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翔萬里
風翔萬里

住在海港山城,患有文化、歷史和藝術上癮的單身大齡女子,分享生活體驗與個人觀點

換我來曬書櫃

今天換我來曬書櫃,,這些主要是文字書的部份(混雜少數圖文書),其他漫畫、畫冊、手工書或小誌等獨立出版品改日再另開新篇。

這一批裡最老的書,應該是三浦綾子的《冰點》,很悲慘沉重的故事,對50年前的社會此書應有五雷轟頂的撼動程度,我家這本書可能比我本人還老,從我有印象以來它就一直都在了,後來冰點還有續集,但震撼程度比不上原作,台灣也改編過連續劇,我甚至對小時候1988年華視改編由張復健、谷音、湯志偉、傅娟主演的連續劇還有些許記憶。

冒險推理小說就是幾本福爾摩斯、亞森羅蘋、赤川次郎、阿嘉莎克莉斯蒂和丹布朗撐場面,其實赤川和阿嘉莎我幾乎都是中學時借圖書館的書啃完全套的;中學時還同時啃完了蒙哥馬利《清秀佳人》全系列,但自己一本都沒有買,算是本人的女性主義啟蒙讀物,最近看到前幾年加拿大有新拍劇集《勇敢的安妮》,打算找時間再來重新回味。

身為資深吃貨,絕不能錯過焦桐的飲食經典台灣三部曲《台灣舌頭》、《台灣肚皮》、《台灣味道》,後來也我買了《蔬果歲時紀》、《味道福爾摩莎》,只差最早的《暴食江湖》,新作是《為小情人做早餐》,有很多深刻的父女情感與下廚場景描寫,值得細細品味;其他還收了愛亞《味蕾唱歌》、敖幼祥的《味道》或一些食材歷史科普書。

《網路與書》系列是很棒的深度主題刊物,當時像這樣深入主題、編排精美、全彩印刷的專刊並不常見,小時候口袋太淺沒有收集齊全,個人鍾愛的收藏,其中有一其是《移動在瘟疫漫延時》,SARS時期專刊在Covid-19疫情嚴峻之際也是讀來也是感觸良多。

當代華文創作是學生時期最喜歡的讀物,如小野、歐陽林、侯文詠、鄭華娟、還有劉墉(試問有台灣同學有誰家能躲得過劉墉的攻擊?)等數量都還不少,內容都滿適合青少年,多是育教於樂的優良讀物,有考慮之後可以捐給偏鄉孩子。

借由非台籍人士他者觀點的對台觀察實錄,比如陸生朋友胡俊鋒和劉二囍寫的台灣經歷《台灣,你可以更讚》、《亞細亞的好孩子:一個大陸學生視野下的台灣》、法國人喬鹿《黃色的笑臉》、民視新聞英文主播閔傑輝的《非常jeffery非常台灣》、《從愛上東坡肉開始》、丹布隆《我就這樣哈上台灣》、《哈上台灣夜市》、新井一二二《台灣為何讓我哭》、四方田犬彥《心悅台灣》等作品,可以透過相異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法國、美國、英國、日本等不同國籍人士的眼光所理解的台灣。

此外我也很喜歡帶懷舊色調、真實或虛構的個人史或家族史書寫,可以看到消失在歲月中過去社會的風情樣貌,亮軒《青田街七巷六號》、詹宏志《人生一瞬》、蘇逸平《青春高中鴿子籠》、東山彰良《流》,從作者人生回憶回溯的字裡行間,彷彿可以走入1950、60、70、80年代不同時期的台灣城鄉市井日常,是最理想的時空穿越方式。

工作術、筆記術、吸引力法則當紅時書很多所以也搜羅了不少,這幾年買的書可能都偏向台灣史、藝術史、文化資產建築、社會文化、地方發展、藏書、裝幀、印刷術相關取向居多。印象中好像也有少數藏書出借還流落在別人家,近年很少借書出去,因為太容易弄丟或忘記了。

不過我還是覺得書櫃裡還少了一些書,至少像是早期版本的子敏《小太陽》、田中芳樹中國歷史小說《風翔萬里》(這也是本人網路化名來由)、《奔流》、向陽《臉書帖》、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艾勒里昆恩《Y的悲劇》、志文出版社新潮文庫《名曲與巨匠》、《古典音樂欣賞入門>、村上春樹《村上收音機》…等,我記得明明有這些書的,它們都跑哪兒去了?(疑惑)希望它們快點現身才好。

歡迎各位愛書同好也一起來聊聊自己的選書品味和書櫃心頭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