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maWongCL
KarmaWongCL

Strange is weird, weird is unique, and everything unique is beautiful.

我有英文名的。

圖片來源: https://cutebabys.mademoiselleosaki.com/2018/09/cute-baby-girl-names-original.html?n=7

  如題目所寫,我是有英文名的,就如每位身處香港這個中西融合之地的大家一樣,也很光明正大地放在Blog裏,但現實生活中很少用,我也漸漸不太習慣別人呼喚我的英文名字,所以後來便放棄了。

     和很多家境清貧,父母教育程度不高的孩子一樣,我的第一個英文名也是小學英文老師幫我改的,叫Mary,是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菜市場名字,就是那些如Peter,  Betty, Tom等一樣一定會出現在英文教科書的名字。我剛得知Mary這字是希伯來語,意解「痛苦」,給人印象就是單純的普通女孩,獨立而安靜。我不知道英文老師幫我改名時是否知道其意思,但現在回望覺得字面上頗適合的,小學時的我就是別人眼中很乖很安靜的女孩。

     到了中學,忽發其想想轉名字,於是把「M」轉成了「C」,變成了「Cary」。其實我不清楚這個字是否真實存在,要知道在台灣有很多學生喜歡隨意亂拼字母,覺得好聽便拿來用作自己的英文名,又有些學生隨意用一些物件等奇怪的詞語作為自己的英文名,但是不是所有詞語都能作為名字使用。當初改名,我只是單純覺得「Cary」唸起來動聽而爽朗,於是沒多考慮便隨便換名。或許我應該改成「Carrie」,這個比較常用,而且發音一樣。

      到了中四,我又心癢想改名。我發覺自己每次換英文名字總會有些喜好,譬如說我喜歡一些音節較短而且字母較少的名字,我期望自己的名字唸起來是清爽乾脆,寫下來也是方便快捷;三個音節或以上的英文名字對於我來說是不方便的,例如「Jessica」、「Jennifer」等,四個音節的名字如「Alexandra」、「Carolina」更是又長又累贅,我希望自己的名字是簡單舒服的。另外我也喜歡一些除了宗教以外有特別意義,而且唸起來比較堅韌而不陰柔的名字。這次我很認真,特意瀏覽一些介紹英文名字的網站,然後逐個名字挑選,最後選擇這個名字:

「Cara」。

    「Cara」是拉丁語,解作親愛的,或朋友的意思。那時的我很毒L(雖然現在也是),很想結交一個可以傾心事,共困難的知心好友,於是最後決定要她。「Cara」唸起來不會顯得女性化,而且雖然有很多名人都叫Cara(如模特兒Cara Delevingne),但實際使用上不算熱門,不會「用到爛」。對於我來這個名字是獨特的,而且我也是需要原本「Cary」中的「y」改成「a」便完成,也很方便,我十分喜歡這個名字。

       只是不論我改甚麼名字,也從來沒有人叫喚過。不論是「Mary」、「Cary」還是「Cara」都沒有獲得關注,以前的同學大多直呼我的中文名,英文名字毫無存在價值,有些甚至直接了當地解釋覺得我幫自己取的英文名字不適合我,唸起來不舒服。後來我也放棄掙扎,以至以後外出活動介紹自己時,我都要求大家叫我中文全名。

    至於「Karma」這個名字,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中六時發生了一件小事,導致我這幾年一直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寧願躲進保護罩裏免受傷害,也不願與社會接觸。在這情況下「Cara」這個名字聽起來就特別諷刺,明明是因為想交朋友才選擇她,到頭來始終擺脫不了孤獨終老的命運。這次我很有衝動去換掉這個名字,去換一個更有霸氣的名字,確保自己不會再被欺負。那時我剛好有在觀看電子競技遊戲英雄聯盟的職業聯賽,而「Karma(卡瑪)」是其中種一隻英雄的名字,於是在網上尋找資料,發現「Karma」源自印度,解命運及因果報應,也可用作人名,只是出現頻率比起「Cara」更少,可以說是十分罕有。因為「Karma」本身是中性詞語,簡單解作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便會獲得多少回報,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相近;但在現實社會裏,「Karma」為負面結果,亦即是報應,類似壞人必遭天譴,必得惡果的意義相近。最近「Karma」一詞大幅出現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兒子因抑鬱症輕生一事,因為教育局在處理學童壓力爆煲而出現自殺潮中的不作為,而令大批網民直呼教育局副局長的兒子輕生一事是「天有眼」、「母親作的孽報在兒子上」,順帶一提的是外國近年亦有以「Karma is a Bitch」作主題的拍片熱潮。

      「Karma」一詞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如斯的負面,但又何其霸氣側漏。我們曾幾何時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壞事做盡的人必定會得到上帝的審判。只是現實世界,善良的人通常都很短命,而已奸詐的壞人會利用好人的純良來獲取利益,使得好人們也要武裝自己,免受傷害。「Karma」這個名字代表著一種信念,相信善良的人會得恩惠,相信奸詐的人會得報應,相信自己今日所下的苦功他日會得回報。罷了,我承認我覺得這個名字有點太兇悍,但又很喜歡其強勢,捨不得更換,所以現在的人們仍是叫我中文名,我沒有告訴他們我的英文名字。

     我必須承認直到現在這一刻仍然愧對這個名字,我下的每一個決定仍然要猶豫多次,在腦海裹假設所有失敗的可能性,然後在執行時會質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最後就會因為各方原因各種阻撓下半途而廢了。或許到了某一天,當我真正相信自己,毫無保留地去為自己所愛的事情而付出,我終於可以負擔得起這個名字的能力與責任,我就會告訴大家她的存在。

     所以我是真的有英文名字的。

圖片來源: http://www.saryan.info/quotes-about-life-and-karma-Quotes.html

     (更新至2020年12月31日。)

     最近為了入學而換了個名,雖然我愛「Karma」自身的強勢及其背後意義,而實際上外國亦的確有名人使用她作為名字的例字,如著名美國兒童作家Karma Wilson。話雖如此,「Karma」背後的高度侵略性及或多或少的負面字面意義,於是便有了改名的想法。尋找新名字的方式就如大家想像中的一樣複雜,我是直接從英文文字大典裏逐個名字了解,然後再篩選出一個自覺比較適合的名字。而篩選原則也很簡單,首先我不會揀多於兩個音節的英文名,因為會很難讀;然後那些唸起來太女性化的名字,如Angela, Cynthia之類的,都不能要,因為這些名字聽起來太陰柔,和自己本身的氣質不太搭。還記得當時在字海尋覓良久,然後網頁隨機出現了「Charlotte」這個字。「Charlotte」聽起來不會太溫柔,亦不過份硬朗,然後微微有一種活潑感。另外,「Charlotte」是法語,意思是「自由的人(free man)」。我頗喜歡這個意思,她不像其他英文名字,大多與宗教或神話有關。「Charlotte」有她自己一套想法,她是個不受束縛,穿著綠色洋裙在黃澄澄的油菜花田裏奔跑嬉戲的可人兒。故此我就揀了這個名字了。

    現在稱呼英文名字的人多了,準確來說應該是因為社交需要所以稱呼名字的人增多了。「Charlotte」在生活中獲得大家的稱謂與認同,但「Karma」依舊有她的位置,她是我的鞭策者與告誡者,也是我生而為人的底線。如果「Charlotte」是穿洋裙的小女孩,那麼「Karma」就會是身穿黑色披風,手持權力魔杖,捍衛一切是非黑白的勇者。我需要「Karma」的勇敢和尖銳觸覺來協助我練字,而至於「Charlotte」小可愛,就讓她來笑對人生苦澀難關好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