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古
糾古

遊戲創作者。著迷於還沒到來、或說已部分到來的那個世界。

誰又在去誰的什麼中心化?去來去去去到哪去?

經過上回比較靜態、抽象式的闡述之後,我想在座很多看倌應該還是一頭霧水(舉例的「金融」不容易類比到其他系統;但誰叫金融架構最出色、卻又與眾不同……)。因此這次我們改用更「動態」、更貼近我們自己的角度,重新審視一次「去中心化」的現狀。

貨幣主權正在去中心化

加密貨幣風起雲湧的這兩年,許多金融與零售領域的大咖都曾發表「比特幣泡沫論」、「區塊鏈才是有用的」之類的言論;這表示「虛擬貨幣沒有用,區塊鏈用在其他地方才有用」嗎?區塊鏈作為金流之用,技術面還有太多議題,或許需要讓專業的子彈再飛一下;但這並不表示「把貨幣主權(從政府手中)去中心化」離我們還很遠——「加密貨幣」還做不到的事,「點數經濟」正在開路。

台灣經歷信用卡黎明期的搶客亂象到「卡神」的套利、以及2013的「紅利點數轉移」爭議,金管會關於紅利點數的管理法規已行之有年,在支付專法仍掀起波瀾之際,「點數經濟」相形成熟許多。我們若稍微留意,可以發現以下狀況:

  • 網購、支付相關的各平台,幾乎個個都擁有自己的「點數」
  • 信用卡的紅利點數也能拿來折抵網購消費
  • 加密貨幣起飛(2017)之後,PCHome有了「P幣」、東森有了「東森幣」;跟改名前實質差別不大,但可能指出了未來動向

而從法規、稅務的角度來看:

  • 紅利點數能換取「商品」,轉移給別人也是合法的
  • 顧客用點數兌換贈品,營收是以折抵後的價格計算

現今在幾個大型網購平台上,已經幾乎能買到所有種類的日用品;電子支付再囊括食、行,至此人生大小事可說盡在「點數經濟」的懷抱之中。於是我們得到了新的疑問:

  • 當客觀條件、主觀動機俱足,我們什麼時候會看到企業更大的動作?
  • 中國在電子支付應用上比台灣更全面,中國的企業會更早搶到貨幣主權嗎?

資訊主權正在去中心化

另一方面,上個世代的既得利益集團(傳統媒體)與部份知識分子則認為,資訊流通開放之後,(沒想到有這麼大的空間,因此)科技巨頭掌握了太多權力——我們得透過法規,把資訊主權(從科技巨頭手中)去中心化。實際上我們也能看到,公權力要從科技巨頭手中搶奪權力簡直輕而易舉,問題反而出在政府的效率上:無論是跑程序或促成共識。

儘管進展多半緩慢,我們仍然能陸續看到戰果:

  • 歐盟的GDPR
  • 美國廢除「網路中立性」規則
  • 中、俄、越等國的資訊過濾、用戶資料提供

而巨頭們自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斃,採取了各種應對措施:

  • 在可行範圍內透明化,減輕民眾疑慮,以消除公權力的動機
  • 推廣https與vpn、甚至發展衛星/氣球網路,以跳過ISP監控與國界限制
  • 妥協:提供監控工具、資料放置境內

但這些巨頭有因此受挫嗎?目前似乎看不出來。我想跨國企業/品牌都十分清楚,「服務政權」的重要性是不亞於「服務個別消費者」的。

「去中心化」的本質與精神,更白話地

  • 「你手上太多了,分我一點。」
  • 「你手上太多了,我不放心。」

主要為以上兩種,而共通點在於「你手上不該拿這麼多(權力)」。

代入前面的例子來看,就是一般民眾「不放心」,政府或利益團體講「分我一點」;以民主政治來說,這兩者更合為一體——民眾「不放心」之餘,讓公權力把「巨頭手上的權力」轉移給政府或其他產業/利益團體。

雖然我們講「去中心化(分權)」的理想是「還權於個體」,但事實如何呢?

假設你的國同樣執行GDPR,愛用的服務不能/不願遵守而被拒於門外,我們有選擇的餘地嗎?看似講究「人權」的決策,實際上仍不免犧牲少數人的直接權利;也就是說,在這個場合,權力只從巨頭轉移到了政府甚至其他產業手中,個體並未真正受惠。

只得說革命距離吹響號角還很遙遠,stand alone complex們仍須努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