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MattersAMAhost
ExMattersAMAhost

今晚十點,在線問答|阿潑:中斷後的日常──災難重建與地方重生的媒體視角(feat. 張潔平)

阿潑終於出新書了。

這是一本探討人類與災難如何互動的書。天災總是衝擊人的感官和情緒,永遠是吸眼球的再現題材;但它同時也會把社會裡既有的框架、人際的關係撐出最極致的張力,日常似是斷裂,卻又繃著,往往在焦點之外才能察覺人的狀態變化。因此,即使面對大悲大慟,怎麼書寫,並非想當然爾:關懷、揭露、批判,幾種套路,那麼簡單。

很難,所以書也寫了很久(茶)…… 八月下旬在臉書看到出版的消息,路人如我,都感覺像心裡有顆石頭跟著落了地。

或許是因為曾受過人類學的訓練,記者出身的阿潑「在路上」的這一類專著,經常在系譜上會被歸類為人類學的知識應用之作。坦白說…… 其實挺有道理的!(笑)從 2013 年的《憂鬱的邊界》到 2018 年的《日常的中斷》,阿潑很擅長找到一個非常具有人類學色彩的標的(前者是「邊界」、後者是「天災」)來開展她的思路,但她仍帶著與建制、行動者對話的強烈企圖,尤其是對人們認知與公共議程形塑影響極大的媒體。

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日常的中斷》這本書集中描寫過去十多年來亞細亞三場重要的巨型天災: 2004 年 12 月的「南亞海嘯」(印度洋大地震)2008 年 5 月的「汶川大地震」以及 2011 年 3 月的「三一一海嘯」(東日本大地震),但在書寫上阿潑嘗試建立起更大更寬廣的地理與時間跨度。在地理上,她經常融入了更多大小不一的災難狀況(特別是台灣的災難經驗),以進行來回對照與反思;在時間上,她習慣將書寫對象背後所鑲嵌的歷史、社會脈絡給舖陳出來,在選擇切入的主題視線之外,呈現人與群的更多向度。

這本書 9 月 5 日才剛剛在台灣的書店上架,雖然還沒有買到書,但早先有幸拜讀過書中部分章節,真心好看。阿潑之所以為阿潑,在於她能以打動人的方式,毫不抽象地跟讀者商榷她的思路,《中斷的日常》想深掘的與其說是「災難」當下的悲慟與無奈,不如說是災後「日常」所沉澱出的淡然。遭遇強力的斷裂解構之後,人的生活如何重新組構,過程中什麼流失了、什麼被改變了、什麼如常、什麼反而強化了,我相信是值得嚴肅面對的普世課題。

特別在日本又不幸連逢災厄的此時此刻。

今晚十點,將是阿潑為這本新書所做的第一場(半?)公開活動,她打算回歸媒體人的角色,跟大家聊聊媒體報導災難除了第一時間各式各樣刺激感官的畫面,以及事過境遷之後「週年紀念」式的回顧,再現災難,究竟能不能有不同的取徑,讓社會可以更細緻地思考災難與人類的關係?

由於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是這本書之所以誕生相當重要的刺激。今晚我們也特別邀請到曾深入川震現場進行採訪工作的潔平來跟阿潑對話。有趣的是,這一場災難也是她們兩人最初結識的因緣紐帶。這一次討論,想必將會有許多有意思的敘舊、回憶,以及兩位媒體工作者多年之後重新咀嚼當時所見所聞的更深刻反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