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翔萬里
風翔萬里

住在海港山城,患有文化、歷史和藝術上癮的單身大齡女子,分享生活體驗與個人觀點

[社區徵文]城市慶典搖起來—陰陽中外的夏日狂歡:基隆中元祭(下)

本文內容為基隆中元祭的必看重頭戲、社會文化意涵與當代意義解讀。

前言

本文內容為介紹基隆中元祭的傳統社會文化意涵、普度祭典必看重頭戲以及民俗在當代的解讀。

基隆中元祭重點全紀錄

中元祭的社會文化意涵

依據民俗專家林茂賢老師在中元不離普‧我祭得你-台灣的鬼魂信仰主題講座所說,鬼魂崇拜最初來自於厲祭,凡非自然死亡、橫死、冤死、懷抱怨恨不滿、死不瞑目者將化為厲鬼,其祭祀場所稱為厲壇。

【寶島鼓仔燈】#62 敬天度鬼迎普度

台灣民間普遍相信鬼魂存在,認為人死為鬼,無祀孤魂會危害人間,並相信鬼具有人的特質,有意志、有情緒,也會享用祭品。台灣祭鬼的風氣源於悲壯的墾拓歷史,致使孤魂野鬼眾多。來台先民唐山過台灣,橫死者不計其數,挺過巨浪船難、原漢衝突、民變抗爭、族群械鬥、瘟疫肆虐、天災頻仍,最後少數存活者才能在台灣留下家業與根基,因此有「三留六死一回頭」的說法。

過去的歷史背景造成全台各地主祀鬼魂的「陰廟」眾多,如:百姓公、義民爺、萬善公、有應公、姑娘廟、大眾爺、水流公、金斗公、…等祠堂。人們為撫慰亡靈,避免厲鬼作祟,普渡祭祀儀式繁複講究,形成祭鬼風氣的盛行。

基於尊敬亡靈、死者為大的觀念和悲憫之心,對亡者的敬畏與憐憫,對於冤死、橫死、戰死的厲鬼,民間大多予以安頓收埋,建廟奉祀、祭拜安撫;對意外而死的枉死鬼加以超渡;一般無主屍骨,如水流屍、路傍屍、無名骨骸等則集中立祠奉祀,如有惡鬼作祟則以跳鍾馗或請神明出駕驅趕。

台灣民間尊稱孤魂野鬼為「老大公」或「好兄弟」,除了表示人鬼間的親暱,也含有敬畏怖慄與交織憐憫親切之情。人們對待鬼的態度是先禮後兵、軟硬兼施,除了立祠供奉安撫,另一方面請管理鬼魂的神明如城隍爺、地藏王菩薩加以監管,並用「以鬼制鬼」政策讓鬼王鍾馗或大士爺管束同類,採恩威並施,先懷柔後高壓的方法和手段。

通常台灣人相信陰陽兩界各行其道,互不侵犯、相安無事,如逢惡鬼為害地方,通常也只是驅逐離境,並無滅鬼、殺鬼之俗,可見台灣民眾寬厚良善之心。

中元節所祭拜的三官大帝,也是人們對天、地、水三界神明的自然崇拜轉化,俗稱「三界公」,掌握三界間的一切行政事項,其考核對象包括神仙與凡人,神格極為崇高,寺廟常配祀於玉帝殿(凌霄寶殿)前,同受敬仰。

地官大帝是玉帝派駐人間考察善惡的神祇,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是地官大帝壽誕,是一年內「三赦日」(向玉帝祈求赦免罪過)當中的「天地渡化日」,可以把握機會向地官大帝祭拜懺悔,祈求赦免過去一年內自身所犯無心過錯及祖先之罪,地官大帝會指派一般家庭內的司命真君(灶君)進行考核,如經赦免會開出「赦免狀」給所在區域城隍廟的改原司更改紀錄、開恩赦罪。

鷄籠中元祭必看!慶安宮童永阿公細說給你聽

台灣各地早期自農曆七月初一起,每天由各村里輪流舉行普度,用意在使孤魂野鬼天天都可以享受民眾施食奉祀、免受挨餓,而民眾也趁機宴請親友、輪流請客,互相走訪親戚,增進人際聯繫。但自民國41年(1952年),國民政府提倡「節約拜拜」,統一將普度日期訂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杜絕整月輪番飲宴的奢靡風氣。

