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ome
Jerome

連續兩年寫作不間斷,可以稍微自稱是個「文字堆砌人」。曾於多領域任職與創業,帶隊完成金氏世界紀錄項目挑戰。現音樂產業 x 文化活動產業與夢想家共同追逐獨角獸中。

科技帶來便利 但亦 造成困境局勢

遙想網際網路剛剛興起的時期,當時能用數據機撥接上網,瀏覽著文字與 ASCII 碼組成的「類圖片」,彷彿就像接觸了什麼大未來一般的新奇。上大學後使用著學校便利的校園網路服務,經常還要與宿舍的「網管」鬥智,一旦網路斷線,就要緊迫盯人似的追著網管解決,甚至就自己動手來搞定。漸漸的也培養起了對電腦硬體、網路架構...等的興趣,甚至間接影響了第一份入職工作的選擇。

印象最深的是某一天晚上,在電腦上瀏覽著 BBS,有那麼一個瞬間忽然覺得自己從此可以有一個「可靠」的後台,那就是浩瀚無垠的網路了!因為所有需要的知識與信息,只要懂得搜尋的技巧,就可以又快又準確的找到需要的信息。那時候深刻覺得為什麼需要圖書館呢?有網路不是什麼都可以解決了嗎?

然後,就打臉自己了~

年少時不知道時間的寶貴,輕狂的覺得世界圍繞自己而轉!但是真實的文字透過油墨印刷到紙張上,分送到書店後,打開書本一頁一頁的翻閱那種真實的指尖觸感與淡隱的油墨與紙張味道,形成了閱讀實體書本的完整體驗。而科技儘管真正帶來了便利,卻也一路以來伴隨著爭議而生。

猶記得 Google 剛剛推出 Gmail 服務時,還限制著需要收到邀請碼才能取得一個自己的帳戶,當時申請到之後,又再次為科技帶來的便利懾服。後來這些科技巨頭一個接著一個問世,當然也很多隨著歷史的洪流沖刷而消逝在你我的記憶之中。

社交平台興盛,也隨時即時通訊的日新月異更新,在這幾年全面顛覆了你我的生活體驗。從早期的 ICQ、MSN、Skype...等開始,到後來的 WeChat、LINE、Snapchat、facebook messenger、Whatsapp...等,以及透過照片分享自己生活的 instagram 與透過影片分享的 YouTube,這些服務快速崛起,並且形成了壟斷般的巨大帝國般宰制力!

一開始的用戶們,只覺得能免費的使用 google 搜尋、YouTube 看影片、LINE / WeChat 傳信息、instagram 濾鏡發佈有質感的照片、facebook找到過去失散的同學...等一系列「免費」服務,於是心甘情願的雙手奉獻自己的個人信息。換來的是每一個帳戶自己不同的所謂「客製化」的廣告推送。有沒有發現只要自己稍微搜尋一下某個品牌產品,即使並不是要購買,但就是會讓 facebook 中間穿插的廣告出現相關的產品推薦。

是的,你的資料都已經不是你的資料了

這一些背後運作的機制,都有著複雜而微妙的設計與科學、心理學...等的相互串連,這些巨擘們利用你我註冊時勾選的「同意」上面的一堆條款,讓我們自願授權我們在網路上的行為特徵給予平台作為分析使用。平台們利用這些特徵開始分門別類,幫每一個網路上的帳號都貼滿了專屬的屬性標籤,然後把這些數十億的用戶成為得以「精準」投放的用戶,將此轉換為販售給廣告主們的訴求賣點。而且,是真實有效的!

那些過去傳統媒體,例如:報紙廣告、傳單DM、電視、電台...等,都尚且無法精準到每一個用戶的個人特性而為廣告主將「需要的信息傳送到最有可能購買的消費者手上」,現在由網路巨頭們透過這一系列的發展路徑逐步演變成為目前恐怖且幾乎無法逆轉的商業模式。儘管所謂的 Old money 並不了解,但也真的不需要了解,因為透過金融與投資的手段,最終還是得以讓新興的產業為之創造持續豐厚利潤,那就夠了。

類似「共犯」的困局

而上述的困境,其實每一個參與者,包含你我都一樣,我們都是共犯。是我們共同把這樣的商業模式創建起來,並且鞭策著這些巨頭必須更進一步的賺更多錢,於是這些聚集了幾乎是全世界最聰明的腦袋的企業,就用著更極端的方式催生出更偏激的方式來讓用戶深深陷入其中不可自拔。造成的結果就是大家更離不開手上的螢幕,每天一篇又一篇的刷著信息,想要用更美(卻也更偏離真實)的照片獲取更多的「讚」,找到與自己想法理念相近的群體後相互「取暖」獲得更多彼此認同。而隨之產生的副作用是身體健康出了狀況,心理上更渴望看到儘管沒有一點意義的新信息,同溫層帶給自己的溫暖讓自己舒服到不想離開最後卻忘記了這世界原本就是個多元包容共存的共同體,而不應該是彼此仇恨敵視的對立面。

這些普遍的狀況,或許身為成年人的你我,還能用著人生經驗做自我調整與控制,但對於原生於網路世代的Z世代族群們,他們出生於網路爆發後的年代,重要的學習成長期則是社交平台爆發的同時期,於是他們自小拿著智能手機,用各種不同的 app 與同儕們溝通交流,但他們不知道克制,也沒辦法自制。學校的師長們每天只有八個多小時相處,其餘的家庭時間家長們也未必能引導予相對正確的方式。(相對,是因為或許這樣可能並沒有錯~)於是新世代的孩子們完全就沉浸沉迷了,諸如透過 AI 將「你想看的信息打包推送給你」的服務,背後其實等於「過濾你不想看的信息,同時也讓你的視野更為狹隘」的狀況,在你我都可能忽略的情況下就這麼滲透進我們手機 app 之中了。

該怎麼辦?

很抱歉,我也不是個「懶人包」達人,沒辦法給你一個「一句話就說清楚的解決之道」。因為這個現象,或說是困局,是一點一滴逐步堆疊搭建而起,且幾乎是全人類社會共同參與形成的,我們不可能因噎廢食般的回到原始時代重新開始一次,只能用更聰明且積極正向的方式來嘗試改變。或許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很小,呼聲很低,但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總有可能讓這些呼籲,被該被聽到的人知曉。


P.S - 本篇是寫於近日多次討論到「同溫層」效應,以及觀看了 The Social Dilemma 紀錄片後的一些反芻。狗吠火車,火車雖不會停止,但總會讓車上的或許幾位乘客看到,激起的漣漪也許就有那一點點波動形成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