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Zeng
KateZeng

幼兒教育者/創業者。我認為生命早期的教育影響一個人的人格情感發展,從而也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未來。

娱乐至死的时代,会让我们更快乐吗?

前段时间去了观察温哥华的亲子班,主要是家长带着1岁左右的宝宝到幼儿园跟老师学习怎么陪孩子玩。那天有一个场景,让我有一个很有启发的思考。跟小朋友玩的时候,我们究竟是要做一个娱乐者 (entertainer) 还是协助者 (assitant) ?而我们找寻快乐的时候,是应该做一个消费者 (consumer) 还是创造者 (creator) ?


过早的介入

我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是,老师给一个刚会走路的孩子玩一辆学走路的小推车。孩子在教室里绕圈圈推来推去,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这个玩具。根据我的经验,他将在后面一段很长的时间,重复这个行为很多很多遍,直到他厌倦,或延伸发明出更好的玩法。

就在他推第二圈的时候,妈妈把他抱进车里推着玩,而且推得很快,很刺激好玩,孩子在车上乐得咔咔大笑。过一会儿,妈妈累了,不推了,把他抱下车,他就开始哭了。我猜测可能是孩子很喜欢刚刚的时刻,还想继续享受,于是妈妈无奈把他放回车里继续推。

这个看上去很好玩的画面,在我看来,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独立学习、掌控快乐的一次机会。

在孩子一个人玩推车玩得很开心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退一步,先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就行。等到他对这个玩具完全失去兴趣之后,我们再加入也不迟。过早打断,他就失去了一次独立探索和享受玩具的过程。


「你看我付出了那么多」

孩子坐过妈妈推的车之后,感觉比自己推车好玩多了,更加强烈地要求妈妈来推着他玩。这其实也培养了孩子对大人的依赖,久而久之,大人也会多了很多类似这种「推车」的事情。

孩子每次玩这个推车,都期待大人推。大人推久了,会累,会觉得孩子很烦,然后开始抱怨,为什么他就不能自己好好玩一下呢。

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困境, 是因为妈妈在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了逗孩子开心的娱乐者,而不是去做帮助孩子探索世界的协助者。

其实我们把孩子预设为一个幼稚的、没有能力、需要别人娱乐才能获得快乐的小婴儿,也自然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忙碌的娱乐者。


独立地寻找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一个更加可持续的陪伴方式,是从一开始就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能力的独立个体,协助他成为一个平等独立的家庭成员,而不是不断地去娱乐他。

当孩子学会独自玩耍的时候,他也会有很强烈的自我满足感。因为他不用依赖他人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掌握了世界,而他的世界中,有我们不懂得的快乐。其他家庭成员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自我空间和时间,不会因为要无时无刻的陪玩,而感觉生活被孩子吞噬。

这样的相处模式其实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等到孩子真的需要陪伴、需要引导的时候,家庭成员已经满足了自我需求,才会更加乐意地投入到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而这样的陪伴,才是传说中的高质量的陪伴。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地快乐过了?

有时候我也会想,当我们每天都靠看电视、打游戏、刷社交媒体来获取快乐时,也很像一个孩子被投入了妈妈推的超快速车子里面。只不过这里「妈妈」变成了想方设法要夺取我们注意力的各种媒介。

我们不断靠被动娱乐来获得快乐,同时也带来更多空虚。用来填充更多空虚的,则是更高剂量、更刺激的娱乐。我们不但完全依赖了别人的快速喂食,同时也会慢慢丧失自己给予自己快乐的能力。

唯一的解药是走下「妈妈」的推车,自己推起自己的小车子。一开始,可能会走得踉踉跄跄,但至少那才是本来属于我们自己程度的快乐。学会和自己相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快乐本来的模样。

我经常无所事事的时候,也会漫无目的拿起手机。现在,我会更加敏感地察觉到这个瞬间的出现,并在那一刻做出不同的选择。

然后,我发现原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满足自己,并且带给自己更持久的幸福感。例如,清理书桌,装饰一下我的小空间;打开日记本,写下最近的所思所想;或者学一首新的吉他曲,练习弹唱一首新歌。

也许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每次做完这些小小的改变,就会很庆幸一开始我放下了手机。因为这些自己给予自己的快乐,让我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也感受到了我对自己的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