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男生活日誌
直男生活日誌

再平凡的生活、再小的細節、再習以為常的事,都是值得拿來思考的起點。

走樣的祝福文化

(编辑过)

過年紅包

直男有位朋友是在台灣工作的澳門人,簡稱小明,有次見面小明在包包裡找到之前澳門長輩給的紅包,仔細一看,大小只有台灣信封式紅包的一半,裡面放了張20元港幣,大概就是台幣80塊,直男當下腦中浮現滿滿的問號,紅包怎麼這麼小?怎麼包這個少?港澳的紅包文化跟台灣一定有什麼差異,出於好奇心馬上詢問小明澳門過年是怎麼給紅包的。

第一個差異在"誰要包給誰?",在台灣,只要出社會開始工作了,過年時至少要包給家裡的直系長輩,晚輩就看自己想不想包;在澳門,只要還沒結婚就可以拿紅包,紅包可能來自長輩或平輩。

第二個差異在"包多少?",以直男的認知,一定是直系長輩要包(給)最多,晚輩的話就量力而為吧;澳門就不一樣了,不論是包給誰,基本上金額不大,就是一張小面額的紙鈔或一個硬幣。

"蛤~包這麼少!?",直男既驚訝又困惑,但小明簡單回了一句話就讓我沉默了,"就是討個喜氣呀"。

結婚禮金

直男今年28歲,是個隨時會被丟紅色炸彈(喜帖)的年紀,台灣的婚禮文化大多是會收禮金的,至少直男參加過的婚禮都有收,既然要參加,理所當然就要入境隨俗送上禮金,至於包多包少就看交情到哪裡了。

幾次婚禮的參與,直男發現有兩個可笑的現象幾乎每次婚禮都會發生,一是喜帖來臨時,要參加婚禮的朋友們總會自動聚在一起開會,討論應該要包多少才好,交情不一樣價格當然也不一樣,包太多怕虧到,包太少又怕不好意思,來一張喜帖就要苦惱一次,這莫名的壓力是應該的嗎?是參加婚禮的初衷嗎?

二是婚禮結束後,來自新人的抱怨,禮金簿會記錄所有賓客的姓名與禮金金額,最初的用意或許是為了未來回禮時可以有個參考,禮尚往來,回包的金額不要落差太大,但也會有被新人拿來秋後算帳的情況,"誰包的太少沒誠意"、"誰攜家帶眷還只包一人份"、"誰的回禮少太多"…直男對這樣的聲音很困惑,婚禮的初衷應該是分享喜悅與祝福,為什麼卻把焦點放在錢上面,因為計較金錢而換來負面情緒是值得的事嗎?

直男觀點

情境假設:沒有比較,沒有傷害

來做個假設情境,不論過年紅包還是婚禮紅包,紅包的就是個討喜氣或祝福的象徵物品,放一百塊是每個人的共識,在這樣的狀況下,跟現有的紅包文化會有什麼差異?

過年紅包,給的人沒有壓力,拿的人不會比較,皆大歡喜;婚禮紅包的話我想就會有人說話了,畢竟辦婚禮是一件花錢的事,但若在賓客禮金都是一百塊的前提下,舉辦形式一定也會有所差異,像是邀請出席的賓客一定是真正的"親朋好友"、不會有禮金簿讓你比較來比較去…也許沒辦法搞得富麗堂皇,但直男相信一定會是一場快樂的婚禮。

重點不是錢,是心意

兩種情境都講得很主觀,這直男不會否認,簡而言之,直男想表達的重點是,紅包是傳遞心意的媒介,不是拿來比較的工具,不論是拿的人還是給的人,都有這樣的共識,祝福的初衷才會成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