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忠
林泉忠

日本國立東京大學法學博士,現任香港大學香港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武漢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香港《明報》(筆陣)主筆。歷任歷任日本國立琉球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准教授、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兼任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富爾布賴特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客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兼任副教授。

東京奧運與中國「體育民族主義」

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歷史問題」,成為刺激當代中國民族情緒高漲主要因素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中國乒乓混雙的此次「失利事件」而引發的網上「反日民族主義」的躍動,本來也不難想像。重點是如此的「反日愛國」浪潮是否會發生像2005年因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2010年因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以及2012年因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而爆發的大規模「反日運動」?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圖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UeWeSysmQ

奧運會——無疑是現代大眾民族情緒最容易被激發,且最顯而易見的場域。

體育活動作為維繫民眾健康的有效方法或作為個人的興趣愛好,與民族主義本來風馬牛不相及。然而,隨着現代國家的建立與民族主義的興起,國際體育比賽遂成為和平時期激發民族意識最有效的媒介。奧運會作為參與國家與地區最多的體育比賽,自然成為「弘揚國威」、「刺激民族情緒」、「宣泄國民情感」等最為直接也最廉價的民族主義躍動的全球性國際活動。

中國「體育民族主義」的特徵

隨着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打開國門,國人與國際社會的交流與互動逐漸增加,以及「六四」後「愛國主義教育」的強化,中國民族主義現象開始成為國際學術界中國研究的重要主題。其中,中國民族主義在奧運等國際體育賽事的表現方式,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綜觀1980年代以來中國民族主義的發展,由於特殊的政治體制使然,中國的民族主義無可避免地帶有「官式民族主義」(Official Nationalism)的色彩。即使每一波的民間「愛國主義」浪潮乃至運動,並非直接由官方策動興起,其發展也一定是在官方的掌控範圍內進行,即所有社會性愛國情緒的躍動,都必須「可控」。換言之,如何有效地使民間愛國情緒為凝聚政府威信,以及為正在推動的外交政策服務,以起到「積極正面」的作用,是中國的為政者和政策智囊們每每應對國內民族主義浪潮時的基本思路。

「體育民族主義」(Sport Nationalism)指的是體育比賽中所湧現出民族主義情緒的現象。在戰勝對方,尤其是打敗「假想敵」時,民族自豪感容易衝到沸點,然而被高度期待的「必勝」賽局卻以失敗收場,則很可能產生對參賽者的埋怨、「吐槽」甚至引發騷亂。香港回歸前,1986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被看低一線的香港隊爆冷以2:1擊敗中國隊,而取得出線下一輪外圍賽的資格,引發賽後北京工人體育場內外中國大陸球迷的大規模騷亂,即為顯著的例子(五一九事件)。

此次東京奧運中,中國神槍手王璐瑤因未能晉級決賽而遭到本國網民的嘲諷乃至攻擊,則是另一例子。賽後王璐瑤在微博上發了自拍照片,並配上:「各位抱歉,很遺憾,我承認我慫了,三年後再見吧~」就此,一條熱門評論批評她輕視奧運會:「代表國家去參加奧運會是讓你去慫的?」最後在一陣批評聲中,王璐瑤被迫刪掉了該條微博。

中國外交戰略下的「反日」情緒

王璐瑤的「小插曲」充其量不過是「敗者宣言用語不當」,而刺激了部分「愛國」網民的民族情緒,且只是未能晉級,而並非「直接敗給特定對手」,導致未能摘冠。然而,當中國乒乓球手許昕、劉詩雯在7月26日的乒乓球混雙決賽中輸給日本選手水谷隼、伊藤美誠,與金牌失之交臂之後,中國網民對日本的不滿情緒就迅速發酵,而一發不可收拾了。

眾所周知,乒乓球堪稱中國的「國球」。由於中國乒乓球選手在過去多年的國際比賽中,幾乎沒有懸念地包攬各大賽事的冠軍,而被賦予了「神聖」的光環。然而,被寄予厚望的中國選手卻居然以3:4的成績爆冷敗給日本隊,導致部分「愛國」網民終於按捺不住了。