基隆中元祭必看重頭戲

1。農曆七月初四: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法軍公墓)施普

基隆曾留下不少外籍先民遺跡:西、荷、日、法,甚至也有韓國、沖繩近代移民留下的足跡。基隆東岸的大砂灣海岸又叫作孤拔濱,其名來由取自1884年(清光緒10年)清法戰爭率領遠東艦隊進攻基隆、淡水的法國將領—孤拔上校。

1884年10月1日法國海軍登陸基隆,清法兩軍決戰獅球嶺。法軍當時將戰爭中陣亡與因患傷寒、霍亂而病死的法籍軍官埋葬於二沙灣海灘。1885年6月《中法新約》在天津簽訂議和,法軍自基隆撤軍,6月11日孤拔於澎湖過世。戰後陸續收集來自基隆各戰場的遺骸,總數近七百人,整理合葬於現「法國公墓」園區。

法國公墓普渡祭品

2005年正砂里里長俞明發等當地民眾於七月中元祭自發性於「法國公墓」普渡,祭祀厝邊的「法國好兄弟」。後來基隆市政府斥資整修園區開放參訪,主普宗親會也將祭拜法國公墓列入中元祭固定行事項目。

帶有戰爭歷史文化痕跡的「法國公墓普度」是基隆中元祭的另類焦點。每年農曆七月四日,市定古蹟「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法國公墓)會舉辦一場基隆限定,有紅酒、巧克力與法國麵包,專為外國亡魂而辦的普度法會,並固定邀請法國在台協會出席與祭,2020年即是由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公孫孟(大使)代表參加祭祀。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公孫孟(大使)參加2020法軍亡魂普度祭祀from自由時報

法國公墓見證歷史上敵對立場和共同的黑暗一頁,但現已變成歷史古蹟、懷念先人的地方,成為象徵台法友誼與和解的實體。

2007年曾另有人提議在500公尺外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比照辦理日軍亡魂普渡,但地方最後未能決議通過。因此清法戰爭紀念園區(法軍公墓)施普至今仍是基隆最盛大且正式的外籍亡魂普度活動。

2。紙糊藝術:水燈頭、大士山諸神像

水燈頭為紙厝造型,紙為身竹為骨,以紙與竹枝糊成,內部裝滿了蠟燭、經衣、銀紙,底部則襯以保麗龍、香蕉莖、樹幹等浮材為底座,便於水上漂浮。水燈造型華麗精美,手工精巧細緻,是融合糊紙、彩繪和剪紙於一體的民間工藝藝術。

民間認為水燈頭乃是為溺斃在水府中的孤魂照路,前去接受人間的普度,「放水燈」通常於普度前一夜施放,使其漂流招引水鬼上岸接受奉祀。如鬼魂攀附水燈而脫離水底,則可超生以脫離苦海,紙厝也象徵給水中孤魂有寄托之所,即所謂的「奉厝」之意。

匠人魂-糊紙篇:老大公的移動城堡

水燈頭代表各姓氏族群的水燈;施放前須遶境遊行,並於岸上舉行祭典,再由各姓氏代表進行施放。放水燈儀式是中元普度祭典最高潮,水燈浪潮漂流海上,火光點點非常壯觀。

寒林院及同歸所是作為孤魂暫時棲所的紙糊房厝,其紙糊結構以竹篾紮成骨架,外表糊紙並加彩繪、剪紙裝飾。寒林院是招待文人官宦,造型較華麗,或於屋頂加燕尾象徵社會地位,以區別階級觀念及展現民間對讀書人的尊崇敬重和禮遇。較盛大的建醮普度還會糊製沐浴亭、更衣亭等紙厝,提供好兄弟們更衣沐浴、梳妝打扮,可見為好兄弟充分設想周到,亦反映民間憐憫孤苦、普及幽冥的仁心。

