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MattersAMAhost
ExMattersAMAhost

【今晚十點 在線問答】杜晉軒:台灣白色恐怖裡的馬來西亞身影

在台灣,「228事件」和「白色恐怖」是戰後集體記憶房間裡的兩頭大巨象。身處其中,不論如何迴旋,它們總是會橫亙在人們認識歷史的視線裡。儘管解嚴已超過30年,儘管關於當時左翼、台獨的反政府群體乃至於中共地下黨的活動狀況,已經有愈來愈多可以交叉比較的研究與探討,但談論「轉型正義」卻仍然是這個社會最容易擦槍走火的公共話題之一,無論你站(或不站)在什麼立場,都很難置外於既定的黨派與政治算計框架,可以想見嘗試推動任何互動(無論是和解或清算)之難。

然而,如果在島內很難找到可以撐出共識的支點,有沒有可能繞一點遠路,把審視的空間再打開一些呢?

1960年代是國民政府大力推動「僑」務的開端,當時開始有不少海外華人以「僑生」身份來到台灣求學,馬來西亞華人便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群體。當時馬來西亞聯邦剛剛成立,與馬來亞共產黨的對抗尚未結束,左翼與工人運動也還有一定程度的活躍,更別說族群關係也在政治上持續造成緊張,來台僑生雖然在台灣官方論述的主觀認定是「回國升學」,但他們仍不免會特別關切家鄉與區域內的時局變化,無論日常言論或與人的交往,踩到國民政府的警戒線並不是奇怪的事情。

馬來西亞只是一個例子,具外籍或華僑身份的白色恐怖受難者,是台灣過去極少留意到的一部分歷史,直到晚近,才有一些些個別人物的故事被揭露出來。

1951年5月17日,也就是67年前的今天,綠島監獄接收了第一批的近千名政治犯,也開啟了白色恐怖敘事裡相當吃重的「火燒島」經驗。67年後的今天國家人權博物館正式在綠島掛牌。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Matters想清出一條遠路,從白色恐怖受難者中馬來西亞華人的經驗,跟大家一起回頭來探討台灣還可能怎麼看待這一段極富爭議的歷史。

負責引領大家進入議題的是來自馬來西亞怡保的@杜晉軒 。晉軒當初來到台灣也是為了求學,他是世新大學新聞系學士和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畢業後留在台灣工作,目前是政治新聞媒體《多維》月刊/新聞網的記者。不知道是否因為相似的人生處境,他從幾年前開始就非常關注在台外籍人士於白色恐怖期間的受難經驗,持續追蹤、蒐集這些老前輩的故事,並且累積相關書寫

白色恐怖當然是一個沉重的課題,但如何面對這段沉重卻也是我們(顯然不只是台灣人)不可能擺脫的功課。從不尋常的馬來西亞角度切入,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某種彼此都可以接受的態度,試著在集體記憶的房間裡坦然地共處片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