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lin Tsi
Jolin Tsi

靠美食、電玩、動漫、閱讀、產品活下去的 B2B2C Product Manager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產品能力是人生的一個底層能力

(编辑过)

閱讀次數滿了嗎?請點我免費閱讀

之前學完得到 APP 一堂課程《梁寧 產品思維30講》,接下來會依序複習,順便挑選幾個有興趣的單元整理重點心得給大家。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

梁寧是著名產品人,曾任湖畔大學產品模塊學術主任,聯想、騰訊高管,工作經歷橫跨 BAT,與中國知名企業(京東、美團、小米)有長期深度交流。

聽完產品思維課程,不會讓你馬上學會產品規劃、心理學、創新等各種能力,對我來說,是可以幫助茫然的腦子,在產品規劃時有系統且清晰的思維,去洞察用戶心態、發現痛點,是一條路的起頭。希望依序分享的心得除了讓大家認識課程外,也能幫助正在進行產品規劃感覺很茫然的人。


為什麼產品能力是人生的底層能力?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無」到「有」一路走過來,我們現在的一切都是過去所有選擇的總和。這段時間若我們沒有學習的能力,根本就活不到現在,面對各種正面、負面事情,任何情緒都不會知道如何處理。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並造就現在的我們,或許是刻意、或許是無意,但當我開始以產品經理為職涯目標時,才意識到讓怎麼樣的自己面對職場、社交和世界,就像把自己當作粉絲團、 IG 一樣去經營,把範圍擴大一點,把自己當作一個產品去交付。

產品能力是訓練一個人:判斷訊息、抓住重點、整合有限資源,把自己的價值打造成一個產品向世界交付,並且獲得回報。

用產品經理的視角觀察和判斷一個人

此單元是我覺得最酷的地方,沒想到產品視角可以套用在人身上,大部分朋友不是產品經理,所以買課程機率蠻低的,因此想分享此單元內容,希望對你們人際交往會有幫助。

在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時候(或產品),任何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我們的情緒如果沒有經歷專業訓練,一定會被我們最有感覺的那個點牽制著,所以就會有強烈的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差,而在沒有強烈感受的部分,還會有大面積的認知盲點和思維遮蔽。

*主要是由於人們以根據主觀感受而非客觀資訊建立起主觀以為的社會現實所致。

產品經理有一個完整的框架系統來看待產品,有時候可以用這套框架,相對完整地度量底對一個人的認識到底有多少。


人和產品有5個層次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

產品經理看產品的方法,其實也可用來認識一個人:

第一層–感知層(淺層關係)

  • 產品:設計得美不美、質感怎麼樣
  • 人:看到他第一眼時的外在形象、穿著搭配、言談舉止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淺層關係)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角色裡,一直不斷做好每個「角色」,例:和同事相處時,大家是以「同事」角色接觸的。日常我們與人的接觸多半是角色化的交流。

如果是產品經的話,作者說這叫做「只抓表面數據」,這種用戶研究室非常低級的,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產品經理。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深度關係)

一個人的家庭背景、財富、人脈、精神資源等,這些資源會推動每個人,去往不同的地方。例:我們都曾是學生,但同學們會因為家庭背景、第一份工作等,進入到不同系統的不同角色中。

第四層-能力圈(深度關係)+ 第五層-存在感(深度關係)

一個人的內核,就是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

存在感之於人,就像生存之於動物一樣,是觸發情緒和推動行動的開關。為什麼獅子要去咬長頸鹿?因為獅子餓,因為生存條件不滿足,生存需求驅動了他。就像動物與生存一樣,對存在感的尋求,以及不安全感,也在驅動人類找人找事找錢,來滿足自己,去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動物是在奔波和廝殺中強健了肌肉,人類則是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存在感,持續衝撞擴充自己的能力圈。當一個人的存在感滿足了,其實他的能力圈就不會再擴充了,因為擴充能力圈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果你明確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你就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能力圈,改變自己的資源,然後甚至改變自己外在樣子。

此內容跟《原子習慣》(KOBO)一開始所講的一致,你要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開始把重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想了解可以閱讀此篇:

《原子習慣》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2019年最夯自我成長一書 James Clear《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到2019年尾才閱讀到,有種相見恨晚,先前讀過 Charles…medium.com


產品思維,到底講什麼內容

主要有5大模塊,共25講,教我們怎麼看到用戶、傾聽用戶、判斷用戶等:

這套課程是從產品專業視角,來認知人與人關係,或者透過人與人的感知,講如何做產品,不管是不是與產品相關的角色都可以嘗試了解。目前我只有不到一年的產品經理經驗,對我最有幫助的是「同理心」、「用戶體驗」,其他單元對我來說思維層次還蠻高的,我還無法應用在工作上(嫩)。

課程的五個模塊:

梁寧 產品思維30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