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渝
张家渝

A freelancer in Beijing. 著有《麻辣人世间》、《爱这个世界,虽然它不够完美》。

英游记系列 把人当人


本文来源:《爱这个世界,虽然它不够完美》秀威资讯
伦敦 PORTBELLO 古董街附近,墙面上的这宣传画引起这哥们和我的注意。墙上是英国歌手Joe Strummer的名言:没有人民,你什么都不是。 张家渝摄。

“噗噗……”“刷刷……”

当我从楼下上楼到房间时,听到屋内响声不断。才几分钟,女房东Wini就开始在我的卫生间里喷清洗剂、拿花洒猛冲。这个已经有了两岁大孙子的老女人看上去没那么老,动作麻利、态度坚决。

她对我说得最多的话说:“Keep xxx clean”。实际上,我的屋子并不脏,所以我疑心这位护士大妈有洁癖。一个例证是:A回中国了,B想从楼下换到A的房间,Wini说可以,但得等装修完之后再说。B说可以不装修。但这个倔强的女人说“Absolutely”。

每半月,我房间外的栏杆上就会放着干净的浴巾、床单、被罩。我对Wini说,一个月换一次就行了。她的回答是NO。

我猜想,我的读者应该认为这个房东有问题,一如我刚开始的想法一样。在伦敦出行一个多月,所见所闻让我才释然,不是Wini有问题,而是我们有点小问题。

记得我在2013年12月12日一下飞机,在机场边检时,见前面的中国人一亮护照就过了,可我一亮护照却没让过。壮硕的女边检流利地说了一长串英语,我立马就蒙了,“Pardon”后再听一遍也是蒙的。她于是不再办公,从小亭里出来,带我走了几十米“健康检查处”,再把程序说了一遍。服务之热情,让人感动。

在伦敦,公交(包括地铁)出行当然是最方便的。而在我住的Harrow附近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一辆出租车(当然,这跟要预约有关)。我刚到伦敦几天就去Kenton站办公交卡,黑皮肤的女工作人员很热情,不过指着闪着屏的电脑说,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坏了。我面露难色。她热情地说,“你可以坐一站火车到下一站去办,就两分钟”。其时我一张卡也没有,她补充说:“免费坐,然后再回来”。那一刻,我感到了资本主义的人性光辉:为他人着想。

当天下午,我需要到TSB银行开户。见路边有一家银行,就进去问路。柜台里办公的一个帅小伙立马停下手中的活儿,口说了一阵,见未尽其意,便说“稍等”。几分钟后,他让另一个同事拿着一张谷歌地图打印件邀请我坐在大厅里的小桌旁细说方向。注意,这家银行跟TSB银行是竞争关系呢。

有时候想想,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其实有一种特别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在大街上或车上向一个陌生人求助。在伦敦,外来者最常做的事就是问路。在我的多次问路经历中,得到的都是热情的回答。你会经常看到对方拿出手机来,向你确认或为你查找,而很多时候,他们也在赶路。有时候,你问的是屋内人,对方有时会走出来,认真为你指方向。

为什么会这样?这种我们曾经熟悉的人际关系虽在中国大陆不常见了,却怎会在伦敦等海外城市延续着呢?我想了很久,觉得它其实就是服务意识,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而其背后更深层的理念是:把人当人。

   “把人当人”当然不是虛的,而是实打实的。比如,在伦敦,几乎看不到斑马线的,但有红绿灯,且有专为路人设计的按钮。非常方便。一旦路人通行绿灯一亮,机动车往往大老远就停下来。同样,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常见的是机动车等待行人通过。这其实就是“把人当人”的态度表达。

    此前有新闻称,2009年11月,英国伦敦市斥资500万英镑在繁华的牛津广场划分修建出新型“对角线型”人行道,车辆停下时行人可以走对角线直达目的地。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表示,希望此创举能有效缓解伦敦地区交通拥堵的情况。但明眼人能看出,还是行人优先嘛,这可不是用的小钱。

     在伦敦街头,骑自行车的人极少。我一上网查,最便宜的自行车都要50多镑,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当然比中国贵。但从伦敦交通费来说,也不算太贵(50镑也就能坐公交地铁连续出行十天)。那为什么少人购买和骑行呢?后来,我在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拿到一本《留英生活指南》,才明白了。上面这样写着:

