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拿單
約拿單

周遊中東及亞洲地區主持領導培訓。全球唯一可以用英語、國語或廣東話主講不同測評工具(MBTI®, FIRO®, LEA, SPA)的認證培訓,代表 The Myers Briggs Company® 及 Management Research Group 在大中華地區開辦國際認證班。

解剖MBTI® 第二步(一)

前言

這個系列的技術成份很高,對象是對性格測評有濃厚興趣或已參加過MBTI®認證的朋友。放在馬市做個記錄,將來方便學員參閱(順道拉他們進來)。

MBTI®第二步報告不單對個人性格有詳細的解讀,而且在領導力及個人效能方面提供詳盡的建議。初次閱讀一份第二步報告,你可能會覺得有點複雜。我在這裡嘗試以最淺白的方法剖釋第二步的概念及應用。由於篇幅較長,我會分成七個部份:

第1集 – 起源及基本概念

第2集 – 外向/內向的第二步

第3集 – 實感/直覺的第二步

第4集 – 思考/情感的第二步

第5集 – 判斷/認知的第二步

第6集 – 第二步的應用部份

第7集 – 解讀實踐經驗

如果你沒有見過第二步報告,歡迎下載樣本報告作為參考。

解剖MBTI®第二步:第1集 – 起源及基本概念

歷史、起源

1980年5月5日,Isabel Myers 離開了這個世界。

Isabel Myers (1897 - 1980)

她大半生人都奉獻在MBTI®的鑽研及改良。後人在她留下來的工作檔案當中,發現她有三個進行中的研究項目。第一個是持續改良現有的MBTI®,當年用的還是 Form G。第二個項目是有關類型個性化的研究。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都很獨特,這個世界不可能只有十六個類型的人。Isabel Myers 發現工具的問題項其實可以分類,例如外向與內向的問題項可以分成幾個組別,她因而有一個假設,就是MBTI®類型可以個性化。第三個研究方向是有關變態行為的類型指標。當時接手做研究的人對頭兩個項目比較感興趣,至於第三項,基於商業潛力有限,就擱置了。

剛才提到的第二個項目,輾轉交給另一個專家Dr. David Saunders。Saunders 從最基本的行為科學及統計學做起,將原來Form G 的問題項,再加上Isabel Myers 手稿裡的,及Saunders自己的補充,總共幾千項做關聯研究。簡單來說,他將所有的問題項相互的關聯係數(Correlation Coefficient)運算出來,然後根據關聯性來分組。然後再分析每一個小組各自跟四個傾向的關係,至於關聯性低的就排除在外。Saunders 開發出來的就是 Form J,當時的第二步稱為 J「小組」(sub-group)。但這個產品並沒有推出市場,因為Saunders 後來確診柏金森症,沒辦法完成。

這個項目可以說一波三折,最後轉到另一專家Wayne Mitchell。Mitchell 是一個很有個人意見的人,他把Saunders 的項目從頭再來,最終開發了Form K,將「小組」(sub-group)改稱「子維度」(sub-scale)。如果大家在二十幾年前做MBTI®第二步的話,你就見過 Form K 的報告了。筆者還保留了第一次做Form K的報告,一份24頁的Expanded Analysis Report,當時還沒有中文版。

到了二十一世紀,CPP(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就是The Myers Briggs Company的前身)最終推出了改良版的Form Q ,而「子維度」由 sub-scale 演變為 facet。Form Q 的研發採用了更先進的 IRT(Items Response Theory),信效度大為提高。

基本概念

要明白第二步,我們必須要認識「子維度」Facet的概念。個人認為中文翻譯用了「子維度」有點誤導,因為很容易讓人覺得把「子維度」加起來就是「維度」。其實「子維度」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你把外向、內向的「子維度」相加並不等同你的總體外、內向「維度」。

所以英語版的Facet 就能準確描述「子維度」的概念。Facet的意思就是一個切面。鑽石或水晶之所以閃亮,就是因為切面的效果。所以「子維度」Facet正確的概念應該是性格傾向的某一面,而我們看到的是傾向的某幾個方面,但並不是全部。雖然子維度並不是全部,但能深入反映傾向的某一面,讓我們可以更了解自己的性格。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傾向與子維度的分別。外向、內向的意思是一個人在運用及獲取心智能量的取向(對外界的人和事還是內在世界)。其中一個子維度是有關處理社交關係的取向:外向的人偏好廣度,社交接觸的數量;而內向的偏好深度,社交接觸的深入程度而非數量 。但這個社交關係只是外、內向的某一方面,我們會遇到一些內向但偏好交遊廣闊的人,或是外向但只有幾個深交的朋友。事實上,我們發現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在某些子維度上出現非典型的偏好。

每一個子維度都會呈現三種可能:符合傾向、中間區域或背離傾向。這三種可能的意思是:

符合傾向:是有關傾向的典型行為,根據性格類型,相關行為是可以預期的。例如直覺型的人偏好用抽象的框架來看事物,並進行聯想。

中間區域:相關行為並沒有一個明顯的偏好,一般的原因是由於工作或生活需要,在不同的情境調整相關行為。例如一個內向型的人應該在社交上較為被動,但你發現他有的時候也會主動,在這方面的行為很難看到他是外向還是內向。此外,在性格發展還沒有完成時,我們也會經歷傾向不清晰的時候。

背離傾向:相關行為與傾向相反。一般的原因是工作或生活長時間的要求人表現與傾向相反的行為,而且已成為習慣,達到一個程度連本人也習以為常。例如思考型的人有異議的時候偏好質疑對方,但他在一個講究包容的家庭長大,然後在一個強調和諧關懷他人的機構工作,長時間被鼓勵要接納他人,久而久之,他也不喜歡去質疑別人。背離傾向並非性格變異,只是人在某些方面因後天環境原因而做出調整,這也是符合榮格對性格發展的看法。

MBTI®在第二步增加了子維度的描述,我覺得可以帶來三個好處:

(一)能幫助我們解釋為什麼有一些人會有非典型的行為。例如,一個判斷型的人述說自己在工作上不喜歡按流程做事。

(二)能豐富MBTI®的類型描述。這個世界不只有十六種人,就是同類型的人都有不同。從科學的角度,MBTI®的第一步有十六個傾向的組合,但到了第二步,我們就看到有超過四百九十萬億個不同的子維度組合!

(三)能幫助傾向不清晰的人確定最適類型。理由很簡單,我們多了這些深層次的補充描述,可以更深入了解性格。

我會在第二篇開始說明不同子維度的含義。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