紙糊神像通常用於建醮、普度法場。常見神像造型有大士爺、四大元帥、山神、土地神神將等,藉以監察管理眾鬼。這些紙糊神像、裝置在普度結束後即予火化。

  • 大士爺是統御諸鬼的鬼王。相傳大士爺原為經常擾亂人間的惡鬼,經觀世音菩薩收服成為部屬,故頭頂觀音神像,以免故態復萌。大士爺身著盔甲,外形青面獠牙,吐露火舌,面目猙獰恐怖,在建醮普度時置於法場統治孤魂野鬼,達到以鬼制鬼的目的。
  • 山神、土地公都是自然崇拜的人格化,山神呈武將造型,持劍紮靠身,騎青獅,儀表威猛;土地公呈白鬚老者造型,騎黃虎,容貌慈祥親切。山神、土地公普度期間鎮守法場,是普度儀式守護神。四大元帥等神將則是作為維安警力。

3。迎水燈遊行:北管、藝閣、花車、賽陣頭

迎水燈遊行當日基隆市區會進行交通管制,將馬路空出來作為遊行之用,夜晚的遊行每年的遊行順序多為固定行進路線。

迎水燈遊行開場通常是基隆女中或同級學校的管樂隊拉開序幕,接下來是舞龍舞獅、北管軒社、旗陣、鼓陣、土風舞、原民舞蹈、民俗技藝、八家將、…等各種表演輪番上陣,熱鬧非凡。

基隆中元祭迎水燈遊行1

有些遊行花車上面會以和神明相關故事作為裝飾,有龍頭的遊行車輛常會從龍頭朝民眾噴灑「明星花露水」的水霧,也有以仙女或動物造型噴灑,十分有趣。有些花車會讓各字姓代表或該字姓孩子站在車上一起遊街,並從車上拋灑糖果,讓圍觀民眾接糖,增加互動參與感。

通常若輪值主普的是大姓,該年遊行花車會特別華麗。熱鬧龐大的遊行隊伍中,最前面為輪值主普的水燈頭車,主任委員以及各式陣頭、藝閣等表演單位,依序走完之後才是明年輪值的字姓,如此一直排列下去,直到十五個姓氏全部結束。

各字姓參與遊行的除了水燈頭及主任委員等固定隊伍外,各家準備的藝閣或陣頭大不相同;有傳統藝閣、改良的塑像藝閣,也有各種藝陣陣頭拚場,或是高達一、二層樓高的水燈排。

迎水燈遊行由於陣容龐大,燈飾美麗,每年都引起成千上萬群眾的熱情圍觀參與。

基隆中元祭迎水燈遊行2

4。主普壇金松宴

基隆中元祭在主普壇前設置的普渡宴稱為「金松宴」,由主普宗親會負責。金表示富貴、松表示長壽,為富貴長壽之意。金松宴佈置有一定的佈局擺設和專用器皿,每樣佳餚均有深層文化內涵,是先人的智慧結晶。

金松宴三連桌的設置

除了一般普度都有的葷桌與素桌外,應基隆歷史文化背景,還有西洋桌。葷食連桌專供一般無主孤魂,素食連桌供修行及素食孤魂享用,而西洋連桌供外來的各國西洋孤魂享用。

桌頭是禮敬神明的桌案,通常擺設在漢食桌前。擺放敬神所用的香(淨香爐)、花(鮮花)、燈(燭台)、水(清茶三杯)、果(水果五式)以及十二菜碗(十二項素菜),甚至擺上敬獻的牲禮。

為表示對老大公(好兄弟)的誠心與敬意,金松宴特別匯集滿漢全席精華,不但有平民百姓和王公侯爵宴客的美食,也有帝王宴客的山珍海味。內容由漢食碗桌、漢食盤桌、品高桌、九龍碗、九龍碟等五桌可食佳餚,再加上各種水果、蔬莱、海產、山獸、飛禽等各類供老大公(好兄弟)觀賞娛樂用的看桌米雕而成。

漢食桌的擺設方式
  • 漢食碗桌(20碗)
    為一般平民百姓宴客可食的佳餚,是漢食擺設中最基本且不可缺少菜色,碗中食材以燉湯、調羹的方式烹煮,主要由四大碗、四中碗、八小碗、四點心所組成。漢食碗桌排列有一定的秩序和規矩呈現天圓地方、天方地飽的格局。

    排列先以四大碗排成圓形居中、四個角落各放一個中碗,並在各個中碗間擺放兩個小碗,合為八小碗,最後在四大碗旁擺放四點心。菜餚則依這大、中、小的差別有不同層次,區分為非常、日常、家常三種等級食物。

