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古
糾古

遊戲創作者。著迷於還沒到來、或說已部分到來的那個世界。

區塊鏈能夠去信任化,但我們想相信的到底是相信還是不必相信?

這篇發想自跟逸群兄的一段討論,是先前沒細想過的。

在臉書即將席捲台灣的那個時代,我曾經寫了篇時間點約莫落在2020年初的短篇小說。故事裡有兩個「未來職業」,一個喚作「net entertainer」,另一個則是「info-manager」;當時對行銷毫無概念無可厚非,直至今日,才意識到這兩者很可能其實是一樣的東西。

娛樂人的「網紅」跟幫助個人過濾資訊的「資訊管理師」共通點在哪?正是「信任」。

我們都知道「網紅」的興起始於「資訊主權」不再由傳統媒體壟斷;但除了此「發信成本」大幅降低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既有的明星(無論演藝、體育甚至政治)還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人們想要更多能夠投射「認同」的對象。

而有了「認同」,「信任」也會油然而生。

人們渴求於「認同」,而「認同」又伴隨了(或多或少的)「信任」,以結果論來說甚至可說「人們渴望信任」。
(從生物演化的面向來說,「信任」也能節省(猜疑/防範)成本,這是更直接的傾向)
至此,「網紅」跟「資訊管理師」的差別只剩下「主被動」了——而隨著AI發展,這個分別也會越來越模糊。

接著我們來看看追求「去信任化」的區塊鏈。

「認同」來自於價值,「信任度」則取決於「價值的闡述(力)」;多數人很難看到「規則」就直接轉譯成「價值」,這當然不是人的問題,而是「規則」的「闡述力不足」。簡而言之,或許支撐規則的數學堅不可摧,但「數學」沒有銷售員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不了(一般)人」。

仔細想想好了,多少人是真的了解比特幣規則?多少人能理解其背後含意?你看到的「含意」又是否跟我一樣?
又有多少「認同」是來自於神秘的「中本聰傳奇」裡,那個無私的天才?多少「認同」來自於現在的治理團隊與其運作規則?(多少人了解他們可以「怎麼改規則」/「改動多大」?)
我想比較之下是顯而易見的,其他許多受到矚目的鏈亦同,代言「價值」的明星「人物」總是很重要——遠遠勝過「規則」這個實體。

當然上面這個說法有點極端了,即使「規則」說服不了人,但「有問題的規則」仍會輕易地被看穿。注意到了嗎?最終我們仍得依賴一批專家,告訴我們「哪些是沒有問題的鏈」;避開這些地雷之後,我們才會投向那些「帶給我們更多價值」的明星人物。(那些專家之中,說服力仍然能夠左右信任度)

在行銷的語境中,「信任」之後就能「買賣」,接著形成一門生意;這也是今日網紅謀生的利器之一。「使用一個系統/一條區塊鏈」又何嘗不是買賣?我們仍然會用原始的方式進行決策,一如以往。

而「去信任化」終究只會停留在「降低成本」的工具層次,真正的「價值」仍需由「人」來代言;科技始終緊貼人性,那些超出人性之外的,大概也就只會是工具了。
(「習以為常」也能帶來一種普遍性的信任,例如「在網購留信用卡資料」這類狀況,但這仍非「規則」說服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