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xuanGao
JiaxuanGao

擅長觀察、思考、分析、創造,喜歡當一個內容創造者,目前寫作快一年了,關注性別與各式壓迫與不正義議題。 我想成為不只當公民老師的雜學者,興趣是穿搭、攝影、繪畫,也喜歡嘗試新東西,曾在blink(大學生觀點平台)擔任社群經營實習生,目前在文化銀行(傳統文化與台灣記憶傳播)實習。

有問題的從來就不是同志,而是異性戀預設的幻象:【同志諮詢門診徐志雲醫師演講雜感】


同志不是病,為什麼需要門診?

徐志雲醫師是同志諮詢熱線理事長,也是臺大醫院同志諮詢門診主治醫師,而同志諮詢門

診作為「精神科」下的「門診」,不由得讓人好奇,不是從1990年WHO在便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中刪除了嗎?為什麼還有同志諮詢門診開在精神科下?徐醫師解釋,因為許多父母還是將其視為病,生病看醫生,而由醫生跟他們解釋,父母也比較能夠接受,此外,許多同志遇到困擾也會來此求助。


不過我仍疑問,台灣醫療上精神科醫師與諮商師的角色不同,如果是諮詢困擾,應該尋求

諮商,而非諮詢,這樣的作法或許對現實的妥協吧?


問題不出在同志孩子,而是家庭

來諮詢的父母們,常見的狀況是互相怪罪:「都是你沒教好小孩!」、「妳懷孕是不是吃

了什麼害孩子變這樣?」、「都是你沒扮演好父親的角色,他才不能成為『男人』!」等等。

咦?這樣的爭吵是不是很常見呢?無論在各個問題的背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互相怪罪--背後隱而不顯的是:父母在柴米油鹽中累積的宿怨。


在把孩子的同志身份視為問題的同時,卻也反映出為何他們會來到這個門診的原因—在這

樣的家庭氛圍下,孩子出櫃是被拒斥的,造成問題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父母是怎麼看待、家庭是怎麼互動的。


破除對於完美家庭的單一想像

在徐醫師分享的故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同妻」的故事,她發現丈夫原來是一個

婚內也持續到處約炮的男同性戀,她提出了離婚,也告訴丈夫說她可以自己撫養兩個小孩,讓丈夫過他想要的生活不被束縛,但是丈夫竟然不同意,而且反過頭指責她:「我們原本是高收入、高顏值、大家都羨慕的家庭,都是妳提離婚害我們不能當『正常家庭』!」,就連她自己的母親也要她「維持正常家庭」...


如果換作丈夫不是同志身份,這個故事像不像「傳統社會」中,丈夫只管出去花天酒地,

只要他還是「丈夫」的身份、作為「一家之主」,妻子何來違抗的權利?只要維持「正常家庭」的假象,又有誰在乎裡面的血與淚?


故事的悲劇由對完美家庭的單一想像誕生,而一直以來,這個假想摧毀了很多人的生命,同志從來就不是問題,社會中對於一切「正常」、「完美」的單一凝滯想像,以及人們對此不加思考的維護,才是社會問題的源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