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食人
即食人

观鸟家

常识的奴隶

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



  / 01 


最近有个敏感词,时常让我联想到鸡公榄。


说起鸡公榄这种老西关遗物,早年还在上下九能寻觅到影踪,电视剧72家房客亦曾露过面,如今走在路上,纸扎的彩公鸡早已不在了。




大概都是“吹”这个状态,让我自然联想到这一切。


在围观各版本翻译文的时候,一方面慨叹大家冲塔行为之勇敢,另一方面在思考,是什么让那些早已把噤声当成习惯的大部分网民逐步察觉到:


“这件事,好像有问题。”




鸡公榄,早已是时代眼泪。

而当下的吹鸡之事,也正在眼眶里打转,克制着。




 / 02 


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

常识毋庸置疑就是对的。

但我们时常遗忘,常识是会变化的。


我们爱用惯有的经验去判断黑白。

简单如扶老人,复杂如弹丸之地香港这大半年发生的任何有违我们认知的任何事情。


扶老人需要谨慎了,香港人错了。

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因为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我们要按照常识来理解。

所以,只能这样了。



 / 03 


小学作文课堂的第一课。

老师说,想象力第一,写作力第二。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这是永不错误的常识。

直至各种概念先行的写作遭遇碰壁后,我察觉到,共情力才是第一。




说起共情,排在大家头顶的无疑是爱国二字。

我时常认为,这个宇宙里没有第二个国度,比我们更爱自己脚下的土地了。


好事,也可能不是。

比如,溺爱。


母亲过于宠溺小孩而造成的一系列熊孩子事件,网络不乏指责之声。

但换到某些相似情景下,我们扮演起“母亲”却不自知,往往双标了,却被情绪顶在理智前面。


母亲宠溺,不理小孩做错了什么,只挑能接受的来接受:

“害,它不过是个小孩子啦。”

“明明你自己也有做不好的地方,不能完全怪孩子啊。”


在宠溺BUFF下,一件事的架构会衍生出括号内的东西:

→ 小孩做了错事(客观事实) 

→ 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忽略事实)

→ 事情应该如何处理(推卸责任)

→ 小孩因此吸取经验(不存在)




所以,当你问他们:

嘿,你知道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吗?

他们会理所当然地告诉你:

我不知道,i don`t know。


为什么明明不了解所以然

却要将划“√”的立场牌抢在手中?


为什么明明有时了解所以然

却要表演完母亲又扮起无知孩童?


是本性又蠢又坏

还是你觉得你对这份土地的爱,就值这个价?




 / 04 


老王家着火了,只因为他的邻居要吃烧烤。

只看到火苗,只讨论老王这个人,独独忘了最重要的一件事:

老王的邻居,是我们。


营销号完美诠释共情的魔力,洗脑学从女巫时代到互联网生态下的成功演变,每个忘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都是一坨流量肥料。


你甘心蒙眼前行,你没有意识到,脚下已是悬崖。




所以,当有同辈朋友开始说,“这件事,好像有问题。”

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我们,似乎可以从小学毕业了。


这句话背后,可是一句追问,一次举一反三的可能啊!



 / 05 


我没有去记录时事心态与见解的习惯,未来可能也不会去培养。


那些保持热血的朋友,不曾一次说过,累了,麻木了。

逆行者,不只在高地,更常在于朋友圈中,那些渺小的逆流之声。

诚然,他们才是我们需要的春天。



你我都明白个体之渺小,无法撼动通天的象牙塔。

有些事就像谈恋爱,去证明对错是没有意义的,告诉对方我依然爱你才有意义。


意见不同,并非所爱之物有千差万别之分。

刻意制造对立面,只会在墙内筑起更多的墙、更多的误解迷宫。





多听多看,我理解你,但我不奢望你理解我。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道理向来如此。


无从猜测吹鸡事件之奇迹,会不会像霸王别姬之年时一样,是某种开始,又甚或是某种巅峰。

只能说,鸡公榄是好吃的,不能忘。


希望大家的常识库,能新增这一条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