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升土
阜升土

遊蕩人生,漂浮不定。

旅遊和消費

產經新聞駐台記者矢板明夫在臉書PO文,問台灣人想去日本哪裡,並認為台灣人「掙到的錢全想花掉」,相較之下,日本人都「不太花錢」,日本因為疫情發給每個國民10萬日幣,基本上都存起來。日本政府努力想刺激消費,但民眾就是不花錢。

日本對很多台灣人來說是一個「美好國度」的投射,而且分眾廣泛。有一般吃吃喝喝的尋常觀光,有賞櫻賞楓賞雪徜徉自然風光,有去歷史古蹟大寺名剎,有專走動漫模型採買,甚至還有台灣人去四國遍路這種連日本人都稍嫌冷門的旅遊方式。簡單來說,日本提供了多樣選擇,而且都很到位,包君滿意。

但為什麼是日本?日本統治台灣的過往可能是伏流,雖然經歷過日本統治時期的人所剩無幾,但隨著台灣本土意識的抬頭,崇尚日本統治時期的觀點也隨之活躍,很多人「愛屋及烏」也喜愛日本,把日本當成台灣文化的母國來看待。

另一個如今比較沒落,但曾盛極一時的「哈日」現象,則是源於日本偶像的追星活動。1980年代到90年代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全盛時期,影響力輻射到整個東亞地區,台灣自不例外。因為要追星,不惜砸大錢買原版周邊商品,專程飛到日本看演唱會,甚至為了能跟偶像說到話而學日文。當時這些國高中生,如今都是坐三望四的年紀了,有些人甚至用當年為了追星而學的日文求學工作,跟日本關係緊密,一年去個幾趟日本也不意外。

但更直接的因素,可能是日本機票在廉價航空興起後變得非常便宜,而且相較於其他地方,對台灣人而言是語言門檻最低的國家。很多台灣人不見得會日文,仍舊去得很頻繁,因為日本大量使用漢字,對台灣人而言有相當親近感。韓國其實跟日本差異不大,但韓文幾乎不用漢字,對不識韓文的台灣人而言門檻很高。中國雖然在溝通上毫無問題,但中國只有名山大川,既不能去藥妝店買各式藥物化妝品,也沒有動漫偶像的周邊,甚至有空氣汙染等擔憂,對台灣人的吸引力有限。諸此種種,造就台灣人頻繁去日本觀光的情況,一年去超過一次,甚至一個月去一次的程度也不罕見。

拜日本長期通貨緊縮所賜,雖然日本相對於台灣仍是高消費的國家,但落差已經愈來愈小,如果以台北的物價來比較,甚至會有種日本比較便宜的感覺。一來台灣進口的日本商品大概都是日本當地售價的1.2到1.5倍左右,在日本買會感到特別划算。日本的尋常外食,跟台灣其實也差異不大,特別是日本連鎖飲食店的價格,在台灣可能稍嫌昂貴,但在日本卻有種「既然是在旅遊,這種價格也還好」的感覺,進而消弭兩地之間的消費落差。負擔最高的交通費用,日本也提供了很多針對外國旅客的優惠措施,如果運用得當,反而非常便宜。相較之下,台灣國內旅遊顯得非常昂貴,不僅住宿價格高昂,景點周遭的配套也沒有日本來得完善,更不要說沒有日本的異國風情。與其在台灣玩,不如用差不多的錢去日本玩,顯得更為划算。


但台灣人除了時常去日本旅遊外,還比日本更愛花錢嗎?我感覺日本人可能不是不花錢,只是都花費在必要開銷上。生活在日本的一般開銷,遠比台灣要來得高,像水、電、瓦斯等費用,都比台灣貴,日本的網路費、手機費也很高昂,甚至連看電視的費用都是一筆可觀的支出。台灣的零售商品價格可能略高於日本,但基礎費用仍是較日本便宜很多,大眾運輸車資、各種規費也比日本便宜。也就是說,台灣人如果有類似日本的收入水準,可以支配的金錢遠較日本來得餘裕,特別是對退休公務人員而言,因為他們的福利保障,又較一般台灣人多。台灣的經濟動力,很多是奠基在這些人之上。

有鑑於過去日本人其實也是花錢不手軟,我想今日矢板明夫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比起台灣人的「花錢」,更明顯的變化是日本人的「不花錢」。歷經了泡沫經濟破滅後資產大幅萎縮的過往,在平成這一代成長起來的日本人,不再有上個世代那樣大手大腳花錢的闊氣,似乎也無可厚非。日台混血的作家茂呂美耶就曾提過,他的兒子成長於「平成不景氣」的時期,養成他不隨便花錢的習慣,就算他的收入不錯,也傾向把錢存起來。無印良品、UNIQLO這些相對平價的牌子崛起,也反映出日本人追求實惠的傾向。

與其說日本人不愛花錢,毋寧更像是從過去狂飆的經濟擴張逐漸回到常態。至於台灣人「愛花錢」,我倒覺得有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感覺。不過另一種倒更接近矢板明夫提到,台灣人會將錢拿去投資。台灣人將手上的錢拿去投資,既有點投機性質,也是因為台灣人對老後無著感到恐懼。表面上看起來,台灣的經濟比日本活躍,但骨子裡則是因為台灣人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相較之下,日本安定的社會不會讓日本人有急迫感。這或許是最根本的差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