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克实
姜克实

日本近代史专攻。日本冈山大学名誉教授。從事日中两方战争档案史料的学术考证。以正学术风气,留真相于青史。

 国军的档案记录中的平型关附近战斗 对高桂滋师行动的考证

本文利用原始档案资料,考证还原了平型关战役初期(9.23-25),国军各部在平型关前线的守备位置,和战斗过程。纠正了后出战史记录中的几个错误,并提出了笔者对高桂滋师(84D)与晋军郭宗汾师(71D)间历史葛藤问题的见解。

2.4.1 22-24日、 国军的防御部署和作战记录

在平型关战役的史料群中,不同于几乎不存在任何有关作战的文字记录(除部分国共间的电报往来)的共产党平型关大捷,国军方面存在着许多种师至集团军级的战斗详报,及会战总结,纪要等。还保有着大量电文,报告等原始资料。以此还原各部队的战斗过程并不困难。资料可分为两类,一是电报,报告,命令等原始资料类,二是数年后,对原始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解释后补呈的战斗总结,报告类。后者的代表有1939年8月21日,《曲宪治转报阎锡山关于平型关战役经过要报呈》同日补呈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平型关会战纪要》,1942年2月23日补呈的《第六集团军在晋北平型关会战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案卷号7277),1945年陆军大学校印发的战史教材《平型关会战讲稿》,1966年国军战史丛书《抗日战史/太原会战1》等。都属于第二级史料类的战斗总结报告。基本都是对原史料的选择,排列,解说部分不多。体裁严谨,材料应是阎锡山第二战区保管的各种电报,报告等,经编纂者之手整理归纳构成。

由于原史料(战斗过程中的电报等)的文字表现,记载内容,前后关联等并不一定明确,清晰,多有误植,含混处,之后对此进行解读,分析,编辑时就容易出现错误。这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即后出的战史综述类文章中,既使体裁严谨,也容易出现史料的解释,编排错误。经笔者的对比分析,有关平型关战役的后出史料群中,也有这种错误存在。属于后来的编排者的判断失误。由于此几种后出文献,都是通観全战役的综述,所以对之后的研究者,参考者影响亦不浅,很少有人再查对原始资料核实。本节中,笔者有意将其内容与第一级原史料对照分析,指出其错误所在。并启迪一种研究的方法,即不能迷信即成战史的权威记述,在战史记录的事实認否上出现矛盾,争议时,应返回到第一级原初史料处进行核对,找出错误原因。

平型关战役前的形势

按1939年8月21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驻渝办事处主任曲宪治递呈的《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1]一文,平型关战役前广灵附近阻击战中,

“第三十三军(孙楚部)控置于广灵(七十三师刘奉滨部)、灵邱(独立三旅章拯字部〉、大营(独八旅孟宪吉部)一带”。“十七军(高桂滋)之八十四师(高兼)及二十一师(李仙洲)等部”,先后集结广灵。即以十七军配备广灵北方,七十三师配备广灵东方各阵地,并以汤恩伯指挥广灵方面之作战”。

广灵战斗中,第十七军大山及火烧岭阵地被敌突破。高军( 17A )退向西南王成庄,赵璧村一带(灵丘西北约 25 公里), 21 日后转进团城口,军部,师部进入大营镇北方上台村。另一部刘师( 73D )在广灵战斗后退向广灵南方直峪,与在灵丘独立三旅章拯字部协同阻击日军南进,激战结果刘奉滨师长负伤,章旅第四,第六两团损失殆尽,灵丘失守。刘师遂向平型关口方向撤退。进入平型关口两侧阵地设防,师部进入平型关后方前所村(平型关口西南约 8 公里)。

斯时预定平型关阵地之配备:系令七十三师占领平型关南之马跑池,经平型关至东跑池南侧之线。 十七军占领东跑池经团城口、西河口至西河口西北高地之线。十五军(刘茂恩〉占领大坪村〈西河口西北),经凌云口至北楼口之钱。以孟旅(拟将来由工事线上撤回集结于大营)为总预备队[2]

为什么晋军第七十三师,总是与高贵滋第十七军所部一同布防?按《平型关战斗我军指挥系统表》[3](9月20日)可知,此时第七十三师与高桂滋第十七军(84D,21D)同置于前敌总指挥汤恩伯麾下(9月15日后有第六集团军副司令孙楚接替指挥),属于一个命令指挥系统,所以不仅广灵火烧岭战斗时一起作战,退守长城线时,也与第十七军八十四师,二十一师一起担任从东(南)向西(北)的平型关长城线布防。

此时,平型关一带防线中,仅后加入的孟宪吉独立第八旅属于晋军第三十三军(孙楚军长)指挥系统。该部原是大营镇的第六集团军(杨爱源)预备队,平型关战斗前担任蔡家峪至平型关附近的道路破坏,构筑工事等任务。由于日军迅速到达,该部仓促撤入关内,之后在上司孙楚副司令命令下配属给第七十三师长指挥,进入其师左翼阵地。

前述《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中出现的第七十三师守备地“马跑池”,核对地图是“马跑泉”之訛,地点位于平型关口东方约7公里处关内,与关外寨沟可连成东北西南一线,按后出七十三师战斗详报记录,此一线是七十三师守备地域的起点。以此判断,平型关口东侧高地(日军称三角山,激战地之一)是师长代理王思田(刘奉滨在灵丘战斗中负伤)指挥的第七十三师守备地域。配属给七十三师的孟宪吉独八旅,此时进入第七十三师左翼。其部署内容可见第七十三师战斗详报:

