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識。書寫
書識。書寫

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助你變成最好的自己

書名:《不必成為別人,只要當最好的自己》

作者:邁克.拜爾

譯者:何佳芬

出版社:高寶國際

出版日期:2020年5月


作者邁克.拜爾是位知名的人生教練,致力幫人克服創傷、戒除癮症,重回正軌。他年輕時曾因沉迷毒癮而經歷過行屍走肉的生活,後來痛定思痛進戒毒所戒毒,並找到能與真實自我連結的事業——成為酗酒與吸毒患者的諮商師,踏上諮商輔導之路。

書內通過一系列具啟發性的問題和練習,引導讀者檢視生活中的“七個人生面向”(社交、個人、健康、教育、人際關係、職業及精神層面)的發展,深入探索自己在這些層面的展現與反應、個人特質與性格缺陷,以及自己和身邊人的關係,從中發掘自我最真實一面和需作改善之處,以便與內在的真實自我連結,從而變成“最好的自己”。

常言道,人生無常。人生唯一不變的,就是甚麼都在變。在日復一日的生活裡,會發生不同的事情。透過這些經歷,我們定義自己是誰,或者相信自己是誰。有些事情會幫助我們鞏固真實的自我,但有些事情卻會將我們推離真我愈來愈遠。比方說,善良的我們遭遇某種虐待或忽視後,可能受心理和情緒的影響而產生負面想法,甚至開始對自己和周遭的世界產生錯誤的認定,冒出反自我人格,作出損人利己的行為。更常見的情況是,當下的我們還不確定自己想要改變的是甚麼,只知道目前過的並非理想中的生活。藉由閱讀本書,我們可以客觀地評估自己,找出內在的“天使”特質並加以善用,同時識別自己的“魔鬼”特質及學會多加關照,以保持生活與情緒上的平衡,朝“最好的自己”前進。要成功落實“最好的自己”模式,就必須堅守五大原則:好奇、誠實、開放、意願和專注,由心出發,相信自己有能力作出改變,逐步踏出舒適圈。

然而在改變路上,難免會遇到絆腳石,例如恐懼、缺乏自信,或是展露醜惡面貌的自我特質。其中最為常見的展露醜惡面貌的自我特質,就是受害者心態。擁有這類自我特質的人沉迷扮演受害者角色,一旦生活上出了錯,便將問題歸咎於自己以外的人、事、物。倘若他求職時連連碰壁,就把矛頭指向當前的政治或經濟情勢;假使他常感冒,就會怪罪同事或工作環境的病毒傳染。其實抱持這種思維模式會存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你放棄了自己的力量,只願被動地接受生命的一切,拒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為了和“最好的自己”產生連結,我們必須為生命中發生的事情負責,找出掌控自我的方法。當然世上確有些事情不在我們能力範圍之內,但重點是你能夠完全控制自己對這些事情的反應,既可選擇陷入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中,或者視而不見,亦可選擇做出對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有利的反應,找尋出路。換言之,關鍵在於我們有所選擇:責怪無法控制的人或事,還是找出自己可以負責並改變現狀的原因,藉以改變結果。

書內另一個值得細閱的章節,是探究靈性的精神生活。我們往往在繁忙的生活中忽略了這個面向,但它卻是一切生活的基礎,是其他人生面向的支柱,而“最好的自己”指的正是與靈性精神的連結。信仰,常常是人們遭逢人生巨變,在心靈宇宙面臨崩塌之際,尋求堅定信念的所向。作者認為,信仰並不侷限於宗教,還包括超凡的力量、形而上、宇宙,任何讓我們感到安心並與之連結的對象,它具有一種超乎我們理解的強大力量,能夠改進並豐富我們的生活。科學研究證實,擁有精神層面的靈性,對生活有正向影響,特別是身心健康,不但令人更長壽,身體上的病痛較少,亦不容易憂鬱,在壓力下較不會恐慌。

因此,與其等着內心會因某天突如其來的變故而崩塌,不如維持始終與自己的精神心靈相通。我們可透過做瑜伽、冥想、禱告、與教會維持緊密關係等方式,促進靈性的精神生活。而任何靈性精神的實踐都有一個基礎和信念,那就是相信宇宙中還有其他的存在,且這個其他是美好的,更相信這個宇宙存有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的美好與良善。“就像蠟燭沒有火就無法點燃,缺乏精神生活的人也無法活下去。”這是佛陀說的話。唯有與靈性精神連結,讓身心靈達至平衡,我們才能真正做到“最好的自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