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eee
janeeee

韩国文化内容硕士在读 运营播客“八字不合” 欢迎在喜马拉雅搜索“八八八字不合”

从性骚扰到女性主义

大家好,这里是播客八字不合。如果你觉得我们有趣的话,可以到喜马拉雅搜索“八八八字不合”关注我们的播客,一起探索坚持用理性对话的可能性。

01 为什么要聊女性主义

   《八字不合》的第二期之所以要做女性主义的话题,直接原因是我最近遭遇了一件可能是性骚扰的事件。作为女性的我,深知女性在当今社会处境的不易,一直想要找个时间和一位男性彻头彻尾地探讨这个话题,但是女性主义的话题过于宏大,其中牵扯多种权力关系,我一直都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而我遭遇到了这样的事件,同时微博上也因为两起女性控诉性暴力事件对性骚扰的话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借此机会,想要好好整理我们对于女性主义的看法。


02 房思琪式的表达与举证困境

    所谓“房思琪式的表达”,指的是女性在遭遇性暴力想要进行举报的时候,使用过多的笔墨去强调文学效果和自己的情感,缺乏了很多证据层面的表述,并不是冷静的事件复盘。她们拿着对方的只言片语、破碎的不能称之为证据的证据进行了控诉。其实还有挺多人认同这种表达的,因为在现实中进行这样的表达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没有办法苛求她们拿出什么证据,。并且这种事件存在许多灰色地带,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进行论断。

反观我自己,当我遭遇这样的事件的时候,其实除了愤怒以外,更多的是困惑。在那个当下,我并不清楚对方刚刚的几个动作是有意为之还是不小心。当我后来在向身边的朋友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朋友的第一反应是怀疑我是不是误会了,毕竟对方拥有外在的光辉形象。而这样的疑问反复出现的时候,我竟然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出现了什么记忆偏差。并且基于我与他的权力关系,我也无法直接地向对方挑明我的疑惑。我自己的一个解决方式是和认识这个人的女性们进行接触,如果她们也和我一样有相同的遭遇,那这个人一定是性骚扰的惯犯,我可以收集她们的遭遇进行举报。

这种困惑和基于权力关系的无可奈何,其实就是metoo运动的初衷,所以metoo运动鼓励受害者在公共场域利用自己手中仅有的、可能并不充分的证据进行公开举报。但这又往往是这场运动的“硬伤”,对事实的任何一点偏差都会对这场运动的参与者造成信用层面上的不可逆的打击。

03 性骚扰与认知偏差

首先,性骚扰不一定是一个男性对女性实施的性暴力行为,有可能是女性对男性。其次,性骚扰可能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吗?人与人之间对于亲密行为的接受程度千差万别,性骚扰到哪种程度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呢?

法理上是没有明确定义的,除非是有明确证据的强奸,其他的一些存在争议的性暴力行为是需要第三方去判断的,而这个第三方就是法官,法官对于这个事件性质的理解就是法律的理解。而这个时候,案件中的一些细节会成为法官进行裁决的考量因素,比如两个人手拉手半夜到酒店开房,这个行为在法官看来可能就会理解成一种同意。

我曾经看过一篇对女生进行性骚扰教育的文章,里面提到一句话,“凡是你觉得不舒服的都是性骚扰”,但这个定义为免过于宽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会存在大量的不舒服的行为,而很多行为并不一定和性相关。一些存在性挑逗的、较为轻微的行为,在你看来是性骚扰,在对方看来可能只是男女之间的暧昧游戏。如果你不认同,需要明确地表达出来,不然你接下来的种种行为对方都会进行错误的解读。

这种拒绝,就是很多的性教育资料里面,在涉及两性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提到“同意“的问题。那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个同意呢?到底是语言上的同意还是行为上暗示的同意呢?想象一下,如果两性之间有如此沉重的询问,”我可以用我的嘴唇触碰你的嘴唇吗?“我的手可以牵你的手吗?”……这样的交往是不是又变得了无趣味了呢?但是一旦大家通过行为上的暗示去进行判断,这是否有需要一套社交规则和共识呢?表面看来这样的共识在群体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落在具体的一个个个体上,它会失效,因为个体千差万别,不说持传统观念的和信奉性解放的双方差别,单单就“我是否能用你吸过的吸管”这一生活细节,你没法就坐在你面前的个体做出判断