“师拟在兑子山张家庄以南高地之线占领阵地协同友军歼灭进犯之敌”。“第一九七旅(缺梁团之三营)由寨沟关沟沿长城西跑池以南高地之线占领阵地并与左翼独立八旅郎团密取〈切〉连栔〈契〉协同歼灭进犯之敌。以一部在白崖头以左严行警戒并与葛旅〈73D212B〉密取连栔[4]



即 22 日夜进入战斗时,自平型关东(日军称三角山)至西侧接跑池口一线,是晋军第七十三师的守备地段。线上跑池口归独八旅 623 团(郎春生)负责坚守。跑池口为起点经大南山高地至线洼梁隘口,是独八旅的守备地段。第七十三师的右翼境界,按当初计划位置于冉庄以东兑子山( 212B ),由于八路军一一五师 22 日进入冉庄,此一带(东长城,冉庄)被划给一一五师。二一二旅作为七十三师预备队,移动到关口正面的一九七旅背后。其变换后的部署,《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纪要及经过》中有如下记述:

二十一日,七十三师…占领阵地如下:右自马跑泉(平型关东南6公里)至关沟,小西沟(西跑池南)之线,该师一百九十七旅及三百九十三团、三百九十四团,驻平型关附近。二百一二旅驻红涧村,四百二十三团驻桥儿沟,四百二十四团驻四道沟,师部驻前所村。

马跑泉,关沟,小西沟,红涧村,四道沟,桥儿沟,前所村等旧地名,都在平型关口后方,至大营镇道路两侧,在当时绘制的1/5万军用地图上都可确认。说明此时原右翼第二一二旅预定阵地,已经向西移动,进入一九七旅后方。推测平型关口南2.5公里处平型关村,即是该师前线调兵重地。



以上用几种资料交叉检证结果,可知9月22日夜以后至25日,在三角山,平型关口,跑池一带作战的部队,右翼是第七十三师,位于三角山,平型关口至跑池口,左翼是独立第八旅,位于跑池口以东至大南山,线洼梁隘口)一段。跑池口是独八旅与七十三师一九七旅的守备境界,线上为独八旅郎团负责守备。

以上证明第七十三师是平行关口两侧阵地(P高地,三角山)守军一事无疑。其中第一九七旅三九三,三九四团是最初位于平型关口两侧的守备部队。之后与预备队二一二旅间应有换防,调换。

此布局至9月26日第一阶段战斗完结后也无大变化。26日《阎锡山报告第二战区新属各部队布防地点密电》称“第七十三师部繁峙(前所)村,第一九七旅,平型关附近,第二一二旅,繁峙红(涧)村。独立第八旅,繁峙大营镇”[5]


从布局阵势看,意图很明确,即在蔚代公路(汽车路)两侧形成南北夹击部署同时,以七十三师全力坚守平型关口及其两侧高地。扼守由关沟村,平型关口,平型关村至大营镇的东线道路。此道路,在当时的地图上被标为主要通路。因为之后蔚代公路改从辛庄,东跑池,经线洼梁隘口赴大营镇(西侧道路),此东侧道路(关口处狭窄,汽车通行困难)战略地位相对下降,但仍是必守的要路之一。此任务的担当者(9月25日前后)即是第晋军七十三师和独立第八旅。此两支部队,与高军的第八十四师,二十一师一起,此时属中央军系统,在接替汤恩伯前线总指挥职的第六集团军副司令孙楚直接指挥下。

一面,高师守备位置具体在何处?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平型关会战纪要》记录,23日午后(漾申)高军部署如下:


八十四师占领东跑池、团城口至1980.49(含)高地之线。师部驻上台庄。㈡ 二十一师占领1980.49(不含)高地经西河口、水圪梁、上寺、讲堂沟至1981.4高地之线。师部驻牛心堡。㈢ 军部驻上台庄。

即西(北)方境界为1880.49高地。根据当时的1/5万之一地图,1880.49高地位置于西河口东南三公里,2141.96高地北3公里,团城口西北5公里处。为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和二十一师的境界线,线上为八十四师守备。高师阵地的右翼(东方)起点在何处?上述资料仅称是“东跑池”。东跑池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地理定义。东跑池村落在蔚代公路上,北为1886.4高地,南为跑池口长城线。长城线以南(关内)的村庄是西跑池。以上文中的“东跑池”,到底指东跑池村,还是东跑池北方1886.4高地,还是指东跑池一带,意味并不明。

但若按9月29日高桂滋对蒋中正的报告“职军已奉令向灵丘西南王成庄附近转进,养申接替1886.4高地,经团城口,霸河口,上寺,讲堂村至1881.4高地防务”,可知此“东跑池”指的是东跑池北方的1886.4高地(日军称1930高地)。笔者个人分析,还应包括接近辛庄附近的,1886.4高地向东的延伸线。由此可见八十四师是配置于蔚代公路(汽车路)北方的部队,与公路南方长城线形成对蔚代公路的南北夹击之势。阵地起点,应是其1886.4高地延长上的辛庄(介绍过高师阵地位置的大公报记者 秋江所 称的“关沟”),向西延伸以 1886.4 高地,老毛圪垯两处高峰为中心,至团城口, 2141 高地,截止予西河口附近 1980.49 高地。此段内的长城线,从线洼梁隘口北侧始经老毛圪垯高地通向团城口。老毛圪垯至 1886.4 高地之间,并无长城线存在。

