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翔萬里
風翔萬里

住在海港山城,患有文化、歷史和藝術上癮的單身大齡女子,分享生活體驗與個人觀點

[觀展心得]江賢二回顧展(一)

江賢二回顧展活動海報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台北各藝文館舍相關的活動都停歇了好一陣子,台北市立美術館2020年幾檔大型展覽檔期也有延期或調整日程。耳聞2020年3-6月於北美館展出的江賢二回顧展很值得一看,藝術家也有許多畫作靈感或命名皆出自西洋古典樂,身為藝術愛好者及古典樂迷自然必須前往仔細欣賞。

此次江賢二回顧展規模宏大,可綜覽回顧江賢二長達55年的創作生涯中200餘件作品,佔用北美館2樓一整層和1樓的一半展覽空間。我自已親炙現場2次,一次是參加北美館舉辦《江賢二:回顧展—春.響音樂宴》;另一次則是在平日上午特意去聽北美館的展場導覽解說。

《江賢二:回顧展—春.響音樂宴》是一場跨界的藝術饗宴,形式結合藝術家談話與音樂會,曲目由藝術家江賢二與音樂家共同選定,由吳亞欣及高炳坤擔任鋼琴與大提琴二重奏,在環繞著江賢二美麗作品的展廳中演出,以呼應此次與古典樂音為題的聯想之作。

《江賢二:回顧展—春.響音樂宴》
藝術家江賢二
滿場的樂迷與觀眾

巴哈的音樂是藝術家每日創作前的儀式。江賢二說:「聽到這鋼琴聲,我好像回到清晨五、六點的感覺,每天起床後我大部分會聽巴哈的這首(平均律)或是郭德堡變奏曲。」

《乘著歌聲的翅膀》是孟德爾頌代表作品之一,歌詞取自德國詩人(Heinrich Heine 海涅)的詩作,敘述在夢境中與愛人乘著歌聲的翅膀,悠遊於恆河岸畔美麗景致的夢幻情景,也是藝術家年輕時經常聽的曲目。

印象派的音樂家德布西音樂風格浪漫空靈,《月光》鋼琴曲,更是藝術家音樂上的初戀。

曲目

1.巴哈:平均律第一號C大調前奏曲

2.孟德爾頌:乘著歌聲的翅膀

3.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德布西:月光

5.德布西:美麗的黃昏


此次回顧展是從2017年就開始策劃籌備、跨時三年的大型展覽,江賢二的畫作大部份皆由私人收藏,二百餘件作品均是逐一向收藏家商借而來,畫家早期的1960年代作品,多數皆因水患淹滅或嚴重受損,僅存數件展出,其中展出年代最早的一幅《淨化之夜》(1965)還是向藝術家的母校師大美術系借展的大學畢業作。

許多展覽有許多連江賢二本人也長達數十年未再得以相見的原畫,藝術家本人說見到闊別多年、久別重逢的舊作,有恍如隔世之感,此次是江賢二首次與北美館合作,也為此次回顧展創作了數件氣勢磅礡、震憾人心的新作。

江賢二年少時,因為個性沉默,不擅交友,很早就與古典音樂及藝術結緣。在很多人還是懞懂少年的初三時,就已立志成為一名抽象畫家。因養病被迫休學的期間學習大提琴,喜歡上德布西的《月光》鋼琴曲,將其視為是音樂上的初戀情人。

江賢二對古典音樂的熱愛持續一生,牽引著創作與人生旅途。連在公車上邂逅的江夫人范香蘭女士,在師大也是主修聲樂和鋼琴。大學時期江賢二為了范女士,也為了聽樂團演奏,經常翹課跑去音樂系聽省立交響樂團排練。大一那年,知名指揮家查爾斯。孟許(Charles Munch)率「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台北中山堂演出,1960年代鮮有海外知名交響樂團來台,造成轟動,江賢二當年只是一介兩袖清風的窮學生,只好天天去聽樂團現場排練,想不到此次觀賞樂團排練的經驗因此造成江賢二創作上的重大影響。

江賢二說,正因為買不起票,他才得以從排練現場一窺偉大音樂從無到有的誕生過程。當時波士頓交響樂團反覆排練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江賢二觀察到孟許對音樂的専注,欣賞孟許指揮丰采和肢體動作,聽他對團員講解樂句微妙轉折,或解釋某個樂段指揮的方式,令江賢二印象極深。孟許舉止優雅,手臂只簡單幅度揮舞指揮棒,溫和舒適的提示細節,在音樂上追求極致純淨,也影響江賢二日後堅持追求澄澈、透明,具有豐富層次表現的色彩。

