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識。書寫
書識。書寫

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少就是幸福

書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作者:佐佐木典士

譯者:游韻馨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日期:2016年2月


本書作者是一位極簡主義者。書中,他先從極簡主義的緣由切入,剖釋物品對人的價值和意義,再與讀者分享數十項減物法則,以及他在減物後的得着。書內亦附有幾個不同家庭的極簡家居案例,向大家印證如何“簡出品味”。

所謂極簡主義,就是將身邊物品數量減至最低限度的生活型態。這些年來,日本興起一股“斷捨離”風潮,出版了一系列談收納與整理的書,包括山口英子著的《斷捨離》、近藤麻理惠著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等。大家從這些書可以看到,作家們因為經過捨棄多餘的東西,結果煥然一新,找到目標,活出夢想。只因為整理好居住環境,就能令內心都變得澄靜透澈,繼而擁有幸福自在的人生,可見這股“斷捨離”魔力真的非常厲害。

隨着時代演進,社會變得愈來愈富裕,人們變得愈來愈注重物質。不知不覺中,物品失去了原本作為工具輔助人類生活的目的,轉而成了展示和確認擁有者自我價值的目的。然而,人的價值並不在於自己擁有多少物品。物質只能給我們稍縱即逝的幸福,卻會奪走我們的能量、時間。我們很多時把個人幸福的追求轉移到物質上,以為擁有愈多就是幸福,但幸福並不是擁有甚麼就能得到。其實身邊物品愈少,人生愈幸福。因為我們再也不需以物品填滿自己的人生,這正是作者希望透過本書帶給讀者的道理。

就以衣服為例。當你買到新衣,第一次穿上它出門時,會感到很高興;穿過五次後,會開始“習慣”它,喜悅的情緒逐漸遞減;穿了十次後,新衣變成舊衣,會“理所當然”地成為衣櫃裡的一分子;穿了幾十次後,這舊衣已變成可有可無的物品;最後,你會因“厭倦”而拋棄它。這就是從“習慣”邁向“厭倦”的過程,正因為人存有這種習性,才會讓我們在實現願望後,仍感到不滿足,覺得自己不幸福。要對抗這種習性的唯一方法,是不要去“習慣”,只要我們永不厭倦自己擁有的舊物,持續感到滿足、幸福,就不會增加新東西。當擁有的東西變少,人反而較容易珍惜已有的物品,這反而更容易感到幸福。

很多人都想住大屋,原因並非讓自己住得舒適,而是為了擁有足夠的儲物空間。事實上,雜物愈多反而加重家事負擔。收納只是讓東西看不見,但問題依舊存在。等到空間填滿、房間亂成一團時,又要再尋找更好的收納方式,如此只會陷入惡性循環。與其要收納、整理,倒不如減少物品的數量。當家居沒有多餘雜物,打掃起來就變得相當輕鬆。而且,家中雜物變少後,更能專心往更好的目標邁進。因為你能夠省下購物、找東西、做家事等時間,林林總總加起來,就能增加可支配的時間,且無需因自以為缺少某物品而被擾亂心情,專注力也就因而得到提升。

不過,一提到丟棄,大家都會有一種失去的感覺。事實上,丟棄不是失去,而是收穫,放手能讓我們擁有更多,不僅身心舒暢,還能確認自己擁有捨棄、告別過去的勇氣。之所以不願丟東西,是因為認為有一天一定用到物品,故一直保留下來,但其實你所期待的那一天可能永遠都不會到來。因此,應專注於現在需要的東西,現在不需要的東西就應該丟棄。

此外,請丟掉早以遺忘的東西。若發現家中有幾件想不起自己何時買回來的東西,就代表你可以棄之,因為記不起就是用不到,亦即不需要。而如果你有些用不着的物品沒法丟掉,是因為它是別人所送的禮物,或是很有紀念價值,那你可以利用數位產品來記錄這些回憶。用相機拍下丟掉的東西,或是用掃描器將過往的照片、書信掃瞄成數位檔,這就能讓你既可下定決心輕鬆丟棄,亦能隨時回味舊記憶,而又不佔用家中空間。

物品乃是身外之物,經驗和記憶才是存於人心。當你開始減物後,會發現擁有超乎想像的時間、空間、自由、便利性和重生的能量,這正是所謂“少就是幸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