作为第八十四师的行动及防御地段,地形的参考资料,下面再看一下记者秋江在汉口《大公报》连载的《大战平型关》一文的内容:

9月21日,高桂滋的军部在东河南北方15公里赵璧村,21日从此地出发走捷径越过山地到王庄堡南杨家庄(汤头附近,今杨树湾)宿营一夜,22日经团城口进入大营镇北方5公里的上台村(军部,师部)。22日经团城口时,八十四师部队正在此一带布防。秋江记载:


这个战场的地形,…以南北向的平型关为中心,关沟在平型关北,稍偏东,距离约十里左右,团城口在平型关西北,距离在四十里上下,成一个锐尖角形。东西跑池就在这个尖角形里。东跑池在公路旁,一共有三个高山头,近公路的一个最高,军用地图上称谓:“一八八零〈1886.4〉高地。”中间一个比较低些,第三个和一八八零高地差不多高,可是山头有剪刀形的缺口。这个缺口前面有一条黄土梁,好象桌子旁边有张凳子。当时防务的分配是这样的,团城左翼五合口〈西河口〉以西是×××〈二十一〉师,团城口以东正面是高桂滋师,右翼由公路起至平型关是×××××(晋军七十三)师,独立×〈三〉旅×〈八〉旅。


 

以上秋江所称的锐三角,一点起始于平型关口,一点起始于关沟(实际应为东西两线道路分叉口的辛庄附近),锐角指向团城口交叉。代表了上述蔚代公路南北两侧的两条防线。第一道北防线起辛庄经1886.4高地,老毛圪垯,至团城口,为高桂滋师阵地。第二道南防线是长城线。从平型关口,经跑池口,大南山,至线洼梁隘口(隘口至于老毛圪垯一段为84D守备)。由晋军第七十三师,独八旅守备。

秋江记者称的东跑池附近的“三个高山头”指1886.4高地,老毛圪垯,大南山。是附近三个突出的高地,可从南北两个方向交叉扼制线洼梁隘口和蔚代公路,是兵家必争之地。



若文章指的是此三个主峰,形成“剪刀口和黄土梁 ” 的位置,应是至鹞子涧的线洼梁隘口(公路隘口)。以下是笔者按线洼梁口为守备境地还原的,国军,日军各部队部署要图。从要图可见,国军部署特征是在南北设下第一,第二两道防线。夹击从东跑池通向线洼梁口的谷地道路。第一线(北线)是由八十四师防守。第二线(长城线)由七十三师和独八旅防守,守备境界为跑池口( 73D/8Bs ),线洼梁隘口( 8Bs/84D )两处。

记者秋江的记录中,还有“右翼由公路起至平型关是×××××(晋军七十三)师,独立×(三)旅×(八)旅”的描写。可理解为此“公路”即是线洼梁隘口。隘口是八十四师与独八旅的守备境界线。随军记者秋江,是站在第八十四师角度进行描绘的,所以用“(线洼梁隘口)右翼(南)由公路起至平型关”来表现晋军的守备位置。秋江记者在记录高桂滋师23日午前从1886.4高地回援东跑池南高地(郎团)战斗时,还用过“从此高桂滋师的防线跨过了公路。联军在一条战线上作战”的表现,可推断公路和东跑池村,是划归独八旅守备的。

一面,逼近平型关的日军三浦旅团,也不是只攻击一处,而是分为三队,于22日夜至23日凌晨,对平型关口(21,i/Ⅲ),跑池口(42i/Ⅱ),1930高地(11i/Ⅰ,从小西沟方向)先后发起攻击的。(参考下图)



2.4.2.有关高桂滋师在长城线附近的战斗

 高桂滋第十七军(中央军)共有两个师参加了平型关会战,李仙州第二十一师,守北段自西河口西南1880高地至讲堂村(唐河以南)一线。是作战很出色的一个部队(参考第十章),南段第八十四师(高桂滋兼任师长)守西河口附近高地至1886.4高地(日军称1930高地)一线。高师在22日晚与敌交战开始,至25日晨全线失守,撤出阵地前,主要在团城口至1886.4高地之间与日军尾家大队连续作战近三天,受到惨重损失。

由于24日前线危机之后,高贵滋向第二战区阎锡山司令长官,和直接上司孙楚副司令连电求援整日,结果援兵未至,惨遭损失,之后高桂滋部下一直对晋军第七十一师,及阎锡山耿耿于怀,抱有一种难解消的怨恨感。其感情发泄的集大成文章,即是高建白(当时251B旅长)1964年的回忆录《由南口战役到平型关大战》一文[6]。主要阐述了高师的苦战和和对晋军第七十一到来之后见死不救行为的愤懑。笔者读后判断,高建白文中对基本情报的还原(此文应是根据(《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平型关会战纪要》为框架做成)多有不准确处,许多处在信口胡说,如独八旅守1886.4高地,高桂滋师守平型关等,和事实正相反。当中亦掺杂了不少夸张,和个人感情面的泄露,能代表高师部下的情感,但无战史研究价值。

高所表现的主观意见,和与晋军第七十一师间的历史葛藤,之后更被共产党的平型关大捷宣传利用,出现了诸如9月25日战斗中,高桂滋师一败涂地,郭宗汾师见死不救,拒不出动,高师不得不期待八路军林师前来解救,其结果出现了八路军林彪第一一五师独挡大局,出击大获全胜的段子。高桂滋,陈长捷,高建白,邱仰岳(高建白部下,曾著文歌颂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等战斗当事人战后都流落于大陆,在共产党的管理,诱导下写的各种回忆录(文史资料)也受到政治影响, 发泄内讧之愤, 有不同程度贬低国军功绩,为共产党平型关大捷颂德的倾向。

