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識。書寫
書識。書寫

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終結抱怨 改變人生

書名:《不抱怨的世界》

作者:威爾.鮑溫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9月


你認為自己樂觀嗎?有沒有數過自己每天會抱怨幾次?本書作者威爾.鮑溫說:抱怨就好比口臭。當它從別人的嘴裡吐出來時,我們就會注意到;但從自己的口中發出時,我們卻能充耳不聞。

威爾是一位牧師,2006年,他發起了一項名為“不抱怨”的運動,邀請每位參加者戴上一個特製的紫色手環,只要一察覺自己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如此類推,直到這個手環能持續戴在同一隻手上二十一天,到時候,參加者便已養成不抱怨的習慣。作者推行此活動的目標,是為了轉化我們這個世界的意識。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很大的夢想,而且未免太理想化。然而,在“不抱怨”運動推行不到一年,全球就有八十個國家地區,約六百萬人參與了這項心靈運動,學習培養正向思考,積極實行“不抱怨”習慣,為自己創造更快樂、美好的生活。

書中寫道,抱怨就是在講述我們不要的東西,而不是我們要的東西。當我們抱怨時,就是將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我們說的話表明了想法,這些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換言之,我們講了甚麼話,就會表現出甚麼模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亦即一種負面的吸引力法則:當我們發出的抱怨和牢騷愈多,那麼所招惹來的負面能量也會愈來愈多,所以,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當然,有人會說,依照一些精神科醫生的說法,抱怨是健康的。對此,作者強調並非要大家永遠都不抱怨,因為,偶爾的抱怨也是言之有理的。他認為,向實際幫得上忙的人表達自己的哀傷、痛苦或不滿,確實是健康的,只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自己設定未來期望的結果,或找出解決辦法便可;相反地,如果向別人抱怨的目的,只是為了發洩情緒,又或是藉此對他人作出攻擊的話,那麼,這類抱怨可免則免,因為它將為我們招致更多問題,如破壞人際關係、影響健康等。

大家可以自我檢視一下:當你抱怨時,背後的原因真的很嚴重嗎?嚴重到你需要向別人表達哀傷或不滿的心情?還是你習慣經常抱怨?如果一個月抱怨一次以上,那麼你可能已陷入慣性的抱怨狀態,這樣對你並無好處,因為你就是在注意着傷害而喊“痛”。

然而,某些情況下,抱怨確實可讓我們得到別人的注意與同情,甚至得以迴避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可是,別忘了,抱怨始終會帶來負面的影響。長年抱怨的人,最終更可能會被身邊人排擠,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的正能量都被這個抱怨者榨乾了。

在物質生活愈來愈豐富,心靈卻愈來愈空虛的現代社會裡,“不滿足”似乎成了眾人的通病,要做到不抱怨的確絕非易事。但請留意,抱怨帶來的負面能量不但傷害自己,也傷害了身邊珍愛的人。嘗試給自己二十一天做個不抱怨的人,你可利用橡皮筋代替書中所指的紫色手環接受挑戰。當抱怨的次數變少,正面的能量自然增多,人生也會跟着快樂許多。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