約時報》莫斯科分部主任Walter Duranty的報導。

Walter Duranty極度親蘇,對史太林極有好感,甘為獨裁者馬前卒,嚮往階級革命,認同「顧全大局、犧牲小我」,甘願為蘇聯塗脂抹粉,更有「你要做奄列,你就得先把蛋打破」的「名言」。對於Gareth Jones的報導大力批評反擊,他撰文表示「俄羅斯人只是挨餓,但是沒有饑荒」(Russians Hungry, But Not Starving),試圖以普立茲獎得主之名氣,繼續掩飾真相。

但這位史太林辯護者提供的「另類事實」,難以欺騙世人,隨著倫敦、紐約、柏林更多傳媒的跟進,更多事實陸續曝光,大眾自然知道誰是誰非,Walter Duranty遂成為讓《紐約時報》報格掃地、聲譽蒙羞的記者,只是其普立茲獎從未被撤回。

除了Gareth Jones與Walter Duranty的強烈對比外,導演讓人頗為驚喜的之筆,是安排Eric Blair登場,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作家George Orwell。在電戲中他展現當時西方文壇普遍對蘇聯/社會主義的「同情」,信奉社會主義的Orwell在聽畢Jones關於大饑荒的匯報後,交談了數句,認為「或者蘇聯已經竭盡全力,做了能力範圍下最佳決定,畢竟世道艱難……只是蘇聯尚未完美,我們不能要求他完美,實驗需要時間。」Jones聽後反駁:「平等的社會,就像以前的制度般,存在著剝削,卻是更為糟糕,難以想像的糟糕……史太林可與你想像中有出入。」

導演透過電影推想,認為Gareth Jones的報導啟發這位不世左翼作家寫出《動物農莊》,諷刺史大林,批評集權制度。無獨有偶,這本經典寓言中,人類農場主人正是叫Mr. Jones(不過在書中影射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是電影的名稱。

在一次訪問中,導演Agnieszka Holland表示:「Gareth Jones的勇氣、決心,與Walter Duranty的機會主義、怯懦之間的衝突,依舊合理。今天我們不缺腐敗的順從者和利己主義者,我們缺少像Gareth Jones和George Orwell的人,這就是我將他們的故事搬上電影的原因。」

的確,在亂世下從來不乏為政權塗脂抹粉、出賣人格的鼠輩,但像Gareth Jones這種堅持事實、敢於報導真相、挑戰權威的人格,同樣在照亮人類的文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