关于此战斗中的历史争执,由于高桂滋部留下了不少电报等贵重的档案资料,以下笔者避开容易惹是生非的高建白回忆录(严格地讲,战史研究中若有第一手史料,应排除此类回忆录),按档案资料再进行对高桂滋师战斗过程的考证还原。此作业对搞清迄今不明的平型关口,三角山方面晋军第七十三师,独八旅的战斗内容和战场所在,也有一定启示。

关于9月22-23日平型关前线战局, 1942 年 2 月 23 日补呈的 《第六集团军在晋北平型关会战战斗详报》 中有如下描写。此文是数年后 再次编写递呈的平型关战役总结,编辑中出现了几个重大错误。高建白文章即是按此记录还原的作战过程(高不可能有自己的记忆),将其中错误部分原本不动继承下来,并进行了再次发挥。先看一下记述内容(标点,数字番号为笔者为解释文意所加)

二十二日晨,灵丘方向步炮联合之敌四、五千,向我平型关、蔡家峪,孟〈宪吉〉旅六百二十三团前进阵地进攻。我守兵一连奋勇激战,伤亡过半,连长阵亡,失而复得者数次。是夜敌复以大部猛袭平型关阵地,我军奋勇拒战,肉搏多次,将敌击退。二十三日晨,敌约一师团分两路进攻平型关及团城口,以唐克车数十辆沿汽路进攻蔡家峪,①独八旅之一营被迫而退。经高军五百零二团迎击,激战至寅时(午前4时)敌未得逞。我艾团长亲身督战受重伤,李营长阵亡,其余官兵伤亡颇重,该敌以二千余复向左翼迂回我②东西跑池南北高地之线。我独八旅郎团之两连与敌激战甚烈,全部殉国,该高地遂被敌占领。③即令高军以吕团、任团向南出击,七十三师以一部向北出击。孟旅以徐团向东出击。预备队悉数推进。各部队拼命争斗,血战至午时后一时许,当将敌击溃。克复东西跑池1886.4及附近高地,郎团伤亡殆尽。团城口之敌亦于午后四时被我高军奋勇击退[7]〔番号为引用者注〕。

此文章中,由于编者在史料编辑中的解读,拼接错误,出现以下问题。

1.高军五百零二团迎激战至寅时(午前4时)的战斗(即艾团长重伤,李营长阵亡的战斗),到底发生在何处不明。按文脉,可理解为到高师为解救独八旅,曾出关向蔡家峪方向迎击(①处)。此文意中地点不明的战斗,后被高建白等人描绘为平型关(口),演变为高师坚守平型关口,独八旅坚守1886.4高地的错误解释[8]

2.“东跑池南高地”(先出史料表现),在此处被改写为“东西跑池南北高地之线”(②处)。此改写,解释导致了独八旅守1886.4高地的重大错误出现(高建白文章即取此说)。错误的连锁性发展,又造成将东跑池南高地的救援战斗,解释为1886.4高地的救援战斗。甚至出现了郎团(郎春生623R)两连,独守东西跑池南北两处高地的奇说(《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曲宪治转呈)[9]

经笔者比较调查,错误都发生在两年之后的(1939.8.21)的《平型关会战纪要》,和《平型关会战经过》等后出的总结报告中。若上溯调查1937年9月当时的各种原始电报,报告,可发现其中并未提及此内容。原始资料中,地理位置,战斗地点等都记录的十分明确。如阎锡山9月23日电报称悬赏救援的高地(郎团阵地)为“汽车路右侧最高山头”,高桂滋烟密(9月29日)电报,也称“东跑池以南,独八旅阵地(郎团)旋被占领。为维持全局,(我部)复经吕团选拔奋勇官兵再次夺回”。

按前述笔者对平型关战役前各部队的部署位置考证,可确定独八旅的阵地在东西跑池间的长城线,即孟旅郎团之两连出现危机的地点,在东跑池南高地。与东跑池北高桂滋师的据点1886.4高地无任何关联。东跑池村,在汽车路中,阎锡山前述电报指的右侧(背对关内)即南侧西跑池方面的山头。而高桂滋师也是从1886.4高地出击,向南越过公路,解救了“东跑池南高地”之危。为了佐证此事实,以下利用几个原始档案资料(1937年9月当时的电报类)再次还原这次救援战斗过程。

先看前述阎锡山9月24日致蒋中正电报,内容是报告23日午前东跑池南高地的救援战过程。

梗(23日)丑(2时),敌以坦克车等猛攻我平型关附近东西跑池阵地,致汽车路右侧最高山头陷于敌手。经职等悬赏,于梗午由第十七军,独立第八旅,第七十二〈三〉师各抽派劲旅猛烈攻击反攻…卒于梗午后一时完全克复。拟每部赏洋五千元,以励士气[10]

可见84D,8Bs,73D三面救援出击,是阎锡山的命令。战斗(救援)地点标为“平型关附近东西跑池阵地”,位于“汽车路右侧最高山头”。“汽车路右侧”如前述是从守军立场(即背向关内)的表记。可认为是东跑池南方高地。此高地到底是那一座山,现在还不能判明。一个可能是平型关口东北方向,丰田军医所称的P高地。若是P高地,日军方面应是关口的平岩大队一部。另一个可能是西跑池以南(小西沟北)高地,若是小西沟北高地,作战部队是折田大队。

