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
Jun

與世界有壁。時而隱遁,時而穿梭

書摘:Le Harcèlement Moral 冷暴力 (1)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6227

【受害者除罪化】

35-36

...真正的容忍是以明確的界線為先決條件,也需要檢視及衡量其價值觀。精神虐待卻是在另一個人的精神領域設下陷阱,並因當前社會、文化環境的姑息,而能夠得寸進尺。今天這個時代拒絕建立絕對的行為規範,一旦判定某種操弄的行為是虐待,就會設定限制,可是社會認為判定虐待就等同於「審查」。...反而推卸責任,要原該由它們去引導或支援的人自負責任。連精神科醫師都對使用「虐待」一詞有所遲疑;即使用了,也只在表達他無力介入,或者對施虐者的手法感興趣。...

受虐者尋求協助時往往不得要領。精神分析師常常建議他們,針對所遭受的虐待攻擊,評估自己該負哪些自覺或不自覺的責任。精神分析通常只考慮內在精神狀態,即個人腦海裡發生的事,不會去評估外在環境的影響。因此精神分析把被害人視為受虐行為的共犯,不把他的困境當一回事。又由於前面所提到的,專業人士吝於指明加害者與受害者,分析師甚至可能加重受害者的崩潰過程。

45

精神虐待的關係中必須要有過於忍讓的伴侶才能發展下去。精神分析師經常將這種忍讓解讀為伴侶可由這種關係中獲得某些好處,而那基本上是一種不自覺的自作自受...這只是以偏概全的解讀,因為大部分案例的受虐者,過去都沒有自我懲罰的傾向,之後也不曾出現。這種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險的,它會加深忍讓一方的罪惡感,完全無助於尋找出路,逃脫受束縛的環境。

220

...施虐者必定沒有錯,罪責均由受害者背負。脫離關係在此階段幾乎不是選項,因為先前的打擊已牢牢種下令人坐立難安的罪疚感。受害者曾被指為犯了錯,儘管那與事實不符也無關,他還是負起維繫關係的責任。他把受到的威脅攻擊內化了。

周遭的人也被攪亂,很少人知道如何不帶批評的提供支援,反而常加深受害者的罪惡感。有時旁人的解讀嚴重失誤,還會說出...你應該更加如何如何...等等。

我們這個社會把罪惡感視為負面的:人不該精神墮落,應該永遠顯得超脫。基於無風不起浪這句話,人往往認為內疚一定是做了不對的事,在外人看來,被害人的罪疚感不是加害者造成的結果。

239

為了自心理上對抗虐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有時只要有一個人表達信任,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便能使受害人重獲信心。然而受害人不能總是相信週遭最親近的親朋好友,或是想要調停者的意見,理由是最接近虐行的人不可能保持中立。他本身通常會失去判斷力,搖擺不定,或受到影響而偏向某一邊。...有些人看似與受害人很親密,卻抵擋不了被操縱,而懷疑起受害人或指責他。有些人不了解內情,避免被捲入是非。真正有價值的支持來自於懂得重點在陪伴、提供助力、不做評斷的人;這種人不論發生什麼事,都會誠實面對自己。

260

Dr. Spiegel:「傳統心理治療鼓勵病人,為自己的人生問題負更多責任,然而在這些案例中,你必須幫助受害人為其創傷負較少的責任。」受害人擺脫罪惡感可以減輕痛苦,唯有經過一段時間,等痛苦消逝、療傷完畢,才能回顧昔日歷史,試著去了解為什麽走入這種毀滅性的關係,為什麼未能保護自己。人必須活著才能回答得了這些問題。


【家庭裡的精神虐待】

76

言語暴力、虐待與貶損的行為方式、拒絕給予(以所需要方式的)愛與親情、不符年齡的過度或不相稱的要求、相互矛盾或不可能做到的管教指示

78

Nadia每次見到母親或聽她說話,都感覺像在作夢,而母親所有批評指責都讓她無處可逃。她察覺,她必須努力自保,才不會被扯得支離破碎。母親每一次的攻擊都助長了她的暴力傾向,她心生把母親按在地板上的念頭,好讓她別再「作威作福」、認為世界上每個人都對不起她。即使沒跟母親住在一起,透過信件或電話,她仍感覺到一隻很長的手臂伸了過來, 緊抓著不放並想要傷害她。

