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MattersAMAhost
ExMattersAMAhost

【今晚十點 重磅對談】社會企業,營利與公益真能並存嗎?

宣稱結合了營利與非營利組織的優點,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社會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自二十一世紀初以來蔚為一股潮流,在不同的社會之中愈來愈廣泛地被許多人視為解決當代問題的一帖良方。

傳統上,人們認為大多數的社會服務與發展事業缺乏成熟的市場機制與投資誘因,因此只能以「福利」或「慈善」之名來運作;但在講究「效益」的主流評估之下,非營利又往往被認為是無法有效應用資源的組織型態,更不容易自我「增能」,發展出財支持的財務能力,或者帶動創新的社會行動。因此,社會企業的概念崛起於企業社會責任(CSR)、可持續性發展與循環經濟等概念逐漸抬頭的時代裡,儘管並沒有很嚴謹的定義,但「不以獲利最大化為目標」、「賺錢做好事」的基本主張,的確吸引了不少有能力調集資源的資本家與行動者,宣稱採納了此精神,來推動不同的嘗試解決社會、環境問題的商業模式。

然而,除了高遠的理念與漂亮的口號,落到具體的實踐之中,社會企業真的跟傳統的商業活動有本質上的不同嗎?今晚的主談人徐沛然,就抱持著懷疑且批判的立場。

徐沛然是來自台灣的「前」媒體工作者,目前旅居美國中西部。算一算,我們初識至今已經有超過十五之久了。沛然從學生時代就活躍於校園裡的倡議性學生組織,從理工科系轉換到新聞、社會科學的領域,他一直藉由實際投入對台灣的社會運動與青年社會參與保持近距離的觀察。雖然因為對社會實踐太有熱情,他並不能算是一個課業上成就突出的菁英學生,但透過在台灣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任職,以及多年參與台灣社會運動圈老字號另類媒體「苦勞網」 ,仍讓他累積出豐富且厚實的思考與論述經驗。

自稱興趣廣泛、喜歡跨領域批判性思考的沛然,以資本主義體系為參照點,長期關注當代世界發展與跨國社會運動,特別對拉美、非洲等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處境素有熱情,過去曾組織台灣的青年學子進行長期性的討論與論述翻譯。

在寬廣的視野之下,沛然特別長於分析社會行動、貧窮與發展等議題。近年他移居美國,雖然離開了社會實踐的前線,但仍持續進行文字生產,作品散見於NPOst公益交流站鳴人堂轉角國際等台灣的新媒體平台。社會企業是他近期主要關注的課題,他也正以此為題進行專書寫作,預計今或明年即將在台灣出版。

今晚的活動另外也邀請了目前擔任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的姚遙老師,來與沛然進行在線互動。姚遙老師在中國大陸公益事業的領域裡富有盛名,曾出任壹基金傳播總監,也參與自然之友等環境組織的工作,同時是多家網路平台的專欄寫手,對於中國大陸公益事業組織的發展經驗、公益組織與慈善事業的區辨都有深刻的見解。

姚遙老師自述:「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投身權利運動,農民運動,公民政治權利,一路敗退到環境和健康權。第二個十年以寫作和思考為主。」我們期待今晚他與沛然可以從台灣的社會企業實例出發,進一步在對社會企業的概念反思與跨地域經驗比較的層次上激盪出許火花,也歡迎大家踴躍參與討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