关于此次各队奉阎命出击东跑池南高地的方位,在复数史料中多见同一段描写云:

“即令高军以吕团(吕晓韬,501R)、任团(任子勋,499R)向南出击,七十三师以一部向北出击。孟旅以徐团向东出击。预备队悉数推进。各部队拼命争斗,血战至午时后一时许,当将敌击溃”[11]

史料中的出击方向,对判断国军部署也很有益。由于救援高地的地理位置在东跑池南方无错,所以高桂滋第八十四师的救援队要从北(1886.4高地)向南,越过公路回援东跑池。而孟宪吉独八旅主力的救援队,要从西(大南山)向东,沿长城线来援。而关口的王思田(刘奉滨师长的代理)第七十三师,若来援会从南(东南)向北(西北)沿长城线移动。此三军的来援方向,和引用资料中三支部队,从三方向出击的方位符合。(参考上图)

另一份高桂滋23日16时发出的的原始电报(高桂滋電龐炳勳),也言及到23日午前“东跑池南高地”争夺战:

敞军马辰(21日晨)令由王成庄之线转移至东跑池,团城口,西河口,水各朵,讲堂村至一九八一零高地占领地,军部驻大营镇北上台庄。①…养夜(22日)十二时敌向我五零二团一八八六四高地进攻,甚为激烈。经饬艾团长率部增援与敌肉搏数次将敌击退。但我艾团长重伤,李营长阵亡。②漾(23日)晨二时敌知难逞,即改攻东跑池以南独八旅高地,旋被敌占领。为维持全局,经饬任吕两团长率部分路进击,激战至午后一时将该高地克复,并将敌击退数里。杨营长重伤,连排长伤亡二十余员,士兵伤亡六七百名。现敌已向北运动正与我团城口高旅激战中。国史馆 数位典藏号116-010108-0385-026(标点为引用者加注)

从日期分析,此电为最初电报,内容也非常明确。可成为高师部署及运动方向的决定证据。从内容可知高师防御阵地在1886.4高地(①处)李荣光营长阵亡,艾捷三团长负伤地点在1886.4高地的战斗中。奉命派任,吕两团长率部分路进击(向南方),救援独八旅所在的山头,是“东跑池南高地”(②处)。克复后由于敌又向北(高师防线)运动。所以23日晚其返回阵地处应还是1886.4高地(此文未触及)。由于此电为初出电报,所以之后若出现记载方面矛盾时应以此电报为准裁定。

      下一个高桂滋24日10时致七十三师王思田(代理师长)电报也是原始内容,汇报了救援东跑池南方高(郎团阵地)地战斗的结果:

东跑池以南高地经我任(子勋)〔四九九〕、吕(晓韬)〔五〇一〕两团长率部攻克后,敌复以步兵两联队、炮兵二十余门反攻。我官兵拼死肉搏,该高地失而复得者数次。午刻,独八旅徐团长常、元两营到达,及由我吕团长指挥各团之一部向敌进击激战,至四时许将敌击退。经跟进六里毙敌甚多,夺获枪械军用品亦多。六时仍还原阵地固守,至漾〔23日〕夜及敬日〔24日〕拂晓,敌又集中全力向我阵地猛攻三次,均被我官兵奋勇击退,刻仍在对峙中。谨闻。[12]

从指挥系统看,此电为对同僚的内部通电,向此地段的责任守备者(独八旅此时配属给七十三师王思田指挥),在平型关口的王心斎(思田),通报了奉阎命救援东泡池南独八旅郎团高地的战斗结果。其中触及到正午从大南山来援的独八旅“徐团常、元两营”的到达。但没触及到从南方来援的第七十三师部队,所以才用电报通知王思田救援结果。

和前出高桂滋对上级的报告对比,可看到高在对晋军同僚的电报中,有故意炫弄救援之功一面。派出吕团奋勇队一部的救援战斗,在此处变为派出任,吕位两团长指挥的分路攻坚,并附带“追击六里”的大捷式表现。想必和阎锡山命令中曾许愿的5000赏洋的获得有关,发电时间为24日10时,此时高师1886.4高地守卫还未进入危机阶段。

另外,午后六时“仍还原阵地固守”的表现,到底指追击后回到东跑池南高地(孟宪吉旅郎团守备地),还是回到1886.4高地(救援队的出发地)文脉不清。笔者判断,此处返回,指的是回到了自己的1886.4高地。24日以后,此高地也出现了守备危机。

再看一个战斗之后不久,9月29日高桂滋对蒋中正的报告,报告不仅提到了23日高师对东跑池南高地的救援战斗,而且概括了24日至25日的战斗全过程及部队损失,是高桂滋师长之后对蒋中正提出的八十四师平型关战斗的总结汇报。