    (a) 大碗(非常):一般人較少碰觸,在特殊場合節日才會食用的頂級食材。豬腳筋、海參、魚翅、燕窩(合稱筋、參、翅、燕)。
    (b) 中碗(日常):日常生活中較常使用的主食菜餚,如雞、鴨、魚、肉等。
    (c) 小碗(家常):平常可見的食材,多屬於配菜性質或是加工製品的肉類、菇類或五穀等。
    (d) 四點心:普度宴每道菜餚皆有的附屬品,包子、蛋糕、布丁、餅乾、糕粿等。
  • 漢食盤桌(20盤)
    桌中有四盤用黃豆、綠豆、黑豆、紅豆等砌成的豆棧,置放四角,寓有四季五穀豐收之意,也是一般平民百姓宴客可食佳饉。
  • 品高桌(20品)
    王公侯爵宴客的佳餚,「品」代表眾多的種類類別;「高」是台語的「鍋」同音,品高代表種類豐盛的什錦火鍋。此外「品」是帝王時代官階高低之稱,食用此佳餚,寓意「高人一品」,有工作順遂和飛黃騰達之意。

    品高桌擺設以立足高架鍋爐居中,菜色以雞或鴨為主菜,旁邊擺放什錦火鍋料搭配,形成豐盛的煲湯補品。配置是在四個角落擺設四個中碗,各中碗間放兩個小碗,共八小碗,並在鍋爐四旁擺放四點心,行成天圓地方、天方地飽格局架構。
  • 九龍碗桌(9碗)及九龍碟桌(9碟9菜)
    九龍桌代表帝王的宴客席。九龍碗在普度宴席中佔據最高地位,器皿盛裝食材雖如草菇、蓮子、火鍋料等,但被視為精緻的菜餚。

    九龍碗由九個小器皿組成一體的食器(一方形,八個三角形),取意「九」是中國術數中最大的聖數,有至尊無上之意。九龍碗桌及九龍碟桌的四角須置四盆小花籃、八杯茶酒,意為皇帝在御花園內宴客用膳,享受悠閒生活意境。九龍碟桌為宵夜,故需擺放清粥。
九龍碗桌及九龍碟桌擺設
  • 分眾準備各類祭品
    各類祭品也會依好兄弟分眾需求加以準備,西洋桌會準備西餐、日式料理、漢堡、披薩等異國料理。在桌下的麻油雞湯是為了讓不能上桌共食的難產死亡婦女享用;並為來不及長大夭折的孩童嬰兒準備各式玩具、甜食,近年甚至會為往生動物毛孩們準備寵物乾糧和罐頭。

    另外必桃是特意準備來為老大公(好兄弟)過壽、必粿(摩訶)是白色蓮花造型寓意祈求早日轉生,會刻意劃出裂痕與祭神供品區分,糕潤是有步步高升意涵的應節食品,也可當成讓老大公打包帶回陰間的隨身乾糧。

    其他特殊祭品如春仔花、白粉、梳鏡、毛巾、臉盆水等是要供好兄弟們梳洗裝扮;在一般祭典中所沒有的如香煙檳榔(休息小憩之用)、生薑(代表山珍)、鹽(代表海味);焚燒的則是經衣和冥紙,經衣是鬼魂所穿的衣服,冥紙(銀紙)是鬼魂專用的錢幣。在各種祭品的準備考量中都會務求周到圓滿、盡善盡美。

5。米雕藝術(看牲、看桌)

米雕藝術俗稱捏麵人,看牲、看桌是普度宴中重要的特色擺設,製作過程運用雕(蔬果雕)、編、塑(麵塑)、糊(紙紮)、繪藝的綜合性民俗工藝作品。看牲、看桌主要以麵塑為大宗,以麵糊做人頭,用竹條及不透光的色紙紮成,或全身均以麵材製作,是飲食文化中的供食藝術。

除了讓鬼魂享受豐盛的普度宴外,另會準備戲劇故事請好兄弟觀賞,稱為看生戲台。看生戲台搭設於連桌之後或側,用意好比現代宴會中主人聘請康樂隊,於宴席中表演娛樂嘉賓,表示主事者對好兄弟的敬意。

看桌米雕捏出新祭藝

傳統上看牲是以雞鴨魚肉等牲醴製成,造型較繁複,通常是組合式作品,底座以竹篾編紮,並以紙糊裝飾。題材多為歷史演義、小說傳奇故事,如:《西遊記》、《封神榜》和《三國演義》等故事。

