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架
琉架

不想被計劃束縛,隨興吧。

餅餅糗事。多種語音的碰撞

人如果學會了多種語言,離開了原居地的語言環境,因慣常用語而在他鄉生活鬧笑話

我學過5種語言,能熟練應用的只有3種,其中1種是興趣使然,最後1種是被迫學習。

  • 母語:閩南語 ( 口音:廈門,較接近台南現下老一輩份的口音 )
  • 外語:國語 / 普通話 (從未學過注音 / 拼音)
  • 外語:粵語,算是第二母語吧
  • 外語:英語
  • 外語:日語

6歲前生活環境接觸只有閩南語,直到幼稚園告知家長要以普通話為主要溝通和學生學習語言後,家裡為了訓練講普通話就有意無意少說了閩南話

6歲後舉家搬遷至澳門,開始學粵語英語,日常生活裡能應用的粵語的範圍廣、時間長,所以粵語學起來沒多大的困難,基於非本地澳人,市井俚語我皆一曉不通,不是指罵人的話,而是具當地特色的用詞。

英語是入學必需持有的技能,我對其也不曾抱有厭惡之情,可因同住一室的親戚待我如奴僕,她的遭遇令長輩垂憐,家庭美滿的我卻被她視作出氣包,經長輩默許了。我真的把她的強項--英語給遷怒了,患上了一讀英文就遺忘、全力排斥的病,當它碰上音樂我又會朗朗上口,這到底……何等的自相矛盾。

日語,對它產生興趣是因為日語流行音樂?還是為了理解電玩裡的角色對話及劇情?我記不清楚了,也有可能是逃避那個英語強項的人吧。自學日語比專業老師教授的來得差,沒有老師的正確指導,日語中的某些特殊詞彙也不懂因由,加上我也沒有繼續學下去的動力,就讓它停留在大概看得懂的水平吧。

我的國語沒有從基礎的注音學起,是以聽說為主,看電視新聞主播說什麼就學下來。前往台灣念書的前幾年,澳門電視不知何時起能接收到台灣中天、東森等節目,我們驚訝地看著新聞主播的講稿裡居然閩南語,還能以文字呈現而嘖嘖稱奇,說了三十來年閩南語的母親笑著說:

「唉啊、我真不知道這些話還能寫成字呢!不過有些詞的發音跟我們不太一樣。」

以至去了台灣的我用國語作自我介紹時,沒有同學覺得我的國語帶有奇怪的口音,待新生自我介紹結束後才有同學問我:「你是僑生?聽口音不太像耶。」當然,我連台灣國語

目前來說,除英語外、工作時用粵語,家中用閩南語,唱歌用日語,跟台灣的朋友用國語。英語真的真的只在街道上被問路時才有可能用到,畢竟澳門也有許多外國人工作和生活的。

也許是學得多語言、所以經常因為自己的會錯意而誤解對方的意思,或是因為各種諧音想到冷笑話,在路上突然無聲地笑了(幸好現在有戴口罩),我常常收到父母的提點:某天某時間你在某地方自己在傻笑,知道嗎?唔、就想到好笑就笑嘛。

到台灣發生了更有趣的事。

情景一。下學後的課堂

我和同學坐在無人的課室等待同組成員的到來,持筆疾書的同學和暖暖陽光照著正在發呆的我。

同學:「琉架,現在是幾點?」

我雙目無神地抬頭望著黑板上的掛鐘,回她話:「三點五個字。」(粵語)

意識到語言的不對立即改用國語:「三點五個字。」(國語)

同學突然停筆,狐疑地看看我,接收到奇怪目光的我立即推開左手袖口,仔細看了錶面,暗忖「沒錯啊、是三點五個字啊,沒講錯。」

她稍微停頓、平淡地轉向我說:「你是想說三點二十五分嗎?」

我恍然大悟地倒抽一口氣:「啊?!對噢、是三點二十五分,我忘記這裡是台灣。廣東話的「字」是指五分鐘,所以二十五分是五個字。再補充一個,三十分叫搭半,鐘面的數字也能用,如三點二十五分叫三點搭五。也會有像英文般說法,差三個字就四點,意即三點四十五分。」


情景二。美食街的點餐

午休時間。大夥七嘴八舌討論要去哪家店吃午餐,我嘴饞紅燒牛肉麵很久了,便提議去三商巧福。

「不如我們去三……雙、傷、霜…巧福吃牛肉麵。」唉、頹然望著她們。

「噢、是三商巧福。好啊,誰想去?」一位同學聽懂我說什麼。(苦笑)

只要你學會講廣東話,我保正你必定無法準確地說出國語發音「花」、「科」音的同音字。(拍胸襟)


情景三。台灣國語

在台有一陣子喜歡講歪音的國語,也就是台灣國語,我沒有惡意用台灣國語嘲諷誰,而是覺得這樣子的國語很有趣,然後就自作自受了。

什麼自作自受?就是去店舖買東西、去餐廳點飲料美食、去銀行辦事情時無法正音講國語,令對方經常一頭霧水,真尷尬。

腄摩辦?!回不去啦……」同學們都笑了。

我再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再重新把標準的國語學回來。


其他小事
  • 曾經把會計的「會」念成會,而不是念快,惹了同學一眼刀。
  • 誤解意麵意粉,點了之後才知道意粉在台是叫意大利麵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