京大元帅蒋烟密:职军已奉令向灵丘西南王成庄附近转进,养申接替1886.4高地,经团城口,霸河口,上寺,讲堂村至1881.4高地防务。养戌起敌…六七千人,〈因〉我晋军独一旅由蔡家川后撤,〈敌〉跟踪由路迫近〈我师〉1886.4防线,猛攻1886.4高地。另以一部〔由〕团城口猛扑。①我各部为巩固1886.4高地阵线,率队增援,因奋勇〈团长艾捷三〉受伤,营长李荣光阵亡。
漾〔23〕日拂晓敌攻我阵线未逞,乃以全力攻东跑池以南独八旅阵地,旋被占领。②为维持全局,复经吕团选拔奋勇官兵再次夺回。毙敌甚多,我亦伤亡甚众。伤亡排长20余员,士兵百余名。
③敬〔24〕日敌仍陆续增援激战竟日,官兵虽无预〔筑〕工事以资掩护仍奋不顾身拼死肉搏。职一面严令与阵地共存亡,不得稍退一步,勘连电阎司令长官并孙副司令,陈明伤亡过重不能维持本日战局,请增援固防。虽电准派遣,迄未加入。同时弹药消耗已尽,待弹不至,士兵赤手肉搏悲惨万分。
⑤直至有巳及午〔25日10-12时〕,该师全线被敌攻破,各守据点。斯时下级干部伤亡十之六七,无人指挥。代理艾团长之杜团附亦受重伤。职催送弹药将到,已被敌遮断。此时仍盼援军加入,或可挽回,力竭声嘶,终未到达。致各据点均被包围,大部官兵壮烈殉国。各部尚奋勇冲出退回后防,逐渐收容。旋奉阎司令长官有戌(25日20时)行一电,我军大部已与今晨开始攻击,将当面之敌击溃④。计漾敬有三日伤团长一员,团附两员,营长两员,营附,连排长六员,士兵985名。阵亡营长一员,营附连排长卅员,士兵820名。…现集结上台荘茸家荘附近之战斗兵不过两千余…[13](文意有不通处,标点,括弧注释为笔者)


此电文主旨和以上几个电报相同,但内容更全面。从部署到战斗结果,每日都有叙述。要点如下:

一,触及到22日夜敌军猛攻该师1886.4高地和团城口两处的初战。高师集中兵力,全力防守,战斗中团长艾捷三负伤,营长李荣光阵亡(①处),结果稳固住阵地,使敌放弃攻击企图,将攻击转向南方跑池口高地。

二,23日拂晓,为解救东跑池以南独八旅阵地(即之后史料中出现的郎团战地,东泡池南高地)之危,派出吕团奋勇队前往救援,战斗结果将此地夺回。战斗中伤亡排长20余员,士兵百余名(之后返回1886.4高地坚守)(②处)。

三,24日, 1886.4高地进入激战状态,并出现防守危机,高师长多次急电阎锡山,孙楚救援。虽得到应允,却无兵到来,弹药亦断绝,进入山穷水尽境地(③处)。

四,至25日正午前,该师阵地全线被敌攻破。弹尽后各部突围。此时仍未见有援兵到来。 25 日 20 时 在上下台收容残兵时, 才见阎锡山(迟到)一电,称,“我军已于今晨开始攻击。将当面之敌击溃”(④处)。

五,三日战斗中第八十四师共负伤996名,阵亡851名。损失合计1847名(⑤处)。

       在以上三种资料的交叉检证下,高桂滋第八十四师,9月22日夜-25日晨三日作战的内容基本被厘清。即高师的主要阵地在东跑池汽车路北侧的1886.4高地。东从辛庄附近起,经1886.4高地,老毛圪垯,至团城口一线。由于守备地北段,团城口至西河口1880.4高地间并没有日军进入,所以主要战斗都发生在1886.4高地和老毛圪垯高地之间。

  1886.4高地守备,23日凌晨初战(团长艾捷三负伤,营长李荣光阵亡)后进入一时小康阶段,所以高桂滋有余裕于9月23日上午遵命派出一队援兵支援后方东泡池南高地战斗(独八旅郎团阵地),并建树战功(将敌击退)。24日以后,战局急转直下,负责坚守的1886.4高地在日军尾家大队猛攻之下出现危机。由于援兵不致,弹药不济,抵抗不支,25日晨高桂滋师防线失守。正午残兵败退到大营镇北上下台附近(司令部所在地)陆续被收容,之后退出平型关战场补充,整顿。

以上为用原始档案材料还原的高桂滋师在平型关附近作战的经过。

一面,独立第八旅9月22日,在蔡家峪附近公路从事道路破坏活动。与日军先遣部队遭遇后退回平型关口,在跑池口一带长城线进入阵地守备。尾随到达的日军先遣平岩大队对平型关口两侧长城线开始攻击,后续到达的折田大队沿公路到达东跑池,对跑池口长城线展开攻击。23日晨跑池口附近高地(东跑池南高地)失守,守军独八旅郎团两连全员牺牲。在阎锡山确保该地的严命下,独八旅主力从大南山沿长城线向东出击,高桂滋吕团一部从1886.4高地越过公路 向南 救援东跑池附近高地,午后将其阵地夺回,确保。此战斗时,由于平型关口方面战斗激烈,第七十三师未能派队支援。

关于东跑池附近(平型关口西方)P高地的战斗,平岩大队丰田军医日记中也有一个佐证。即9月22日夜,平岩大队士兵在平型关口西部战场(P高地附近)曾捕获一名俘虏(传令兵),携带信件内容为:“四连,五连连长已战死,六连长重伤,听说八十四师援军即将到达,求迅速来援”(《滨田联队史》107页)。可理解内容指的即东跑池南高地的激战。“四连,五连”长,既是独八旅郎(春生)团在战斗中牺牲的那两个连长,前述《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中也记录高地守军为“郎团二营之五、六两连”。

以上,是笔者对高桂滋师的战斗过程,战斗地点的考证。要点是明确了平型关附近各部队的具体守备地段,按第一级史料还原了23日,东泡池南高地救援战斗的地点,实态,并纠正了独八旅郎团坚守1886.4高地说的错误。

2.4.3 疑问和纠纷的历史解释

以上虽搞清了高桂滋师的行动,但仍有疑问如下:

由于史料稀少,第七十三师的平型关,三角山附近的作战实态不甚明了。前各史料中仅可明确该师一九七旅奉命守平型关两侧,22日夜第一战也发生在关口两侧。如阎锡山战况报告称“养日(22日),…夜敌以大部猛袭平型关阵地,我军奋勇拒敌,肉搏多次,将敌击退”,国军的公式战史记录《抗日战史/太原会战》也称9月22日“薄暮,敌向我第七十三师平型关阵地攻击,经我第七十三师之第一九七旅击退” [14]

但之后在平型关附近(三角山)的战斗细节,国军的战斗详报(包括73D战详)中并无记录。现存的多数国军方面作战地图中也未有关口附近阵地,战斗标志(仅日军方面有)。23日,前述阎锡山急令各部救援东跑池南高地的战斗中,也没有见到第七十三师救援队从南方(关口)到达并参入战斗的记录。即该部未派出救援队的可能性为大。此时,关口的第七十三师,到底作战状态如何?由于该师的战斗详报记录质量极低,一切战斗细节几乎都不可判明。所以,地点确定后须要参考日军平岩大队的作战记录。另外从以下七十三师战斗详报的断片,和记录的战损数字看,也可判断平型关口的第七十三师,的确经历过激战。

“敌我每当争夺要点时均以白刃肉搏反复格斗”“二十四日拂晓东西跑池及辛庄之敌分三路向我章团猛扑,我军奋力迎击,恶战近日毙伤敌三百余名 … 敌昼间攻击顿挫乃以炮火于夜间向我轰击,于廿五日复大举增援,倾全力猛攻我章团阵地其右翼 … ”“半月毙伤敌三千余名我伤亡千五百余员名 … ”

从战斗详报的统计表看,第七十三师在平型附近的战斗中自报损失为亡503名,伤618名,约等于高桂滋师损失的6成。消耗各种枪弹12万1970发,手榴弹1326发,损失d各种枪弹近38000发[15]。此数字也是七十三师在关口附近经历过激战的证据。按《滨田联队史》中平岩大队记录,可知关口两侧之敌,至28日步42主力援军到达前,一直反复实施逆袭,多次占领三角山主阵地,将平岩大队逼到弹尽粮绝的危境。

关于另一支善战的部队独八旅的战斗也同样。以一旅之兵力,独挡跑池口日军一大队的攻击。正面之敌的压力,几乎与平型关口,1886.4高地相同。但有过激烈争夺的“东跑池南高地”具体位置到底在何处,至今仍不明。特别是25日日军开始总攻后,独八旅的阵地退至何处,经反复争夺的东跑池南高地是否还在坚守中也不明。对于此段战斗,由于日军方面也未留下战斗详报记录(只有29日救援到达后的记录,可确认折田大队被包围的最终位置在小西沟北高地),所以现在仍是一个迷。

最后,结合战局分析,谈一下笔者对高桂滋部下与郭宗汾第七十一师的之间的历史争执的见解。

笔者认为,解决此争执的最重要前提,是按照可信的史料,先澄清历史事实。不应被回忆录,文史资料一类的个人意见左右。关于此问题,首先必须承认,高桂滋师长24日晨报急后至25日晨该部全线溃退之前,阎锡山和孙楚并未能派出援兵增援(陈光斗旅到达迷回村的目的是为按集团军反击计划出击,并不是为了救援,所以也未积极行动[16])是一个事实。特别是郭宗汾第七十一师[17]24日晨已进入大营镇,阎锡山也有过增援许诺,若不派兵,也不解释理由的话,称其为背信也未尝不可。但从战略全局分析,并不能断言此行为是为了保存实力的见死不救。

从战略面分析,郭宗汾师24日到达大营镇时,前线总指挥傅作义正在部署25日,用兵16团的全面反击计划。此时主力各部队,还在陆续集结中(陈长捷第72师还在蔚代公路繁峙附近)并未到达战斗位置。由于各部队在反击战布局中均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在迷回村司令部,担任前线指挥的第七十一师陈光斗旅长,拒绝高建白(个人身份)的求援[18]之举,也并不难解。即陈光斗本人所称的那样“我们十六个团奉命出击是配合八路军的(配合八路军应是高建白肆意加入的表现,应是“配合全军反击”),不能考虑你们的事,阎长官的命令没有这项任务”。没有军命,怎可能私自动兵?何况陈还是运筹反击计划的前线指挥。

可以说,问题出在阎锡山和傅作义的反击计划运筹指挥方面。高估了高桂滋师的抵抗能力,最初在反攻计划中不但未将其看作救援对象,反而拟为反击参加部队之一。之后24日接到前线危机报告后,仍有一种只要能坚持到25日晨(反攻开始时间),危机可自然解决的侥幸心理,其结果造成了高师的过大损失。所以若有过失,责任出在阎锡山,傅作义身上,和下级部队(七十一师)的指挥官并无太大关系。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各部队间有一种各自为战,协调不周的要素存在。