如果你打算在英国骑自行车,可能的话可以参加“熟悉在英骑车情况的课程”。这些课程有时由地方当局提供。他们将告诉你如何安全地骑自行车,因为在英国大部分城市没有自行车专用道。此外在英国骑自行车,你可能会被要求穿戴全套的防护用具,包括骑行服、头盔、照明灯等等。一旦被交警发现你的设备不符合规定,特别是在交通繁忙的地区,你可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处罚。

正如上述文字说的那样,我在路上偶见的骑行者,确是全副武装的。相信看了介绍,没几个到英的中国人想去租,更不要说买自行车来骑了。我猜想英国人和我们想的一样:太麻烦了,还危险。

其实这一举措看起来特别无理:你管人家怎么骑自行车呢?人就不想买装备,怎么地?但换位想:人是不能把生命当玩笑的。所以,制度设计上来说,认可了人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今年1月,英国报章有一条新闻标题是:《疯了……一司机双手抱头开60迈:影像为证》。

报纸截图。

看起来,这哥们是在炫技,似没啥错。可是英国的警察却不是这样想的,罚他禁驾12个月。显然,当你不把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时,别人可当回事了。更何况,这样的行为可能报销他人的生命。 有时候觉得为了一个人的生命,祭起一些大棒政策,似有些夸张。但实际这也是有内在逻辑的。我最近读到的一本探讨工业社会的书里,社会学家Heber Spencer(1820-1903)就认为分化、整合是它的重要特征:因为会计、牧师、清洁工、教师、矿工等因商品或食物而相互依赖,所以他们就在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非机械性的关联。 从这个意义上说,因为工业大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就发展成了一个有机社会,而伴随着的文明程度的提高。 1月18日,爱丁堡失踪的3岁男孩Mikaeel Kular的尸体被警方找到。前几天报道称被母亲弄失踪后,警察和当地的志愿者共数百人在加入寻找队伍。而苏格兰首席部长Alex Salmond 听到尸体被找到后说,“这一新闻让我们都心生恐惧。苏格兰内外的每一个人这几天都纠着心”。而在当天上午,BBC、ITV等电视台都对尸体找到进行了直播,更夸张的是,还动用了直升机!

这不过是现实版的《拯救大兵瑞恩》,只不过是和平时期的拯救与寻找。而不顾代价的背后是浸润于社会每个细胞的人本主义。

图片说明:在国王学院的Guy’s Campus,校园内花园里的一张凳子,刻着思念。在伦敦,不少建筑上都刻有人的名字,以示纪念。 张家渝摄


反观国内显然不是这样的,某地发生矿难,死了几十人,你有见过几次直播?所以我在2013年1月2日发了如下的微博: 

#新闻价值观#在全球化、网络化的年代,是不是新闻价值要改一改? 比如重要地点发生的是新闻,不重要地点发生的就不是新闻。真应该倡导全球同此标准了。 比如光山有学生被杀,与北京一学生被杀,其新闻价值是一样大,全国都按头条对待......北京下暴雨淹死人,与重庆一个乡村下暴雨淹死人,同等重要。

到了伦敦后,我倡导的理念实际早已实现。正是因为有“把人当人”的基本理念,我们会轻易发现,伦敦真是一个杂居城市:它是全球文化最多样的城市(说300多种语言),而30%多当地人不是在伦敦出生的。

在城市,你可轻易看到大量印度人、华人。我居住的哈罗,就有大量印度人开的快餐店,而中餐馆也有好几家大型的。我去住处的一家超市,售货员说他来自Bangladesh(孟加拉国之一),已经在伦敦工作了五年(中国人能拿这么久的低收入工作岗位签证吗?)。认识的另一个朋友,则是2006年从波兰来伦敦工作,原因是“这儿收入是波兰的四倍,物价却只是两倍”。欧洲其它国家,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多为英联邦Commonwealth of Nations成员),到英国来仿佛玩似的。而他们不少人从此安居在英国。

在伦敦这座城市里,于是,你能看到,开公交车的、地铁服务员中不少是黑人,而在BBC,晨间、日间和晚间的主播都有黑人。香港的李嘉诚更是标杆。据媒体报道,近三年来,其子李泽钜操刀已向英国投资1300多亿港元,掌控了英国水、电、气三大基础产业,英国人称他 “几乎买下了英国”;而在整个欧美地区他更是砸下了超2000亿港元的投资。

这都不算。你去看看英国女王的条目,感觉真是杂乱(国别、背景)成婚,比如维基百科“维多利亚女王”中的这条介绍:

维多利亚的父亲是肯特与斯特拉森公爵爱德华亲王,他是当时英王乔治三世的第四子。她的母亲是肯特公爵夫人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主维多利亚,是一位德国公主。公爵夫人的兄弟是比利时第一任国王鳏夫利奥波德。肯特公爵在1818年与肯特公爵夫人结婚,他们的唯一子女,维多利亚于1819年5月24日4点15分在伦敦肯辛顿宫出生。

而“伊丽莎白二世”条目的介绍是:她出生在伦敦外祖父母的家中,她的曾祖母是来自丹麦亚历山德拉王后,祖母是玛丽王后。她的父亲当时还是约克公爵,10年后成为国王乔治六世

从皇室来说,婚姻往往要跨国别,更不要说普通百姓。这从另外一方面佐证了人人平等(而非以国别、身份视人)。当然,平民出身的凯特能成为当代王妃更有说服力一些(或有人别有用心地想到了文成公主。这个,有真爱么?)

于是,在伦敦生活,“和谐社会”或是较精准地概括。这一概念在中国算是广为人知的政治话语,在伦敦,却是它真实的显影。

比如,GP注册(General practitioners意为全科医生)就是英国国民健保制度(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尊重个人的表现。即使中国不是英国的“医疗互惠国”,但只要在英国学习或居住满六个月以上,就可免费登记注册。而看病是免费的(牙科等除外),按处方购买药须付费。这和美国有很大不同,在英国访学和旅游,一般都不用掏钱去购买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因为治安良好)。

此外,“把人当人”一系列的表现还有:在银行开户,除了需要提前预约显得比较麻烦(换位想,亦是节约客户的时间)外,服务是一对一的(对方从柜台里出来,坐在大厅里专为你服务);在公交车上,亦专门有红色STOP键,到站前方便乘客提醒司机停站;公交车站牌上更有文字提示,想要了解此趟公交身在何处,发短信可知;在你购物或消费后,“谢谢”之声总是会送给你。

除了态度,“把人当人”其实也是有温度的。比如2013年12月31日,数万人在泰晤士河畔看跨年烟火表演。散场后,一大景观是游人与现场的警察们合影留念,他们是来者不拒的。而1月1日凌晨的地铁、公交(不少是通霄)都是免费的,方便那些在新年凌晨回家的人。

在伦敦,最大的连锁书店WATERSTONES (水石)有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就是店员们对值得推荐或说明的书,手书意见和建议,还签着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服务很有个性,亦有温度。

当然,在伦敦,并非处处是到位的服务。比如,公交站牌上的站名往往少写了很多(官方解释是公交站牌很小,但站太多)。地铁路线图在每个地铁站都赠送,且每隔几月更新(主要是各站的营运时间有变),但部分标注还是有问题(如Watford Junction标注为Overground的终点站,其实不是的)。

又比如2013年年末,英国遭遇大范围洪灾,13万户受灾严重,而在圣诞节前后有15万户断电。而断电的一个原因是电力公司很多职员放假过圣诞去了,电话报修中心根本招架不过来。一个受灾户说:‘我每两小时打电话给电力公司,但没有任何回复”。《独立报》旗下的《I The Essential Daily Briefing》在2013年最后一天用了黑底白字封面大头条,

题为“Power Blackout Bosses’ Profit Bonanza”(权力让渡让老板们富得流油),李嘉诚的照片赫然在目,导读第一条就是:李嘉诚用1.35亿英镑购买电力公司,却挣了10亿英镑,却还解雇了工人。

报纸版面。

记得在今年一月,另一家媒体报道,一人发病拨打999急救电话,却是三小时车才到,但人已经死了。这人住在乡下。报道中刊发了猛烈的批评意见。 举这些例子只不过说明,世界不是那么完美。——可不是吗,天堂里,你还得被上帝监视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当这个社会中发生了不把人当人的时候,媒体和公众就应该站出来呐喊、控诉。这一月来最猛烈的一个例子是:黑人青年Mark Duggan于2011年8月4日Tottenham 被警察开枪打死,当时他身上并没有武器。而今年1月,警方宣称他是合法打死的(lawfully killed),于是抗议、游行连续多天通过BBC、报章呈现出来。首相卡梅伦不得不站出来喊话:“请大家尊重司法”。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理解我的房东的那些看似奇怪的行动了吧。她不过是认为,你应该过更洁净的生活,就像其他人一样。 可是,“把人当人”,四个字,或许耗尽许多辈人的一生,仍只是一句标语。                   20140106-18  31 Kenton Lane  Harrow London HA3 8UH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