看牲依照人物大小,分為大看牲和小看牲。小看牲面朝普渡宴置於宴席最後面,多以故事情節之單一人物為主;大看牲則是人物帶騎的方式,由於人物多(基本為十二位)故事結構較為複雜。

看牲

看牲內容以《封神榜》人物為主,是因為姜太公封神台108神將,數目與漳泉大械鬥中往生的人數相同,此外《封神榜》戲碼有改邪歸正、棄暗投明之意,希望好兄弟欣賞之餘,也可自我勉勵、悟道成仙,脫離苦海。

看桌屬於小型單元式供品,可用以蔬果雕或麵塑方式製作,並以碗盆裝盛。通常人們將心中要敬獻的山珍海味,用麵粉製作捏塑成各種水族、鳥獸、昆蟲或蔬果造型表現出來,區分為素食和葷食,素食為水果、蔬菜類等;葷食為水族、山獸、飛禽、昆蟲四大類,每一類固定十二道,皆不可相混。

看桌

看桌米雕還會做成各式西式糕點或異國美食,漢堡、熱狗、壽司、蛋糕、咖啡、紅酒…等無一不缺,並配備刀叉等齊全的西式餐具,完全依照外國人的飲食習慣與喜好準備。

過去米雕看牲製作過程是以食物為工藝材質,因不易存放而難以保存下來。現在製作米雕所使用的材料、工序、工法,因為時代改變與原料改良而劇烈改變,使具有生命力的米雕作品現今已屬於不可食的食藝創作了。

不同字姓宗親會每年舉辦中元祭都要吸引民眾熱烈捧場參加,吸睛米雕是普渡中最精采多元的擺設,也成為民眾留守到最後的理由,普度結束後米雕都可以帶回家珍藏做紀念,有食擱有掠,是基隆中元祭的一個彩蛋。

基隆中元祭的現代意義解讀

基隆中元祭的傳統文化意義,是為了化解咸豐年間漳泉械鬥的仇恨、整合地方角頭勢力,前人用非凡的智慧想出以姓氏血緣打破族群隔閡、地緣對立,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群融合。然而在中元祭儀重要的是精神傳承和地方參與,凝聚宗親團結意識,使其成為基隆最重要民俗活動與文化觀光資產。

21世紀中,常見的鬼月禁忌如今也有各種合理科學解釋,如:普度祭拜中不可嬉笑怒罵、供品嚴禁任意取食,否則會生病,是要民眾對鬼神保持禮儀,不可僭越無禮;老人家認為「老大公」吃過的祭品容易變壞,實因農曆七月天氣酷熱,食物容易腐敗;鬼月避免登山、戲水、飆車、夜遊等活動,是提醒人們夏日天候多變,要當心注意活動安全;鬼月避免操辦各種購屋、結婚、搬家、買車等活動,是因氣候炎熱、心浮氣燥,暫時不要做人生重大決策為宜。反過來看,各種鬼月禁忌實是先民留給後世的智慧結晶與人生勸諌。

時至今日,基隆中元祭在現代社會的意涵已經有所昇華,它不僅是純粹敬神畏鬼的傳統民間信仰,普及幽冥、博愛眾生、關懷弱勢的情懷展現出己飢己溺、悲天憫人的儒家仁道精神,思水思源的緬懷先民拓墾犠牲奉獻,無私憐憫普施不分國籍種族的無主孤魂,更具有道家救渡亡靈的理念,並有勸諫民眾善惡有報、諸惡莫作的教化寓意。因此中元祭不僅包含族群融合、悲憫孤苦和凝聚鄉情的內在精神,也達到兼具文化、藝術、宗教等冥陽兩利的多重社會功能,賦予基隆中元祭全新的時代意義解讀。

尾聲

台灣的民俗祭儀是珍貴且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可惜台灣過往差不多文化導致很多傳承過程中有許多錯誤訛傳,需要仔細將這些民俗活動的緣由、祭儀、典故,仔細用圖像、文字、聲音加以紀錄、正名,並把這些民俗融入生活教育,讓年輕一輩從小認識、親近、理解認識民俗傳統,進而持續培養出願意參與和傳承中元祭的民俗文化活動的新一代人才,才是台灣傳統文化之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