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忠
林泉忠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香港《明報》(筆陣)主筆。歷任歷任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准教授、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兼任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富爾布賴特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

鳳梨政治學——適得其反的北京對台懲戒策略

自從習近平主政以來,北京推動的對台戰略是「融合發展」。然而,「鳳梨事件」卻是直接導致兩岸在經濟上局部直接「脫鈎」的舉措,明顯背離了中南海發展兩岸關係的基本方針。此次「鳳梨事件」在策略上的事後效果評估,恐怕已列入相關部門的檢討議程。

中國大陸海關總署於2月26日突然宣布,自3月1日起暫停台灣鳳梨進口,理由是「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介殼蟲)」。事件引發台灣社會的熱議,甚至一躍成為各國討論對中國關係的國際話題。究竟這是一起「檢疫事項」還是「政治事件」?倘為後者,北京的意圖究竟為何?此舉是否經過精準的評估?實際產生的效果又如何?

「鳳梨」在兩岸關係中的象徵意義

眾所周知,台灣素有「寶島」之稱,之所以獲此美譽,乃因台灣物產富饒,無論農、林、漁業還是礦產資源都極為豐富。在農作物方面,台灣早年因盛產稻米和甘蔗,而被稱為「米倉」和「糖庫」。其中「蓬萊米」早於1930年代已聞名日本,琉球石垣島引進台灣移民及甘蔗種植技術,促進了品牌「沖繩黑糖」的發展。台灣還因其地處亞熱帶,土壤肥沃,鮮果四季不斷,除了遠播馳名的香蕉、鳳梨,特色品種的蓮霧與釋迦等,近年來也逐漸進入國際市場而為人所知。

鳳梨則是目前台灣外銷量最大的水果,其中銷往中國大陸佔了逾九成。假若此次「鳳梨事件」是政治考量,北京選擇鳳梨開刀,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實,始於1980年代的兩岸貿易,尤其是2005年以來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新景况,從來不是單純取決於市場因素。2005年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首次訪問中國大陸,促成北京對台降低關稅。到了2008年馬英九上台,大陸更大張旗鼓地以「讓利」之姿,進口台灣南部農產品,以試圖籠絡民進黨支持者較多的南部選民。

隨着中國經濟力量包括市場的飛躍式壯大,北京將打經濟牌運用到對外關係的做法已屢見不鮮,包括近期對澳洲紅酒以及捷克鋼琴開鍘的「制裁」措施。不過,儘管北京近年來加快「以武促統」步伐,軍機飛過台海中線以及頻繁進入台灣航空識別區西南方位等「擾台」動作不斷,然而以台灣農產品作為制裁「台獨」的手段,迄今並不多見。

「鳳梨事件」 無的放矢?

不止於此,今次北京單方面使力的「鳳梨事件」,無論是其意圖還是可能預估的效果,都頗堪玩味乃至弔詭。一般而言,對外關係上的經濟制裁手段,通常需要經過縝密的政策效果評估,因此一出手,必須目標明確、意圖清晰、效果顯著。其成效的評估範圍,不止是實質打擊的效果,還涵蓋對方的反應以及影響。然而,此次拿台灣農產品的鳳梨作為「祭品」,讓人匪夷所思,尤其是發生在過年前蔡英文罕見對大陸人民新年祝福的柔性喊話,以及過年後的人事佈局中,委任了對大陸態度較溫和的邱太三掌陸委會之後。

就筆者的研判,此次北京對台「亂棍揮舞」的「鳳梨事件」,並非無的放矢,而是面對民進黨政權因防疫有成而在台灣社會日益鞏固,另一方面2018年開始推動的一系列「惠台政策」效果不彰的情勢變化,在北京醞釀對台新政策與新策略的當下,拿對中國大陸外銷依賴程度最高、主要產地的選民較綠的鳳梨作為象徵性的「制裁」對象,以測試台灣社會的反應。所要測試的,不止是產地農戶與業者的「慘狀」效果,更包括「失去大陸市場」後對台灣社會思考兩岸關係的影響。