至于9月25日(反攻开始后),郭宗汾师仍不迅速出击之件,也有一定背景。不能只指责一方。25日晨的特征,是国军大部队从后方反击开始时,正逢其前线防线各部(以84D为主)出现全面崩溃的实态。不仅高桂滋部,第七十三师,独八旅方面亦有同样现象。长城线在25日凌晨日军的猛攻下,一部(约三公里)被日军完全占领,三浦旅团长借此成功下令向大营镇进击。两个大队(折田,尾家)也开始了追击前进行动。此平型关前线国军部队的溃退,使整个反击计划被打乱。所以,郭宗汾师午前行动迟缓的理由不应是畏敌,或故意见死不救,而是不能按预定计划行动,不能迅速对应此局面的急变。从七十一师的前进方向看,北方团城口,东北方线洼梁隘口,1886.4高地已被敌占领,不但出现了长城线守备空白,且进军大营镇的尾家大队已进入团城口,鹞子涧及六郎城台地一带,阻挡了郭师的前进道路,此新事态使郭宗汾疲于应付,延迟了前进行动。第七集团军战斗详报记录:

郭师…各部正在准备攻击之时,八十四师团城口附近阵地,受敌猛攻不支,逐渐向后撤退。郭师之攻击逐渐困难。该师一面拒堵突入之敌,一面实施出击。迄正午二十时无大进展。[19]

一面是友军败退,一面是敌方进出,此形势急变,应是郭宗汾师不能按计划出击前进的原因之一。午后,由于郭宗汾师与新编第二师,第七十二师,林彪一一五师等,第七十三师各部队的攻击前进协调成功,团城口,1886.4高地,东跑池一带战场,和后方小寨村等地才顺次被反击部队控制,扭转了战局,并将日军主力的三个大队于平型关口,小西沟附近高地,鹞子涧村,六郎城台地等处分割包围。最终取得了25日反击战斗的胜利。

可以说,此日国军方面(包括八路军)取得了“将平型关通灵丘之汽路截断,…将平型关正面之敌千余人完全解决” [20]的战果,是反击战全局下,各部队(左翼71D,新2D,右翼73D一部,115D)协力作战的共同结果,并不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单独的功绩(八路军功绩大于其他部队是一个事实)。怎可能称八路军自己能单独歼灭四千余敌?当然,若高桂滋师能继续坚持一天,一起参加反击,此日战果会更大,并来到的更快。

总之,对此类个人间,部队间的葛藤,争执,不能利用文史资料,个人回忆录类等,基本情报不确实的记忆,口述材料,或依照一方面的感情来议论,解释战局。可以说个人回忆录,文史资料类中最丰富的即是这种来自个人的一方面的观点,感情,认识,最贫瘠的是判断是非的基础材料。须用可靠资料,从战略全局面来冷静分析。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导致个人间纠葛的政治利用,出现诸如以上所述的,高桂滋师一败涂地,郭宗汾师见死不救,仅八路军一一五师独挡大局,大获全胜的一类的历史曲解的发生。

 



[1] 《曲宪治转报阎锡山关于平型关战役经过要报呈》(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与《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平型关会战纪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军事2》凤凰出版社,1998年)424-449页)都是1939年8月,即战斗两年后的战斗总结归纳报告。内容相似,属于第二级史料类的战斗总结报告。

[2] 《平型关战性作战经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军事2》凤凰出版社,1998年)425页。

[3] 《抗日战史/太原会战1》,第四编第九章第三节插表第八,35页以后。

[4] 《陆军第七十三师广灵灵丘平型关战役战斗詳報》,16页。第七十三师战斗详报在基本情报记录面存在许多错误。应是战斗很久以后的补记。大错误如七十一师到大营镇的正确时间应是24日晨,七十二师到达时间是25日晨[4],而此战斗详报却称在廿日下午七时,七十一及七十二师在团城口,鹞子涧“已部署完竣”(17页)。日军进犯时间,和林师出击时间也被记载为21日(正为与日军22日夜进入战斗,林师出现为25日)。即行动记录内容不可轻信。比较下死伤统计,和部署情报相对准确。

[5] 《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军事2》凤凰出版社,1998年)413页。

[6] 政协陕西省委员会等编《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八辑》1985年,三秦出版社,第128-140页。

[7] 《第六集团军在晋北平型关会战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案卷号:7277 .补呈时间:民国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8] 参考高建白《由南口战役到平型关大战》(1964年作文)《山西文史资料》第十八辑,三秦出版社,1985年,134页。曲宪治转呈的《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内容同断。

[9] 《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1938年8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军事2》凤凰出版社,1998年,426页。

[10]《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社,2005年,530页。

[11] 此段在几个后出战史资料都有记述。如1939年8月的《平型关战役作战经过》,同《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编平型关会战纪要》,《抗日战史/太原会战1》,但笔者调查,当初的电报中并没有此叙述。何时开始,证据来源于何处不明。

[12] 高桂滋敬巳致王心斎电  国史馆 典藏號:  116-010108-1055-020

[13] 1937年9月29日《高桂滋致蒋介石电报》,台湾:国史馆,数位典藏号:002-090200-00032-217

[14]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抗日战史/太原会战1》,1963年,26页。

[15] 《陆军第七十三师广灵灵丘平型关战役战斗详报》附表第一,第二。此数字包括广灵和灵丘两次战斗的数字。

[16]秋江《大战平型关》《大公报》汉口版,1937年10月14日。

[17] 第七十一(郭宗汾),七十二(陈长捷)在部署中,都属于右翼总预备队。24-25日由代县,繁峙方向被投入大营镇增援。(参考9月20日《黄绍竑报告第二战区兵力部署密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二编军事2》凤凰出版社,1998年, 407页)

[18] 政协陕西省委员会等编《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八辑》1985年,三秦出版社,第135页。

[19] 《集团军傅作义部南口会战至太原守城战斗详报》(高凤山主编《平型关战役文献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年,334页)。

[20] 《第六集团军在晋北平型关会战战斗详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案卷号:7277。 补呈时间:民国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