許多中國網民指出日本選手出現了「摸球枱」、「吹球」等違規動作,而伊藤美誠在比賽中似乎帶有「挑釁」意味的表情也被截圖瘋傳。伊藤本人的微博一夜之間招致洗版,大量中國網民的留言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甚至攻擊伊藤的長相醜陋;水谷隼也在推特上聲稱,遭遇「某國」網民的網絡攻擊。

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歷史問題」,成為刺激當代中國民族情緒高漲主要因素的例子,早已屢見不鮮。中國乒乓混雙的此次「失利事件」而引發的網上「反日民族主義」的躍動,本來也不難想像。重點是如此的「反日愛國」浪潮是否會發生像2005年因小泉首相參拜靖國神社、2010年因中日釣魚島撞船事件,以及2012年因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而爆發的大規模「反日運動」?筆者的答案是否定的。

如前所述,中國民族主義具有濃厚的「官式」特徵,「外發型」的「愛國運動」也必須毫無例外地服膺於中國當下的外交戰略。

儘管中日關係早已於去年疫情初期如筆者於本專欄的拙文所預測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不過是一時的假象,「中熱日冷」才是兩國關係的新特徵,然而基於「中美新冷戰」下中國「分斷美日」的戰略思維仍然持續,北京不會讓中國「反日民族主義」繼續膨脹。而沒有了政府的背書,「反日民族主義」的擴大空間自然極其有限。

東奧下兩岸三地的「愛恨情仇」

當下北京所面臨的國際環境的特徵,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已紛紛形成了「聯手」應對中國的「陣線」。尤其是西方異口同聲地「強調維護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在北京看來,就是「明目張膽地干涉中國內政」、「赤裸裸地為『台獨』撐腰」的語境。

在此氛圍下,7月31日當台灣(中華台北)組合李洋與王齊麟在男子雙打羽毛球賽中破天荒地攻剋中國大陸組合(李俊慧、劉雨辰),而成功拿下金牌,導致中國羽毛球男雙無緣奧運會三連冠,反而是台灣獲得本屆奧運會第二金的消息傳來,一些「愛國網民」就不僅僅停留在埋怨中國隊「失誤」的層面了。尤其是「來自金門」的李洋在奪金後,聲稱將「最高榮耀獻給台灣!」,此一表述招來許多大陸網民紛紛辱罵「台獨」,包括「請求祖國趕緊武力統一台灣,要地不要人,謝謝台獨狗!」的聲討。

近年香港因2014年的「雨傘運動」以及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引發大陸愛國網民對「港獨」的一片撻伐,也造成香港社會與內地關係的惡化。2020年北京中央政府為香港引進《國安法》以「撥亂反正」,此舉一方面引發美英等西方國家的激烈反彈,另一方面導致號稱數以十萬計港人移居海外。如此局勢也使香港市民與內地民眾之間的關係日趨緊繃。

如前所述,1985年的「中港(足球)大戰」(該場外圍賽在1986年世界盃決賽周前一年舉行)引發的「五一九事件」,結下了香港與內地社會之間的「體育民族主義」宿怨。如此潛在的「歷史情結」,也使其後每逢國家隊與香港隊的賽事對決,都必將牽動兩地民眾之間的敏感神經。

香港劍擊選手張家朗於7月26日在男子個人花劍項目奪金,為香港摘下歷史上第二面奧運金牌,也是香港回歸中國以來的第一面金牌。在奧運會場頒獎典禮上,升起的是香港區旗,但播放的則是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此景引起在商場圍觀直播典禮畫面的香港民眾噓聲一片,並鼓掌呼喊「We are Hong Kong」(我們是香港)。如此場景如何引發中國愛國網民此起彼落的憤怒聲討,也就不難想像了。

「東奧2020」仍未結束,「體育民族主義」在中國的彰顯所引出的故事與現象恐怕還將陸續出現。中國民族主義透過網民的直率表達,為今年的奧運增添了一道引發諸多話題的風景線。這道風景線如實地反映了中國崛起後,尤其是步入「中美新冷戰」時代中國對外關係的複雜性,也折射出中國大陸社會與境外世界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及長期潛在的緊繃關係,同時也為新時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