江賢二說:「我事後回想,不知不覺間受這種音色透明感的影響,特別是弦樂那種一層一層的交織、音色一層又一層的鋪展,後來我的作品用色也傾向一層又一層的透明感。不管日後我的作品看起來似乎是黑暗的、陰森的畫面,它的色彩一定還是很透明的,沒有混濁不清的感覺。」
江賢二說:「如果沒有在現場看到他們排演音樂的第一節時一直重來又重來,應該不會有這種領悟。」…因此他甚至認為「排練」對他的衝擊之大、之強烈,遠遠超過正式登台演出。(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 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

大學畢業後江賢二旅外三十年,無論在巴黎、紐約、加州、台北,他總是將畫室窗戶全部封住,完全阻絕自然光,只靠一盞小小燈泡的微光埋首創作。這樣的習慣維持了數十年,直到2007在台東找到心靈故鄉,才完全轉變成為引入自然光的創作形式,造就和原先風格迥然不同的江賢二畫作。


十件總覽一生的創作

此次特展我個人推薦與多數觀眾反向,從展廳2樓看起,先總覽藝術家一生不同時期的風格,再逐一進入陳設每個系列畫作的展間,感受藝術家每次遷居、各階段的思路、心境及技法變化與轉折。最後在1樓大型展廳,有多件畫家定居台東的晚年,受大自然影響劇變的風格,以及為此次回顧展江賢二特別創作的、大尺寸的磅礡新作,足以在觀眾心底激盪出波濤般的震撼與留下無窮餘韻。

第一個展間集結了江賢二各階段時期的作品,可以一覽藝術家各時期精選的重要代表創作,形式從半具象到抽象,題材、用色、媒材的選擇轉變,以及受到不同藝術派別影響至漸漸發展出個人主義的進程。

1965《淨化之夜》
1968《淨化之夜》

1965年江賢二以荀白克名曲《昇華之夜》為靈感創作作品《淨化之夜》,是此次展出最早期的畫作,也是江賢二的大學畢業作。藝術家一生探索「淨化之夜」長達數十年,在不同生命歷程所創作的《淨化之夜》展現出迥異風格,體現出內在心境的轉變,也成為最經典的系列作品之一。我們從《淨化之夜》(1965)和《淨化之夜》(1968),畫中窗框、桌子、花瓶、水果與自畫像都在同一平面上,沒有景深但仍可看出前後配置順序,可以知道江賢二1960年代作品,深受立體主義、表現主義的保羅克利(1879-1940)和賈科梅第(1901-1966)影響。

1975《無題》

1970年代創作的《無題》是江賢二初到紐約,受到當代新藝術浪潮衝擊,被極簡主義(低限主義)啟迪,試圖融入如彈簧、鋼絲、甚至斑駁鏽痕等工業化、異材質的創作,用色灰暗陰鬱,畫作幾乎是灰黑單色的呈現,但其陰霾下卻還有許多道不破、說不出的呼喊,展現在作品塗層肌理之中。

1991-1999《無言歌》

以孟德爾頌(1809-1847)鋼琴名曲《無言歌》為名的作品,是江賢二1980年代後期發展的作品系列。「無言歌」原意指「沒有歌詞的藝術歌曲」,孟德爾頌藉由音樂來表達文字不足以傳達的情感,如歌般的旋律美妙而動聽。在這幾件畫作則是在棕色的單色油彩基底之上,使用規則或不規則的幾何造形,進行具韻律的排列配置,營造出「空靈、無言與琴音」的美感。

2001《自畫像》
2001《對永恒的冥想》

2001年的藝術家《自畫像》仍能看到有如賈科梅第雕塑的細長身影;《對永恒的冥想》畫盤上的星空,除了可以知道藝術家希冀藝術可以淨化人心以外,對創作還有像宇宙般無邊無際的發想與突破。

2020《淨化之夜》

這個展間還有一件新作,是藝術家回想起年輕創作時寂寞、茫然、淒苦的心境,江賢二藝術園區興建時建築板模拆除的鐵絲為媒材、搭配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佈建成兩公尺框架立體雕塑作品《淨化之夜》。

江賢二說:「我希望觀眾與我一起經歷創作時期的悲傷與苦悶,在展覽結束以前,又回到我的創作初衷。這件作品,讓我回到創作的原點。」

註:內容部份取材節錄自北美館江賢二回顧展導覽書從巴黎左岸,到台東比西里岸: 藝術家江賢二的故事

(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