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識。書寫
書識。書寫

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細數早餐的來歷與演變

(编辑过)

書名:《百年早餐史》

作者:克里斯穹‧葛塔魯

譯者:蔡孟貞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早餐是一整天的精神來源,也是揭開一日生活的重要儀式。它可以是簡單的白粥配油條、咖啡配麵包,也可以是一份豐富的英式早餐,或是一頓豪華的brunch。在《百年早餐史》一書中,法國地史學家克里斯穹‧葛塔魯以歐洲人的視角細數早餐的來歷與演變,帶領讀者綜觀早餐桌上的全球化,看看地域與文化間的交流,如何轉變人們吃早餐的習慣,以及這個習慣又如何內化,逐漸成為現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餐。


相比起午餐和晚餐,早餐的歷史可說是相當年輕,只有短短三百年。十八世紀以前,西方仍未出現早餐的概念。早上的第一餐,對當時以農為生的歐洲人來說,通常是下田勞動一會後才進食的。這一餐與另外兩餐所吃的食物無異,都是以米粥麥餬和濃湯搭配麵包,或以晚餐吃剩的食物來填飽一夜空腹。換言之,早餐基本上就是比午餐更簡單、更小型的一餐,這從部分歐洲語言對早餐一詞的叫法可看出端倪:法語的“petit déjeuner”、葡語的“pequeno almoço”,早餐就是“小午餐”之意。


直至工業革命的出現,加上時鐘的發明,改變了過去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型態,以至人們對時間的掌控。工業革命後,許多人過上朝五晚九的勞動生活。作業時間的統一與規範化,加上早晨作息的緊湊壓力,使得早餐必須滿足經濟、簡便,且可快速上桌、用餐的要求,這無形中約束了人們吃早餐的時段與習慣。與此同時,城市生活逐漸形成群體化的作息,漸漸演變成今日規律的“一日三餐”,早餐才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餐。


除了工業革命外,早餐的形成亦與歐洲大航海時代的商船貿易息息相關。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歐洲大量殖民者向非洲、亞洲和美洲三個方向開拓。起初他們進行海上探險是為了尋找歐洲日漸採盡的貴金屬和香料。就在他們逐漸掌握黑胡椒、香草和丁香等香料貨源的同時,卻意外地發現了茶和可可。而咖啡和糖則循古老的陸路,從東方進入地中海。今天我們早餐裡常見的三大提神熱飲:咖啡、茶和可可,它們的原產地都不是歐洲,而是來自非洲、亞洲和美洲這三個熱帶地區。


十九世紀,咖啡、茶和可可風靡西方社會各個階層。歐洲人把這些飲品的原材料推廣到他們統治下的一些熱帶地區,種植這些農作物的勞動力以奴隸為主。隨後又開闢更多海運路線,確保中間轉運順暢,擊垮競爭對手,開墾農地,並強行將熱帶地區的原住民從他們的原生社會帶走並壓榨成為奴隸,投注心力研發創新以提升飲品的風味、改良大面積的種植技術和日常生活用具。書中提到,他們曾從中國竊取燒瓷秘技和茶樹苗。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段歷史學上所謂的地理大發現,歐洲就不會出現以這三大熱飲搭配甜食的新型態早餐。


書內以咖啡、茶和可可為三大主要脈絡,探討這三類飲品的起源與流行,以及它們的貿易發展史。過程中展示了歐洲人在飲食文化上的轉變、地理大發現所引發的國家競爭、殖民主義、黑奴貿易,亦導出全球化過程下造就的現代早餐面貌。


翻閱本書,細探過早餐的演變脈絡後,會發現它的意義非凡。它不但拉開了不同文明間相互聯繫、鬥爭的歷史大幕,更包含人類學、經濟學與地緣政治共構而成的跨國文化史,累積各國百年的文化精粹,同時亦是世界的縮影,百年擴張史的路線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