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升土
阜升土

遊蕩人生,漂浮不定。

網友

我對人情感知素來遲鈍,這多半跟我不愛交際有關。但大學時接觸了明日報,開啟我的網路寫作人生,也意外認識一群在網路上活動的人。這些在明日報上發文、留言互動的人,應該是我認識最早的一批「網民」,雖然當時已經有ICQ、MSN等網路通訊軟體,但對我而言,這多半仍停留在跟相熟的人另一種聯絡管道,跟這些從來未曾見面、只是留言互動(後來又加了MSN等通訊軟體)的網友有所交會,大概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開拓視野的體驗。

這些網友,我幾乎都還有某種程度的互動,只是環境一直改變,從明日報到無名小站、再從無名小站到噗浪、臉書,當中潮起潮落,也上演恩怨情仇。雖然我一直像是個局外人,但也有牽扯不清的無奈。

掐指一算,這樣混跡網路,竟也快要有二十年光陰。我雖不認為是虛擲,總有前塵往事成雲煙的感受。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我見證網友從摯友變反目的「重大事件」。相較於我是純粹的網路他者,我認識的網友中,有一群是有真實互動的長年好友,可能是因為在媒體任職,所以特別活躍,也不吝於高談闊論。不過他們對自我隱私相當在意,連真名都不輕易透露,環繞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是撲朔迷離。也因為如此,當中有人寫網誌內容,把自己(跟朋友)互動的私事寫了出來,引起對方強烈反應,全面斷絕關係,甚至還要求共同的朋友圈選邊站,引起這個小小網友圈子的茶壺風暴。這事情說來也已經是天寶遺事了,但人都還在,所以不可能百分之百隨風而逝。孤陋如我,也沒想到有人會反應如此激烈,直若心裡有鬼。

在大學那陣子因網友開拓了一些人際圈後,我回歸到本來閉俗低調的本性。臉書活動十餘年,我鮮少在網路上認識陌生人,臉書更是嚴格把關,每個名字都是看過本人,或至少明確知道是從誰那裏認識的。長期下來,也就兩三百人之譜。不過臉書逐漸公關化後,為了工作需要,我加人也變得比較隨興。網友這種概念,也從過去害怕會遭欺騙的莫名防備,到如今變得理所當然。但守舊如我,仍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互動模式。

現在交友軟體風行,滑過來滑過去彷彿毫不費力,於我來說仍是不可思議,也頗引我疑竇,這樣真能找到投契的對象嗎?過去噗浪剛起時,就因為有網友牽起姻緣,有過一陣註冊熱潮,不過很快大家就發現這裡終究不是網路婚友社,噗浪也漸漸變成一種強調分眾的特殊社群網站。然而曠男怨女的需求仍高,在智慧手機發達的情況下,交友軟體也相當風行,儼然成為當代主流感情互動的媒介。這也是我欲參而無法透之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