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ome
Jerome

連續兩年寫作不間斷,可以稍微自稱是個「文字堆砌人」。曾於多領域任職與創業,帶隊完成金氏世界紀錄項目挑戰。現音樂產業 x 文化活動產業與夢想家共同追逐獨角獸中。

社會行為觀察後的感想

自從在成都生活與工作後,除了在那邊的一切是重新適應與體驗外,慢慢的重心轉移過去後,每每返台會發現對台灣的一些文化與人情事故,也是得重新適應與體驗。


距離感

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台灣時,人與人之間實體的距離與心理的距離,都會保持著一定的「舒適」間隔。這讓習慣了的自己與身邊一眾朋友都發現到了大陸會很不適應。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或是在長長的隊要購買東西時,常常會被迫與前後陌生人「緊密」靠近。

聽起來很有壓力嗎?其實在蓉城久了,了解了一方水土養出的人民背景以及其內心之後,事實上自己就很能接受。心境的變化也是從一開始的(不應該的)厭惡嫌棄,到後來的入境隨俗,甚至很能跟大家融為一片。(所以有時候接待訪蓉友人時,協助做衝鋒陷陣行為,似乎總會讓友人覺得不可思議~)

而重新觀察在台灣的「距離」感時,也覺得其實過去自己應該是過度敏感了吧?早晚高峰的捷運上、摩肩擦踵的夜市裡,一樣是人與人之間沒有距離的相互靠近,甚至有時候會多想著關於疫情,這樣的「社交距離」,ok嗎?


情緒表達


在與人交往對答的過程中,無論是商務應酬,還是朋友閒聊,這在不同的地方差異感還是相當明顯的。

初到大陸與人溝通,很多是工作上的應對。過去也有一定社會經驗積累,總會秉持著和善的基本出發點溝通。自小就被環境「教育」著身為禮儀之邦,要有禮貌,要琢磨好出口的言語之後再用溫和且不傷害對方的方式逐步說服。

這樣的結果是常常一件事情在溝通過程中為了顧及一些「面子」或「給好臺階」的設定下,繞著一個又一個的圈,包著一層又一層的膜,這讓對方也要一點一點的剝開甚至猜測一下真正的意圖是什麼。但在大陸如此快速躁進發展的過程中,真的很多時候是不合時宜的。人與人之間都不知道何時還會再次有機會彼此碰上,因此顯得大家很重視每次相遇的機會。這讓大家一旦有機會相遇,都很單刀直入的說明來意與意圖。

一開始確實很震驚與不適應。但是久而久之下來,會了解並發現這樣的效率與表達其實更加真實而不拐彎般的簡單。前幾次自己開始試著用這樣的方式溝通時,連自己都內心臉紅了一陣子,但慢慢適應之後,更發現這不一樣的 style,也有其魅力所在。

回到台灣之後,反而跟一些有機會對話的商務關係有時候在溝通時,一個下午的會議結束回程路上,才發現怎麼花了一個下午結果根本沒講到幾個真切的要點。或者自己很快的把意圖與解決方案都表明後,有時候換來一陣不理解,讀了空氣覺得對方認為自己也太沒有禮貌,被逼著趕緊再多說了很長一段的「不好意思......xxxx的部份......」是聽起來外表有多了一點禮儀,但說實在的,還是蠻累的。


偽善者

最後來寫個有點批判性的感覺。

幾天前與 P醬 討論當初他參加了一次課程的感想。當時的課程中,全班二十多位學生,有博士在產業界工作者,有退休老人,有剛退伍年輕人,也有剛剛畢業的新鮮人,算是橫跨各個階級的組成。上的課程與數位影像相關,但是老師卻是真實的沒有認真備課。等於每天課程就是照著書本唸幾句,然後就打開個人作品,接受所有同學的「讚揚」。於是日復一日的這樣下去,所有人也似乎不想或是不敢破壞這樣的平衡秩序,依然陪著老師這樣演下去。

當我問到難道這樣課程沒有評鑑機制嗎?果不其然的是沒有的。這不就成了個被利用的鄉愿困境試驗場嗎?來授課者可能出自某些自利因素或裙帶關係,讓自己在位子上,使用著沒有與時俱進的教材與沒有認真備課的準備,就應付著反正也不會有意見的學生們。

最終,我倆的結論就是這不正是最近看到韓劇的「偽善者」描述嗎?這樣的困境,體制內沒有人想跳出來大聲疾呼改變,也沒有第三方監督管理設置,課程組織方跟政府拿到了預算補助,跟參加課程者收到學費,政府看起來把該做的指標完成了,各方都各自有自己的盤算,但對於真實情況的改善呢?相當有限。


正是對於兩地的熱愛,才更希望針對這些情況有所針貶。近年來反正年歲也到,有時候面對一些偏差的行為,真的會出來直說,當然招惹不必要眼光,但至少能秉持無愧我心態度,期待讓這片土地更臻至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