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璇玫
解璇玫

解璇玫 不旅行的時候,散步,聽音樂,讀書,發呆,說話。

言起教育:提出一個問題

(编辑过)
在言起教育和大家談談教育,而我想提出的其實是問題。

在言起教育和大家談談教育,而我想提出的其實是問題。

前陣子正巧遇上兒時玩伴回娘家,便花了些時間聊聊,當媽媽的她前幾日才去參加小三孩子的班親會,老師在公佈學期行事曆時提到在四月會有個市政府辦的學力測驗,眾家長聽到測驗就紛紛詢問:確定什麼時候考?什麼形式?要考些什麼?要怎麼準備?這位媽媽的疑惑是,為什麼到了今天,家長們跟我們這一代的家長還是同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或者該說,實際上這種競爭和比較心態是更甚三四十年前。舉凡運動、演講、語文,只要有比賽,爸爸媽媽都會想讓孩子在可以下手的項目上試試,若孩子有興趣或是有一點點天賦,接下來就加強加強再加強,搞得小孩個個都是比賽高手,不管是什麼樣的比賽。當然,家長沒有空閒或是資源的家庭,或許就會很焦慮於這番軍備競賽。

我自己也觀察這個現象很久了,目前可以提出的解釋是,正如同家暴,這些現象之所以很容易複製在這一代的父母師長,是因為長期的洗腦(可以這樣說),再加上當事人若沒有足夠的時間空間思考理解自身狀況,再花心力去迫使自己逃離情境與修補情緒,去找尋找生命或學習的答案的話,很容易就重複上一代對孩子的期待要求,並且,更強烈、更巨大。洗腦有沒有用?洗腦超有用,每一代的孩子縱使覺得不開心,想掙脫,但是真正能放下或是真正能找到自己的路的,沒有這麼多,也沒有這麼容易,而青少年的很多問題其實就是在搞不清楚自己要什麼或是自己適合什麼中滲透出來,有時候,夾雜著外力(老師、家長)的強烈壓力,在角力過程中被撕裂、被傷害,或,傷害自己。

從教師方面來說,師培是否適切地可以達到目的也是可以探討的部分。我的教師朋友跟我說過一個例子,教學方法較為開放的他,有次被一個導師約談,原因是小孩客訴老師上課一直問問題,他們覺得沒效率又很煩人。「為什麼不直接講課就好?直接講答案不是比較快嗎?」小孩和導師都一致這樣認為。導師的意思是課堂順利進行,大家不吵鬧不就是好的上課樣態嗎? 那時應該是108新課綱開始制定宣導之際,朋友講了很多教學理念和認知科學與學習方法的內容(當然不能打動這位在師大就學六年的導師),最後悠悠說了一句:「這些方法和理論都不是我講/發明的,有很多師大老師在演講研習時都這樣提出的,我也是學來的。」結束了一場失敗的溝通。當年師大是唯一師培中心,進去的學生無罣礙就是以當老師為業,對於教育/學習的意義與教學工作的中心是「人」這件事似乎不都是有著一樣的標準,更遑論教學到最後演變成績效比賽的結果,有幾個學生上第一志願才是最重要的戲碼到現在還是可以看到,還是有老師會跟學生說念哪個系沒前途你為什麼要去唸等等。

然而,總是有逃脫牢籠的孩子,從反服貿到太陽花,還是有年輕人可以跳脫框架,而在如馬特市的論壇上,也可以看到有許多有思想有論述,有行動力的人們。但不可諱言的是,也有太多不是這樣的人,才讓風氣、輿論,與文化都有著巨大的沈痾,讓教育在績效、功利或是金錢的壓力下,達不到應該有的效果(還是該說稍微理想一點的狀態)。

為什麼呢?我們又應該怎麼努力呢? 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這是我想和大家討論的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