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識。書寫
書識。書寫

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深度閱讀 讓人生更有深度

(编辑过)

書名:《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作者:齋藤孝

譯者:鍾嘉惠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讀書的好處,人盡皆知。然而活在大數據時代,每天面對海量資訊,大家寧可花時間閱讀網絡文章,或觀看社群媒體上的影片來獲取資訊,都不太願意靜下來好好閱讀一本書,讀書在現今社會成了一個難得的興趣。本書作者齋藤孝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學者,現任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出版過多部關於學習、閱讀的書籍。他提出讀書最大的目的並非在於吸收知識,而是在體驗:一個人的體驗有其極限,但讀書可讓人獲得相似的體驗;閱讀一本書時,就如同在與作者對話。讀書能深化一個人的人生觀、人類觀,使想像力變豐富,人格變偉大。在資訊爆炸的當下更需要讀書,它會讓我們的人生更有深度。本書跟讀者分享善用網絡的同時,如何讀書、讀甚麼樣的書,以及怎樣深度閱讀,提升思考力之餘,亦將書本知識內化成自我養份。


不少人以為平時多閱讀網上資訊就等同讀書,但兩者實則有天淵之別。作者認為,閱讀網絡文章是一種消費行為,我們握有主導權,只選擇看自己喜歡、吸睛的內容。光看這些片斷式、零散的網絡資訊,根本無法累積並內化成個人知識。大家把玩手機時,大多只是迅速滑過,截取關鍵字詞,並未詳細閱讀,卻自以為懂了。當被人問起時卻答不出來,或理解錯誤、過目即忘。“網際網絡雖有大海之稱,但十之八九的人都像在淺灘上撿拾貝殼,鮮少有人潛入深處。明明只要潛下去,不但可能遇見不曾見過的深海魚,還會發現一望無際未曾見識過的世界。所以即使面對同一片海洋,但會怎麼做因人而異。”作者強調,並非說網絡資訊不好,只是若把重心完全轉移到網上而忘卻讀書那就太可惜。其實要在網絡世界潛入深處,培養深度閱讀並不困難,秘訣是多按壓滑鼠三下延伸閱讀便可。在讀完最先找到的網頁後,再搜尋相關網頁,或從其他角度觀看網頁,全部讀完。光是這樣所獲得的資訊就會較扎實和深入。不過要進一步深化知識,就需要有潛入的能力,而這種潛入的能力可透過讀書得到鍛煉。


單純閱讀,沒有動腦筋思考所讀內容,被問到感想也說不出來,這樣的讀書方法是徒勞無功的。讀書時,邊讀邊做筆記。做筆記有助於思考的持續深挖。即便只是一句“有意思”這樣的閱讀短評也好,寫下與自己經驗有關的關鍵字詞也很不錯。


要深化思考,對話是最好的方法。讀完一本書就講給別人聽,一開始講,思考就會動起來,去想自己必須講甚麼。對方若然提出問題或有不同見解,想法就會進一步加深。如沒有可講述的對象,不妨閱讀網上其他讀者的讀後感。讀到與自己有相同感想的書評時,可從中確認自己的想法;讀到不一樣的見解時,可發現自己未曾想過的新觀點。也許有些書評會讓你想提出反駁,但提出反駁即意味着你正在動腦筋去思索,這肯定比一個人讀書更能夠深化思考。


書內提及許多訓練思考能力,從而提升人格與素養的讀書方法,包括:試用“作者的視角”閱讀、養成“影像化”的思考習慣、以“預測式”閱讀促進思考、設定“作者月”並不斷轉換刨書對象、趁熱閱讀暢銷書、連續讀五本相同主題的書等。除此之外,透過閱讀不同類型作家的作品,或不同領域的書,以便同時保有多元開闊的視角,並能取得平衡。一旦具備這樣的視角,慢慢就能做到沉浸書中也不忘批判地閱讀,亦有助於將每個知識點串連成線、編織成面,繼而深化思考知識與人格,讓人生更有深度。


有人說,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最大的差別,在於看待世界方式的不同。而這份不同看似微小,對人生產生不了甚麼大影響,實際上卻決定了我們生命的質量,讓內心更充實強大,令靈魂更加強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