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MattersAMAhost
ExMattersAMAhost

今晚十點,在線問答|吳其融、廖彥豪:農地為什麼會種出工廠?

農地上為什麼會有工廠?這個問題所描述的景象,在許多地方可能看似尋常風景,甚至根本不成問題。

比方說,在中國,由早期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精神所創造出來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除了國家之外唯一擁有土地所有權的組織。但在 1980 年代以後隨著「人民公社」走入歷史與「改革開放」,農村利用土地的形態出現了巨大的轉變。有某一段時間,中國的村集體被鼓勵成立企業發展不同的經濟活動,因而產生了許多名噪一時的「文明村鎮」,例如江蘇省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

但有更多情況,則是許多原本處於城鄉交際的農村,在城市化的過程中自然改變了生活與生計型態,即形成所謂的「城中村」;土地上的農業生產同樣快速地被工業活動或地產開發所取代,擁有土地權利的村民一方面利用市場累積了財富,但另一方面也會面臨國家要將這些卡在城鄉二元體制之間的例外轉軌納入城市管理的意志。

總而言之,農地上出現了工廠,在中國的語境裡,可能是農村在國家轉型市埸經濟的過程中自己搞發展的一種體現形式。

在土地資源相對緊縮許多的台灣,近年時而成為新聞熱點的「農地違章工廠」則是一個小部分略有相似、整體卻又非常不同的的問題。

究其根源,這與台灣戰後社會發展與國家制度確立的複雜歷史也有直接的關係,在此難以詳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另一篇短文,在此僅先梳理一個基本的事實: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台灣島上的工業生產活動有很高的比重並沒有發生在政府劃定的工業用地上,反而發生在依法規幾乎只能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業用地上。有不少農地上形成工業生產聚落,規模與活絡程度甚至比合法的工業區要來得高出許多。

農地違章工廠林立的問題,反映出了台灣空間規劃體系在「都市土地」與「非都市土地」治理上長期失衡又失靈的缺失。隨著過去十多年間強烈主張「農地農用」的新一波農業運動持續發酵,2015 年 12 月 18 日,台灣立法院終於通過了擱置二十餘年的《國土計畫法》,確立過去過度切割、分軌執行的制度將有重大改革,未來將從全國的高度一貫統籌國土的使用分配與管理原則,而農業用地的盤點與未來如何落實管制、引導使用,自然是最受關注的面向之一。

其中,農地違章工廠如何處置,可以說是複雜度最高的關鍵爭點。 2016 年底,台灣最權威的商管時事媒體《天下》雜誌推出了〈農地上的世界冠軍〉系列調查報導,揭露台灣有不少擁有國際級專利與關鍵技術、至今仍未外移的製造業廠商,其實長年來都違法利用價格低廉的農業土地,政府雖然也早有意識,但真正介入輔導轉移生產活動,或者推動試點合法化的覆蓋面卻非常低。這一組報導在主流輿論之間帶動了好一陣子的議論,但回到國土計畫新制如何落實的風口上,台灣至今仍未找到一個政府、廠家與公民團體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有效處理問題的政策框架。

農地違章工廠的處置問題吸引《天下》雜誌做了大型的調查報導,也一度帶動社會熱議。(圖片來源:《天下》網站)

2007年始創於南台灣高雄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是台灣最具有政策監督與倡議能力的環境組織之一,尤其在山林水土保護的領域裡具有權威性的地位。今天晚上10點,針對「農地種工廠」這個複雜的現象, Matters 邀請到於該組織任職的@小胖吳其融,來為大家引言並帶動討論。這段期間以來,其融以研究員與倡議者的角色實際參與《國土計畫法》相關的政策創制過程之中,對於台灣農業土地與產業發展究竟在新制上有沒有可能取得比較良性的平衡,有許多深刻的觀察與見解。

除了其融, Matters 同時也邀請另一位新夥伴@廖彥豪 一同來參與問答討論。彥豪是台灣戰後土地治理與空間規劃的新銳研究者,他前一階段的研究從 1950 年代土地改革的政治過程出發,對台灣戰後社會型態的主流論述提出了一個極具顛覆性的挑戰,是極少數能在跨領域的學術社群都得到獎項肯定的碩士學位論文。在此基礎之上,他提出了一個重新理解台灣空間規劃與城市發展經驗的分析框架,目前除了即將完成個人第一本專著,也即將展開博士研究的旅程。

從當下的政策倡儀,到歷史的經驗分析,相信今晚他們二人聯手,可以給大家帶來一場非常有強度的醒腦刺激。

《天下》雜誌調查報導中針對當時七百多家正在接受就地合法化輔導的違章工廠做出了互動地圖。(圖片來源:《天下》網站)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