虐待式的操弄會引起兒童與成人嚴重的身心失調,所以不論有什麼理由,這種行為均令人無法接受與原諒。當父母各說各話而且立場完全相反,作子女的怎能有正確的想法?倘若這種心理疑惑不能由其他成人以常識加以化解,兒童或少年有可能自我戕害...長大後出現厭食症、暴飲暴食或其他成癮行為。 羞辱的言詞及暗示,會形成負面制約或洗腦的情況。受此虐待的孩童不會抱怨遭到不當對待,反而拼命想要獲得拒斥他的父母認可,但終歸是得不到。他因此產生負面自我形象(我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並認為是自己罪有應得。

80

為人父母者手上握有柔順的生命可羞辱,正如他本人曾經或持續受到羞辱。孩子的歡樂令人難以忍受,無論孩子做什麼、說什麼,都必須受到刁難,他們得償還父親或母親所受的苦。

82

操縱子女十分容易。子女會幫所愛的人找藉口,他們的忍耐沒有限度;對於父母的所作所為,他們都能原諒,並把過錯轉嫁到自己身上。他們想要知道,也試圖去了解,為什麽父親或母親會這麼痛苦。以受苦作為要脅是常見操縱子女的手法。

...子女很早就能察覺父母對自己的精神虐待,可是因為無法自立,還要依賴父母而無法指明。當受到虐待的父母一方因拼命想自保而退縮,只留下孩子單獨面對虐待和拒斥,情況就會惡化。

84

直接虐待表現於父母有意或無意的拒斥。父母自我合理化的理由是:這麼做全是為了子女好,目的是管教小孩。然而實情是認為子女擾亂到父母,因而要把孩子的內在摧毀,父母才能得救。

90

施虐的父母並不會真的動手殺死孩子,只是不斷抹殺他的人格,直到孩子變成一文不值,宛如不存在。父母藉此虛偽的維持良好自我形象,孩子卻喪失自我價值的意識。「當暴虐發生在家庭裡,造成個人絕望,虐待便達到目的;讓人感覺失去靈魂,彷彿行屍走肉。我們在這類案例中必會發現共通點:無痕跡、不流血、沒有屍首。失去靈魂的孩子仍然活著,一切如常。」

...精神受虐兒的唯一保護機制,就是脫離受虐的環境,否則其人格會逐漸腐蝕,靈魂深處的核心會死去。孩提時代留下的惡因,在成年後會不斷重現。...受掌控的孩童或成人,久而久之會忘記自己遭到的暴力:知的意願必須抹去,但是受虐症候群會重複出現在他們身上,或是發洩到別人身上。


【職場與團體】

97

加害者一連串故意的行為,目的在引發被害者的焦慮,焦慮繼而導致防備態度,防備態度又激起新的攻擊。經過相當時日,產生相互病態的反應,加害者只要看見痛恨的對象就會憤怒,被害者看到對方也會心生恐懼,此即侵犯與防禦式的制約反射動作。恐懼促使被害者做出反常舉動,正好為將來的攻擊預留藉口。

被害者的反應經常是混亂而激烈的,加害者會拿他個人或他所做的任何事來攻擊,目的是使他完全失去判斷力,陷入徹底的慌亂,並感到自己有嚴重的缺點。

100

群體行為不是成員個別行為的總和。群體是獨特的實體,有自己的行為。佛洛伊德曾談到,在群體裏個人特徵會消失,並產生雙重身份認同:個人在水平關係中對群體,以及在垂直關係中對上司。...群體傾向壓抑個別特色,不容許差異存在。

123

...要是他反抗,就孤立他,斷絕一切接觸,沒有眼神交流,在走道上也不打招呼,或是對其建言充耳不聞。繼而是傷人的刻薄言語,倘若這些還不夠,精神暴力就會出現。萬一被害人做出回應並企圖反抗,暗藏的壞心眼就會轉為毫不掩飾的敵意。

131

雪上加霜的是...主管便會向他施壓,直到他再也負荷不了更多的工作,而怪起自己的無能。經濟壓迫指對員工要求越來越多,卻越來越不顧及他們的福祉。...面對遭受這種物化現象及機器人待遇的員工,大多感覺自身勢單力孤,難以有所作為,但會在內心抗議,低頭盼望情況有所改善。當壓力導致失眠、疲倦、易怒,員工卻不遵醫囑,請病假以紓解壓力,因為害怕回去上班時會遭報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