毋庸置疑,「鳳梨事件」的本質並非北京國台辦官方所言的純「檢疫事項」,而是徹頭徹腦的「政治事件」。然而,就筆者看來,如此的「制裁」策略在事先的可行性研究與預判評估方面,顯然不夠縝密,不僅未能達到制裁手段最高境界的「一出招,就立竿見影」的效果,反而因為所傳遞的信息不清晰而打草驚蛇,引發台灣方面的防備,繼而因此調整應變措施,結果反而增加自啃「適得其反」惡果的風險。

亂棍揮舞 效果不彰

首先,未能直接清晰地達到打擊民進黨的效果。北京自從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來,就將民進黨政府清楚定性,視為不與之對話的「台獨」敵對勢力。因此,無論蔡英文政府在防疫方面如何受到世界性的廣泛稱許與推崇,北京仍不願擠出一句客觀的正面評價。自從2020年蔡英文高票連任後,北京採取頻繁「擾台」的新策略,以消耗台灣的軍力以及消磨台軍的意志力。其時,北京官方都會出面直接說明這些舉措就是為了「反台獨」,然而這次使出「鳳梨」這張制裁新牌,卻不僅不直接劍指民進黨政府,甚至沒有提及兩岸經貿必須遵循「九二共識」的原則。

重點是蔡英文當局的反應。面對北京多年來此起彼伏的「制裁」與「懲罰」,早已練就一身應對本領的民進黨執政團隊,由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順水推舟地率先定調為「檢疫事項」,並不慌不忙地表示「將持續透過各種管道溝通」,先是避免了掉進北京「台獨將此事件政治化」的陷阱;又迅即宣布啟動專案機制,投入10億元新台幣的經費,以穩定價格、補貼外銷運費、強化多元加工等作為,降低衝擊。蔡當局的迅速反應,至少目前看不到台灣輿論明顯轉往對政府的批評,其支持率亦未出現清晰的下滑效果。

其次,「鳳梨事件」反而引發國際社會同情台灣及加深北京「打壓台灣」印象的反效果。在面對失去銷往大陸的4萬公噸鳳梨出口的嚴峻情勢下,一方面台灣趁勢積極推動擴展大陸以外的外銷市場,目前獲知在政府補貼下,已促成兩公噸銷往澳洲;另一方面許多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加拿大也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樂意增加台灣鳳梨的進口額度。值得關注的是,「鳳梨事件」在日本引發熱議,甚至出現國會議員等知名人士呼籲「幫忙吃台灣鳳梨」的熱潮,除了在西友超市售賣之外,日本樂天、日本雅虎等電商紛紛上架銷售,如今已預售至5月底,攻佔電商人氣排行榜前3名。預估今年日本進口台灣鳳梨將高達6000噸(去年約2000噸)。

違背習近平「兩岸融合發展」對台戰略

本周四將是日本311大地震10周年,那場災難台灣捐出了超過其他國家總和的賑災金,感動了日本社會。此次「鳳梨事件」使日本網上紛紛出現「是回饋台灣的時候了」等呼聲。台日關係的強化是北京最在意的敏感議題。如今北京草率地拿鳳梨做祭品,卻反而成為強化台日民間親近感的又一催化劑,恐怕是北京政策制定者所意想不到的。

無可否認,大陸龐大的市場與經濟實力,是有足夠的着力空間來打經濟牌,作為應對對方「不聽話」的懲戒手段。然而所有具制裁性質的經濟牌都可能是雙刃劍,如果沒有精準的評估,可能效果適得其反,甚至傷到自己。除了以上兩大「效果不彰」的分析之外,經此沉痛教訓,也將使台灣更積極於「減少過度依賴大陸」的經濟戰略調整,鳳梨業者也勢必為了減低風險,更努力開拓大陸以外的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就輿情的發展來看,此次「鳳梨事件」似乎已增加了台灣社會對大陸的反感。

此外,自從習近平主政以來,北京推動的對台戰略是「融合發展」。然而,「鳳梨事件」卻是直接導致兩岸在經濟上局部直接「脫鈎」的舉措,明顯背離了中南海發展兩岸關係的基本方針。此次「鳳梨事件」在策略上的事後效果評估,恐怕已列入相關部門的檢討議程。無論如何,經此「鳳梨事件」一役,其效果不啻沒有彰顯出「崛起」中國在處理台灣問題上的自信與自若,反而進一步暴露了北京在強化台灣社會對大陸向心力的議題上,仍然陷於不得其門而入的窘態,得不償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