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渝
张家渝

A freelancer in Beijing. 著有《麻辣人世间》、《爱这个世界,虽然它不够完美》。

快评: 新冠疫苗接种,要以可控的安全性为前提

  



自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以来,疫苗成了人类最终战胜这全球流行病的“最后一根稻草”。各国或多国开始疫苗研发的角力。与之相伴的是,好消息与坏消息总是此起伏起,搅动期待健康生活的民心。

    据媒体报道,我国已有13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其中,共有4个疫苗进入了III期临床试验。共接种了约6万名受试者,未收到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疫苗的不良反应都在正常范围内,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其中,浙江多地冠疫苗开始预约引发关注,公布的疫苗价格为2剂次,间隔28天,价格为200元/支(瓶)。10月22日,北京商报报道称,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即使在浙江省内,除绍兴、义乌等个别地区,金华、宁波等大部分地区的普通民众依然无法预约接种新冠疫苗;而北京、上海、大连、青岛、武汉等地,均未开放新冠疫苗接种。

    与之相伴的坏消息是,当地时间10月21日,巴西政府宣布,英国牛津大学研发的新冠疫苗项目在巴西的临床试验中出现一名男性志愿者死亡。这是目前全世界各种新冠疫苗试验中报告的首例死亡病例。不过,死亡原因却如“罗生门”:巴西媒体此前报道该男士因新冠并发症而亡。而英国《镜报》报道称,这名志愿者是“在被注射安慰剂后死亡”。《太阳报》也提到,与试验相关的消息来源透露,该男士接种的并不是疫苗,而是一种良性的安慰剂。而事件的当事方并未透露相关详情。

    应该说,人类战胜疾病的决心与勇气是值得高歌的,“只示速效,不讲安全”的策略却是要不得的。我们必须得承认,人类对新冠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对疫苗的研发尚处于“进行时”,对其效果并不那么确定。以牛津大学疫苗研制来说,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7月15日报道,牛津科学家认为,他们已经在新冠肺炎疫苗研制中取得突破,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疫苗引发的反应可以针对新冠肺炎提供一种“双重防御”。不到两个月,因英国一名志愿者出现不良反应,由英国牛津大学和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共同研发的新冠疫苗三期临床试验已暂停。当地时间9月8日晚,阿斯利康宣布了这一消息,并表示这是常规操作。

    正是基于疫苗安全性的不确定性,10月21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出席东南科技论坛,在专题报告“新冠疫情形势与防控策略”中指出,在中国境内一般来说,普通老百姓感染病毒的机会很小,暂时可以不必考虑接种疫苗。不过,他的一些说法有些矛盾,比如明确指出,“目前,中国新冠肺炎疫苗还未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却又提出接种新冠肺炎疫苗优先考虑防止新冠肺炎病毒输入中国的第一道风险的“守护者”们,包括海关、边防口岸、从事与疫情相关工作的医务防疫人员等;病毒感染人群中,可能造成死亡率较高的,如老人和有基础性病变的人群,也应考虑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世卫组织将“疫苗”定义为“意图通过刺激产生抗体对一种疾病形成免疫力的任何制剂。疫苗包括诸如灭活或减毒微生物的混悬液,或者微生物制品或衍生物”。对新冠疫情来说,疫苗亟需解决三个问题:疫苗是否安全?接种疫苗后是否一定产生抗体?产生抗体后是否就能不再感染?这些问题中,疫苗本身是否安全, 接种后是否能给民众安全保障,都应是首先要考虑的。

    就目前的研发进程来看,完成“三期临床试验”是必选项;接种后持续观察也是重中之重。要知道,今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的一篇研究文章得出一个关键结论: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其免疫抗体可能并不能像之前流行的SARS和MERS那样,在体内持续一年甚至几年,而是存在短短几周之后,抗体水平就急剧下降。患者可能无法建立对新冠病毒的长期免疫力。自然免疫如此,强制免疫未见得会更乐观。

   浙江省在疫苗接种中力拔筹,但少有人关注到:10月20日,该省疾控中心科研信息部发布了“评价新冠灭活疫苗与四价流感裂解疫苗在18-59岁成年人中联合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伦理审查会议结果通报”,审查结果是“必要的修改后同意”。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