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MattersAMAhost
ExMattersAMAhost

【今晚九點 在線問答】宋世祥:人類學是什麼?可以吃嗎?

你第一次聽過人類學(anthropology)是在什麼情況下呢?

絕大多數社會科學的學徒應該都能認同,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是當代社會科學很基礎也很重要的一部分。不過,這門最初隨著西方殖民經驗與風土探索而萌發的學科,在世界各地的大學機構裡發展的狀態卻有很大不同。

一般來說,人類學至少還可以再分出(文化/社會)人類學考古學(archeology)民族學(ethnology)博物館學(Museology)幾個領域,跟語言學也有相對強的連結。在北美和東亞的學院裡,比較常見到綜合型的教學研究單位,但在歐洲和英國,則比較多見單一的社會人類學系,甚至人類學家會隸屬於社會學系,或者分散不同的單位之中。以台灣為例,大學裡的人類學相關系所其實非常少,兩隻手就可以數得完,規模都不大,但綜合型的單位卻不多,而且位處不同性質的學院,各別的定位都相對窄而明確。

除了學科定位的問題,一般人對人類學知識最大的疑問不外乎是「到底在幹嘛?」和「有什麼實用價值?」比方說在台灣,最常見到對人類學的刻板偏見是來自考古學的「撿死人骨頭」印象,或者認為人類學只關心年代很久遠的事物(這當然是誤解)、一天到晚都在鄉野裡跑來跑去,總而言之似乎就是一個單純「做學問」的學科。而這也反應了台灣絕大多數的人類學系所都在公立大學裡,私立大學顯然缺乏動機成立這樣的學科。

直到晚近,由於西方社會開始出現人類學是未來人才核心知識的鼓吹,台灣也才開始注意到人類學知識有在學術之外的價值,而且可以廣泛地用來探討當代生活的不同場景。特別在網路上,年輕一輩的人類學者和學徒們也跟上了台灣許多學科出現「共筆部落格」的科普浪潮,以比較親近、活潑的方式向大眾推廣人類學知識,甚至經營喜歡人類學的社群,其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芭樂人類學」和「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這兩個定位略有不同的平台。

為大家邀請到的在線問答主談人@宋世祥 ,就是「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的共同創辦人之一。世祥是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文化人類學博士,目前在台灣中山大學創新創業學院任教。他就是一位極度非典型的人類學家,專長研究領域為物質文化,尤其是現代社會的科技物(點這裡可以看到一些他的非學術文章)。

世祥在2014年與陳懷萱(也是Matters平台上的新夥伴@懷萱)、 蕭琮容等年輕研究者共同成立了「百工裡的人類學家」粉絲頁,起初的目標是為了廣泛找尋在台灣社會各行各業之中運用人類學知識的人,以及不曾受過人類學訓練,實際上做的事卻是和人類學家一樣的人,採集他們的故事與經驗,後來集結出版了一本同名的書。「百工裡的人類學家」這個社群持續運作至今,在學術場域內外都致力於為台灣發掘更多「未來的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s for future)。

今天晚上,世祥將會跟大家聊聊他對人類學為什麼會變成社會新顯學的觀察,以及在學科普及的推廣上,近幾年台灣累積了哪些成果。想知道人類學跟你的日常生活可以發生哪些關係嗎?請千萬不要錯過這場精采可期的討論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