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does matters
It does matters

窮一生努力成為一個全能的廢柴 理想逢星期三、六更新

香港做爛市達人挑戰

約兩、三天前,香港社交媒體掀起一股地理研究潮,源於有人在利用google創立一份長約一小時的「香港地理達人挑戰」,為不同難度的問題設立分數,再以所得分數區間為參加者評級。大部份香港人玩得樂此不疲,爭相在社交媒體公佈得分。然後,各式各樣的「xxx達人挑戰」湧現,如歷史達人、流行音樂達人、香港電影達人、足球達人…等等。

筆者也有玩地理達人,也覺一些題目有趣,亦曾想試玩音樂達人,但試玩幾題後卻失去動力,隨後朋友傳來其他測驗,更是打開連結的慾望也沒了。再一次,我對香港人「做爛市」的能力感到讚嘆,記得之前有類似「燒賣」和「芫荽」關注組一夕暴紅,同類型的關注組也是在數天內雨後春筍般爆發。得罪講句,這層面的香港人,跟中國人真的無異。每次有新興之物,如台式黑糖珍珠奶茶舖,必然以幾何級數暴增,一條街可以有5間同類型店舖,鬥生鬥死,直到大眾對該東西失去興趣,弱者被淘汰,再尋求下個熱潮撈些油水。一味用抄,卻鮮有人如「香港地理達人挑戰」的創作者,製作原創內容。

可能有人不同意,生意、潮流,就是要「快」、「狠」、「準」。溫溫吞吞,最後輸的是自己。筆者同意,然而,我們的爭快,總是縱向而非橫向。曾經有個美國商人跟我說,他們經商生態是「嘉年華模式」:即有人在嘉年華旁開了個熱狗檔,生意做起來,人流多了。其他人加入組成墟市,他們會思考人們吃了熱狗後,可能會想吃甜點,從而衍生出爆谷、棉花糖、冬甩店,再推算飽肚後會口渴,出現汽水和奶昔的延伸。這種發展是橫向,向外延伸,所有人都可以獲利,受眾群亦無限外擴。可惜,在香港和華人的土壤,這種「創新」是鮮有,一窩蜂的做爛市卻是隨處可見。

「香港地理達人挑戰」某些題目,筆者是覺得很有趣,例如日治時期,香港的道路名稱。如果有相關學人發文做相關的延伸探討,不但可使「香港地理」的討論延續,也可以引來對日本相關文化有興趣的人交流。香港地理顯然跟歸屬感密不可分,是個很好的引子作延伸,建立社群對這片土地有更多更廣的attachemnt。可惜社會的趨向是走向其他五花八門的達人挑戰,香港電影、香港流行音樂等環境雖也能引起社會共嗚,但本質是流水帳,每個人都喜歡水過鴨背的快感,過了、淡了、忘了。生活在不斷被餵飽的時代,阿濃口中的「快步國」,不但是日常生活的節奏,也牢牢控在每個人的手機裡。

後記:筆者從前喜歡也發評論,卻漸被社交媒體摧殘,難得在Matters重新找回記事和評論的樂趣,以後會發多些區塊鏈以外的想法,請大家多多支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