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識。書寫
書識。書寫

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給你勇氣的好書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9刷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他聽聞這位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於是決心前來推翻此謬論。年輕人與哲學家展開了一連串你來我往的辯論。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但一夜又一夜過去,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甚麼樣子?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這本由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與撰稿人古賀史健合著的《被討厭的勇氣》,是根據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學說所寫成的。阿德勒與佛洛伊德、榮格並列為心理學三大巨頭,他開創了個體心理學,相信“目的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目的。書中透過年輕人和哲學家之間的討論,以對話方式探討許多關於人生的重要議題。

當中,哲學家引述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提出“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起初,我也像書中的年輕人一樣很不認同哲學家此一說法。但靜思過後,卻發現即使是患病、金錢煩惱等個人問題,背後也與人際關係密不可分。你可能由於自己的病或財務狀況,怕被人看不起而煩惱,也可能因為這些問題,感覺拖累了身邊的人。換言之,個人煩惱最終也離不開群體。就如書中哲學家所說,除非宇宙中只有一人獨自存活,完全沒有其他人,這才可除去所有煩惱,但此情況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人人都有不想被討厭的傾向性。猶太教的教導中有這麼一段話:假設有十個人,其中一個人不論發生甚麼事都批評你,他不喜歡你,你也不喜歡他;有兩個人跟你很合得來,可成為朋友;另有七個人不屬於任何一邊。此情況下,人通常都會把焦點放在那個唯一討厭自己的人,很在意自己到底做了甚麼令他討厭,卻忽略了其餘為數眾多的人。尋求認同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然而,“難道我們為了別人的認同,就必須在坡道上不斷翻滾嗎?要像滾動的石頭一樣損耗自我,直到失去原來的形狀,變得圓滑為止嗎?”讀到這段精警的比喻時,有如當頭棒喝。“如果你無法不在意別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得不到自由。”沒有人喜歡被討厭,但若要討好每個人,甚至為了被喜歡而改變自己,這不但苦了自己,也是對身邊人不誠實的生活方式。“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那正是你活得自由的證據,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哲學家的見解,一針見血地向年輕人說明了“認同需求讓人不自由"的結論。而這種“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鼓勵我們要勇於惹人討厭或做些令人討厭的事,而是要我們別害怕被人討厭,是一種“做自己"的勇氣。

不過,要做個我行我素,不怕被討厭的人,確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生活在現今這個被社交網絡高度包圍的年代,別人隨時隨地都可在網上批評或攻擊你,此時更需要有不易被人動搖的健康心理狀態。書中提到,別人要認同或是討厭你,這是別人的課題,是他們的選擇,你是無法干預的。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學會放下“認同需求”的同時,也要懂得“割捨別人的課題”,這正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

此外,書中提到,心理創傷並不存在。無論之前你的人生發生過甚麼事,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我們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定決心不要改變。”在阿德勒的觀念裡,並不是心理創傷造就了現在的我們,而是因為我們怕受傷害、沒勇氣改變,而選擇或創造了心理創傷和不幸,讓過去牽制此刻的自己。把失敗或不如意歸咎於過去帶給自己的不幸,利用不幸讓自己變得特別,以獲得他人的關注。結果又為了維持這樣的特別,而必須保留不幸,久而久之,這樣的循環成了不能改變的藉口。事實上,過去發生過甚麼事,和當下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未來會如何,也不是當下要考慮的問題。我們應該專注在當下可以做的事,思考如何令當下的自己更加幸福。

誠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言,要身體力行實踐阿德勒的思想,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當中有些說法更是讓人難以接受,甚至想提出反駁。因此,需要細嚼慢嚥,再三翻閱本書才能理解。而正如書中哲學家所說:“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本書的課題只是將讀者牽到水邊,至於要不要喝水,那就是讀者的課題。只有你,才可以改變你自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