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Sun
JimSun

Human race is overrated, save climate change!

一次拍大教堂与森林公园的经历

📸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上册) 提到了三个摄影的原则 NY1摄影三准则 ;于是我想基于这些原则对我以往的摄影作品进行批判性的审美活动,提供一些向过去的思考
根据你已学到的基本原则,对照每幅照片向自己提问:
1.这幅照片的主题是什么?
2.摄影家是怎样把关注点集中在被摄主体上的?
3.摄影家为了使画面简洁,做了些什么以及没做什么?

这些照片的背景故事

这是应该是一卷2019年年初拍的照片,前半卷是我在徐州的一个大型公园游荡拍下的,后半卷是我分别在广州的森林公园和圣心石室大教堂拍下的。

今天整理照片发现了这一卷照片,我记得这应该是使用 Nikon F3 机身 + 50mm f/1.4 镜头拍的;胶片应该是柯达。翻了一下发现拍的有许多问题。主要是镜头焦段的选择、快门速度的控制、光圈的设置这几个基本功没有做好,所以产生了许多可惜的照片。

Nikon F3

基于原则对照片的评价

由于是基础的摄影原则评价,所以会尽量保持照片的原样:不裁剪不调色

A. 关于镜头焦段

对于35mm胶片的单反相机,50mm焦段的镜头可以说是“标准镜头”,它接近人眼的视角,不会过于宽广(容易引起透视畸变的广角镜头),也不会过于狭窄聚集(长焦镜头)。虽然是不错的一个焦段,但在看我的一些照片时确实会暗想:“嗯,在这种情况下还是用专门的广角/长焦镜头比较好。”

比如 图1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广州的石室大教堂的内部,恢弘大气的教堂在 50mm 焦段下显得有些局促。看到这张我就在后悔当时为何不换一个广角镜头来拍摄。

这张照片中的主角是教堂的建筑特征,如拱形屋顶、彩色玻璃窗、水晶吊灯;照片里基本涵盖了,但还不够。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照片左侧的石柱在这个画面中为了进入画面被迫挤压重叠,无法拍出之间的间隙。同时上方的屋顶的可视角度也非常小,没有更多的角度。而这些窘迫的画面都可以归为焦段选择失误的原因上。

由于囊括的内容不多,图1 整体画面比较简洁。画面截止在了座椅的顶边缘,只把人来人往的画面拍摄进来。同时水晶吊灯也形成了一条透视的线段指引目光向教堂前部看去。

图1

拍摄一段拱桥的 图2 遇到了相同的问题。画面被石桥占满了,观者看不到水的身影,只能看见一截无趣的石梯。

也许是当时靠近石桥是为了拍下它陡峭而且高的特点,同时能拍到细节。可是我没有考虑到使用标准焦段如此靠近的拍摄将会面临的后果:有桥无水(背景)。我们可以从右侧的柳树一截看到桥的两侧是由许多柳树等树木组成的风景线。我没能拍下它们导致了画面的枯燥,同时令主题变得迷茫:把桥从景色中脱离出来,想表达的是什么?这个公园里的桥本身是否有一定的故事性/特殊性使得主题丰富呢?

我无法回答。于是这张照片变得很尴尬。简洁在此处不是优点而变成了缺点。

图2

B. 关于快门速度和光圈选择

目前我对光圈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只是大概了解到大光圈与小光圈的景深、进光量有区别。

图3 是一张光圈选择错误的案例,这是在森林公园拍摄的一些在运动的游客。我相信我应该是开了 f/2.8, f/2 左右的大光圈拍摄出来的,这是因为从画面就可以判断出来:

  1. 从树的倒影可以看出当时是下午阳光充足的时候,所以自动测光的快门不会慢。画面也不像是手抖造成的。
  2. 聚焦是在自行车前轮的距离,而自行车后面的女生已经模糊不清了,可以判断这张照片的景深有多小。

这张照片的主题是拍下人们运动、休闲的样子以及把公园树木的风光拍下来,需要大景深、距离感才能体现出前面的两点。而同时照片也不缺少光照,不用考虑快门速度太慢的问题,于是在这个情况下很明显需要使用到小光圈,如 f/8, f/11, f/16 这种。

接下来说一下画面,我是在马路边上首先举起镜头等待有人骑自行车经过的时候迅速按下快门的。背景是分叉的两条路,被骑行的人分隔成了两个画面,右侧有一些上坡的人。在这个画面中骑自行车的人占的画面太多了,将马路的分叉口挡住。更加好的做法是往后靠,尽量找到一个高点可以俯视行人,这样分叉的柏油路、树木便会成为主角,而行人将会是有趣的点缀,配合着路面上斑驳的夕阳,画面会更加美丽。

图3

图4 和 图5 是两张有意思的巧合。我在拍摄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教堂内的光线昏暗,使得我的快门速度降到了 1/60 以内,于是手抖使得画面变得模糊。但成片其实有些意思,首先是 图4 里的彩色玻璃在手抖中形成了光的轨迹,教堂建筑结构也在抖动中变得重叠、透明,结合宗教的主题令人开始遐想一些有关神灵的画面。

图5 里的主角是我的朋友,我当时觉得光线挺美的于是偷偷抓拍下她的侧影,可意外的是快门时间太长了(拍之前没注意)于是形成了这张照片。看起来有一些灵魂出窍的感觉是吧?同时这张画面也是比较整洁的,近处和远处的木长椅作为前景和背景,烘托出教堂里宁静、安详的氛围。女孩坐在长椅上似乎在思考、祷告(其实在玩手机)。教堂外的阳光投射在她身上,她在思考什么呢?

图4
图5

C. 我觉得还行

图6 中,巨大的榕树展开占满了整个天空,对岸的乔木在透视效应下变得渺小,更加映衬面前这棵榕树的壮观。

这一张也是50mm焦段,但画面刚刚好,从地面的鹅卵石到顶端的枝干,主要的内容囊括在画面中。同时这也使得画面简洁,关注主题。画面的景深足够大,如果光圈再调大一档或者缩小一档应该会更好一些。

图6

图7 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张,发挥了50mm焦段聚焦画面的能力,将教堂的正面拍摄下来,类似图6形成了简单有力的主题画面;排除当时现场附近的游客、商家等内容,将教堂剥离出来凝固在胶片里。虽然有一些线性畸变但也是无奈之举(也许以后可以考虑找个同高度的机位?)蓝色的天空与泛红的花岗岩形成颜色对比,突出塔尖的高耸尖锐。

图7

思考

从这一卷相片中建筑物的照片我开始理解到广角镜头对于风光、建筑物主题拍摄的重要性,以后如果出行目的地是这一类有“大场面”的目的地,出行前应该考虑带一个广角镜头。同时在按下快门前我也应该再次确认光圈是否符合画面主题需要的景深要求,以及对于慢于 1/60 的快门要考虑使用三脚架或者放置在一个稳定的平面上。

图4 图5 也令我惊喜画面移动可以带来的光彩效果,慢门摄影是一个很新鲜、有趣的未知领域。在个人出于兴趣拍摄时可以尝试拜托学院派的审美标准,犯一些有趣的错误,变得更加有创造性,不死板。


欢迎交流摄影,可以在 Notion 页面 comment.

我的更多摄影作品请看我的 Instagram: @1thousandseventy1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