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firer
kissfirer

喜欢胡说八道的梦中人…… 有一个小小的微信公众号:吻火者说 凭心情更新~

王维是第一个报道“西游记”的诗人

大家好,纯纯的24k新人来报到,不知该怎样和大家打招呼,来一篇我曾经在steemit上发表的帖子来结识大家,有意见尽管提!!

王维实际上是第一个报道还原唐僧取经经过的人,有诗为证: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按照一直以来书本上的解释,“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此为地名,是王维的一个别墅。上学时,老师们一定会这样分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但是,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从书本上学了那么多道理,自己还是过得靠乞讨度日……抛弃书本吧,看我给你讲不一样的唐诗。

这首诗,讲述的是西游记里面唐三藏经历的第52难:棘林吟咏。


我们先来看年代背景:

《西游记》说的是是大唐贞观十三年唐僧开始西天取经,历经14年,贞观27年返回大唐的事迹,西元纪年是627年~645年;王维的生卒时间是公元701~ 761年。

唐僧取经的事迹经过几十年的口口相传,已经成了故事。王维听到了这个树精的故事,就做了一首诗。从时间上来看,顺理成章。


再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标题:

鹿:

《史记·淮阴侯列传》有这么一句话:“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里面的“鹿”是围捕的对象,天下英雄均可“逐”之。而在王维的这首诗里面,“鹿”是名词用作动词,是“围捕”的意思。

你还别不信。古文里面有很多名词作为动词的用法。比如《鸿门宴》中的“先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伤仲永》中“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都是这样的用法。


柴:

就是木头,对,农村烧火用的木头。在这里,指的是树精,树木长成了精,会说话了,还抓走了唐僧,不为吃肉,只为调戏。


我们看看《西游记》里“棘林吟咏”是怎么说的:

师徒跟着八戒行了两日,天色将晚。见前面有一座古庙,忽一阵阴风,从庙门后转出一老头跪地向大圣说,是荆棘岭土地,被大圣识破,拿棍就打,老头急忙化一阵阴风,把唐僧卷起,飘飘荡荡不知去向。
老头乃是荆棘岭十八公,号劲节,松树精,把唐僧摄来无歹意,只是请高僧讲经。还有孤直公柏树精,凌空子桧树精,拂云叟竹竿精,赤身鬼枫树精,杏仙杏树精,女童丹桂、腊梅精。与唐僧谈诗论经一番。
杏仙看中唐僧想与之成亲,唐僧情急之下喊出声。行者三兄弟过了八百里荆棘岭西下寻找,忽听唐僧吆喝,悟空寻声找到了师父。唐僧把摄来吟诗谈经说了一遍。


看看,各种树精开会,把唐僧掳了去,一起吟诗作对百般调戏,甚至于还要逼唐僧和杏树精结婚生子。

都说结了婚的男人有了小孩以后会变得喜欢碎碎念,万一到时有了小唐僧,玄奘欢喜得不停地念紧箍咒,这如何了得!

所以,大湿兄带领着两位师弟,开始了“鹿柴”行动,一定要把妖怪一网打尽,救出师傅,让他做一辈子单身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山里面空空荡荡的,月白风清之夜,一个人都没有,但是能听到人说话的声音。什么人在说话呢?那群树精啊,附庸风雅,谈天说地。


你想啊,他们修行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才成精能说人话,可是没有别人知道,这就如同锦衣夜行,烧汤没放盐一样索然无趣。他们其实都知道唐僧碰不得,但还是要摸摸老虎屁股,就是想在孤寂了千年以后,能有人看到他们修行的成果。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伟大的大无畏的不甘做烧火棍的积极的进取精神,这是不甘寂寞不愿当单身狗的恨嫁之情的表露,可惜碰到了一个不懂得怜香惜玉不解风情的和尚,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话说二呆子八戒找到了树精,

不论好歹,一顿钉钯把树俱挥倒在地,果见树根下鲜血淋漓。那呆子索性一顿钯,将松、柏、桧、竹一齐筑倒,请师父上马,顺大路一齐西行。


可怜这些树精,好容易成人还没享受过齐人之福,就被猪打得七荤八素晕头转向,回光返照之际飘飘然回到树林深处,重新开始修炼。

单调的生活延续,就如同照在青苔上的月光那样,几千年不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