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方
劉彥方

形而上下 • 哲學內外 香港大學哲學系

為吃而活,還是為活而吃?

人到底是為了吃而活,還是為了活著而吃?

進食只是為了生存這個想法,相信很多人不會同意。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吞藥丸便可以健康地生活,不用進食,我們會否從此與美食告別?其實這個情況也不需要特別去猜想。近年有些公司售賣一些營養液,據說能夠提供人類所需的所有營養,包括維他命和礦物質。網上有不少人撰文,記錄他們整整一個月以營養液代替食物的經歷。這些人的文章有個共通點,便是他們在實驗完結後,必定是歡天喜地的大吃一餐慶祝,然後描述這些食物如何美味。這個反應我們當然可以理解。工作繁忙時不用吃飯確實很方便。但完全不用進食,生命雖然多了些時間,卻失去了享受美食的樂趣。

不過,享受食物的快樂是否真的很有價值?有不少名人對食物都沒有特別的要求。維根斯坦(1889--1951)是著名的哲學家。他住在一個學生家裡的時候,說自己吃什麼都沒所謂,只要每餐都一樣便可以了。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形容自己:「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讀書。」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曾經流亡海外。那時他很窮,只能吃麵包。有些朋友因此送了他一些錢,希望他可以吃得好一點。怎知孫中山卻把錢全部拿來買書看!

書是思考的養份,而食物則是身體的食糧。哲學史上,思考往往與身體對立。對很多哲學家來說,思考是高尚的,幫助我們追求真善美,而肉體只是一個負累。這個對立,是否合理?進食除了是令我們繼續生存以外,又有什麼其它價值?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