谈到这种认知偏差,我会想起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所谓“霸道总裁”的人设,会有“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的台词;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女性会说,“如果对我进行‘性骚扰’的男生是个帅哥,那我就不觉得这是性骚扰“,这种事情一定程度上给两性关系带来了更多的矛盾,给双发带来错误的认知。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人进行标签化也给两性带来很多冲突,比如在vk的案件当中,当事人用“约炮”、“嫖娼”、“渣男”等词汇来对该男性进行描述,想要让大家对该男性有一些负面的联想。但这是一个误区,渣男、约炮、嫖娼其实和性暴力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公共领域上大家习惯了这样的表达,企图通过一个个标签去接近事件的真相,但其实这些固有的偏见只会让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远。

如果具体到该如何做,这让我想起刘瑜对metoo运动的一个评价:metoo运动其实是补课。对于男性来说是补一节如何尊重女性的课,而对于女性来说,是补一节自我保护的课。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听起来好像不是那么的政治正确,我们好像在苛求完美受害者,但是仔细想想这些不幸的案件的细节,如果真如她们所说的那样遭遇了性暴力,明明有这么多可以避免更多不幸的方法和窍门,她们到底在哪一步出了错呢?这些“错误”对于其他的女性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

04 公共场域的女权情绪爆破

很多人煽动情感上的对立,进而对一些人进行网络暴力,最终给女性主义带来污名化的后果。为什么这两个案件会引起如此多情绪上的对立呢?其实不仅仅是性别议题,其他的议题都无法在微博上讨论,大家的“站队”情绪非常严重,深受互联网的同温层效应影响,在算法的“纵容”之下,逐渐无法倾听别人不同的声音。

还有一个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不愿意公开这些事情,当有人集中举报的时候,引起了大家平时积攒下来的情绪爆破,甚至还出现了极端女权非常激进的声音。尽管这很不理智,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如果大家都进行温和的讨论、发表温和的观点,不矫枉过正,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就和改革一般会失败,只有革命才有可能成功一个道理。女性主义的流派多种多样,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行动纲领、不同的作战方式才能给这场运动带来一个高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又会伤害到很多人,引来很多的争吵、对立和暴力,那又该如何平衡呢?

05 你所理解的女性主义是?

首先,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的一样,女性主义是一个乌托邦,它最后要实现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平等,其实更是全人类的平等。

女性的种种困境,其实是因为整个社会、世界运转的体系对于人的价值判断基于他的劳动价值。当人类开始凝结成一个集体、过着组织化生活的时候,一个人对这个集体创造的可量化的价值开始成为这个人地位的决定因素。在古代,男性比女性力气小,在狩猎、种植上有更大的优势,而女性为家庭所做出的各种贡献不容易被量化。男性为了巩固其地位,将女性的劳动内化成一个女人应尽的道德义务。这些所谓“道德义务”在现代成为了女性在职场打拼的劣势,经济上的男女不平等逐步导致了地位上的不平等。

所以我认为的女性主义是,这个社会抛开对人的价值判断,尊重差异,从尊重男女两性差异,开始到更进一步,尊重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女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包括肤色、人种、阶级等等。这种差异,是胜利者优越感的来源,也是失败者痛苦的根源,它已经刻入人性,将这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铲除是可能的吗?


06 两性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当和异性聊起两性不平等的时候,大部分男性总会下意识地觉得,现代社会女性的地位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了,已经接近两性平等了,大部分男性主动给予女性更多的关爱,倡导“女士优先”,甚至一部分女性相比起男性更加优越。但是,我想问的是,所谓地位更加“优越”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女性呢?

第一,目前我们的同龄人大部分还处于未婚育状态,假如到了生育年龄,大家目睹了两性之间职场发展的差异,还会有相同的感受吗?

其次,在发达地区,男女的差异确实已经被缩到很小,但是其他地区的女性呢?你们看到的我,是一个出生在比较发达的珠三角、接受了比较好的教育而长大的女性,我能出现在我们国家的这个经济的地图是因为我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所以我的声音可以被听见。但是很多的女性她是掉出了这个地图之外的,她们是被放逐在这个社会体系之外的弃民,所以我们才会说月经贫困。

还有“女士优先”背后的逻辑,是女性是弱者。如果把女士优先看成是一种特权,那我们又是牺牲了多大的自由换来的所谓“特权”呢?而男性需要给女性提供所谓“特权”,接受了更多的凝视(比如婚恋上对男性的经济条件要求更高),恰恰是男性在自食男权思想所带来的恶果。

其实这种认知差异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当今很多的男性觉得女性的处境在今天看似好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其实还是有很多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的问题没有解决的。我觉得可以类比到“黑命贵”这个运动。我觉得我作为一个黄种人,我看西方社会好像真的很平等,黑人和白人之间也似乎没有差异了,但是为什么还会有这个运动呢?如果我们对性别平等问题持有类似的观点的话,两性不平等问题其实是会继续恶化的,而最终我们所有人都会自食苦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